當中國超2億過敏性鼻炎患者中87%為45歲以下人群,當“鼻用激素傷身”“過敏等于感冒”等認知誤區仍普遍存在,如何讓科學抗敏知識真正走進大眾生活?
一部跨越中國五個地區拍攝、覆蓋不同致敏類型的紀錄片正在通過“有溫度”的故事,讓人們了解過敏性鼻炎的預防和治療,同時讓硬核科普更加“有溫度”。
![]()
作為這部紀錄片的發起者,赫力昂(Haleon)呼吸健康品類市場總監賈東媚表示,從品牌角度來說,“溫度”是“專業價值”與“人文關懷”的深度結合,不是脫離用戶需求談概念,而是用權威藍皮書、醫生對鼻過敏問題的專業解讀建立認知信任,再通過紀錄片搭建情感連接。
“為了讓紀錄片故事更觸動人,我們在鏡頭語言與敘事節奏上做了諸多精心設計。”電通創意(DENTSU CREATIVE)創意群總監郭嘉表示,“好宣傳”是能精準洞察受眾需求,以巧妙創意將品牌理念、產品優勢與受眾情感訴求緊密相連,實現有效且長效的傳播。它不只是信息輸出,更是引發共鳴、建立信任、驅動行動的全方位溝通。
![]()
為何聚焦“秋日鼻敏感”
現代廣告:當前,過敏性鼻炎已經呈現出高發、低齡化與慢性化的顯著特征。這是否促使輔舒良啟動此次科普紀錄片?如何通過“前置教育+全周期陪伴”的策略,來實現與用戶需求的長期深度綁定?
賈東媚:輔舒良發布的《2025過敏性鼻炎患者疾病認知與管理》藍皮書就顯示,中國超2億人受過敏性鼻炎困擾,其中45歲以下患者占比高達87%。因此,這次我們聯合騰訊《超級問診》平臺及權威專家打造《對話秋日鼻敏感》,就是希望通過地域化科普破解認知誤區,讓科學抗敏理念落地生根,切實回應數據背后亟待解決的健康需求。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科普,幫助公眾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真正建立科學的鼻敏感管理認知。拍攝組特意走進西北榆林、華東上海、西南昆明、華南廣州、華北天津五大區域的典型城市,對話當地消費者。通過記錄他們的真實鼻敏感困擾,結合專家解讀清晰破解認知誤區。
![]()
![]()
![]()
![]()
從拍攝時點的選擇上,秋季(9—11月)通常是過敏性鼻炎的高發季,這一期間是“醫學預防規律”與“消費者需求節奏”的雙重需求期,與其說是品牌抓住了消費者的需求,不如說是消費者需要專業的信息和指導。這樣就有效解決了傳統營銷“短期化”痛點:8月底紀錄片落地后,恰好銜接9月開啟的過敏旺季,形成“8月中預熱喚醒→8月底教育陪伴→9-11月旺季持續覆蓋”的全周期內容陪伴,讓品牌始終“在場”而非“曇花一現”。
現代廣告:“有溫度的科普”在定位、內容或形式上,最大的升級或差異化是什么?
賈東媚:此次“有溫度的科普”在多方面實現了顯著升級與差異化:人群定位上,聚焦使用口服過敏藥緩解鼻過敏及存在錯誤用藥問題的人群,深入關注其真實困境與情感體驗,助力打破鼻過敏認知誤區;內容上,以真實患者故事為主線,融入鼻過敏帶來的影響、患者心路歷程及科學防治知識,增強內容的共情力與可讀性;形式上,采用紀錄片形式深入五大區域,結合專家解讀與患者經歷打造系統化科普,借鏡頭語言帶來直觀的沉浸式體驗,進一步提升科普實效。
![]()
現代廣告:接到輔舒良的科普需求時,團隊對“鼻敏感科普”是如何理解的?這種理解如何影響后續創意方向?
郭嘉:當了解到這次是做“鼻敏感科普”時,團隊第一反應:這是個硬骨頭,我們需要改變傳統醫療科普生硬說教的模式。
客戶希望打造一場有溫度的鼻敏感科普,所以需得從“避免說教”進階到“貼近用戶生活”,意識到必須以真實場景引發共鳴。在落到后續創意時,構建“場景化科普”模式,以最真實的視角聚焦鼻過敏患者的日常生活,將健康知識傳播從醫院診室延伸至患者的生活現場。從而讓屏幕前的鼻過敏患者能夠感同身受,讓廣告真正好看又有效果。
現代廣告:在初期需求溝通中,輔舒良的哪項訴求讓團隊覺得“最具挑戰”?
郭嘉:確實是“兼顧學術嚴謹性與故事感染力”這一訴求讓團隊覺得“最具挑戰”。 一方面,鼻敏感科普需基于專業醫學知識,例如準確解釋像輔舒良這類第二代鼻用糖皮質激素(如成分丙酸氟替卡松)的優勢;另一方面,純學術科普易枯燥,難以吸引大眾。
![]()
因此,在呈現形式上,采用場景化科普。以榆林一戶三代人深受沙蒿花粉困擾的家庭為例,真實記錄了他們的鼻過敏困境:爺爺在沙蒿中反復打噴嚏;父親在煤礦粉塵中忍受鼻塞;而孫子則攜帶科學防治武器,向鼻敏感發起挑戰。通過跨越三代人的抗敏故事,生動地展現了在科學防治措施的有效實施下,過敏患者群體如何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成功奪回呼吸的自由權。在故事的感染下,抽象學術內容被可視化,讓科普更易被接受。
![]()
如何讓硬核科普 “有溫度”?
現代廣告:紀錄片覆蓋榆林、上海等五大區域,且每個區域聚焦不同過敏原,品牌在選擇“地域案例”時,核心考量是什么?
賈東媚:在選擇地域案例時,品牌核心考量的是不同區域過敏原的典型性。選擇的五大區域,要能覆蓋不同致敏類型的過敏原,全面呈現鼻敏感對生活的影響。
作為品牌方,也想通過《超級問診》紀錄片傳遞三大聲音:第一,破除誤區:明確“過敏不是小事”,區分過敏與感冒,消除“鼻用激素傷身”的認知偏差;第二,傳遞信心:通過“過敏原規避 + 環境控制 + 規范用藥”的科學管理,實現“自由呼吸”;第三,強化品牌認知:輔舒良以專業方案陪伴患者,科學助力大家“直擊鼻敏感,不負好秋日”。
![]()
![]()
![]()
![]()
![]()
現代廣告:在拍攝“患者故事”時,鏡頭語言或敘事節奏上做了哪些設計,來避免紀錄片的“沉重感”? 如何幫助品牌在紀錄片中更好地運用創意?電通如何定義“好宣傳”?
郭嘉:為了讓“患者故事”更觸動人,我們在鏡頭語言與敘事節奏上做了諸多精心設計。鏡頭摒棄傳統紀錄片中過于凝重、壓抑的畫面風格,而是結合五個地區的地域特色,營造出溫暖且日常的氛圍。敘事節奏上,采用輕快、靈動的剪輯手法,通過醫患面對面聊天的方式,將患者的故事以片段化、富有節奏感的形式呈現。
![]()
![]()
![]()
這次紀錄片的核心聚焦于,如何精準傳遞品牌理念與產品優勢,讓科普內容兼具專業性與通俗性,能夠真正被消費者理解與接受。為此,我們和客戶達成一致,采用兩大關鍵創意:一是“場景化科普”,深入患者家庭、工作等生活場景,讓患者自述經歷,專家現場講解,增強內容真實感與科普實用性;二是“情感共鳴點挖掘”,抓住患者故事中的情感內核,如小蘇對夢想的堅持、瑞姐對生活的熱愛,將疾病與情感訴求結合,提升內容感染力與傳播力。
“好宣傳”是能精準洞察受眾需求,以巧妙創意將品牌理念、產品優勢與受眾情感訴求緊密相連,實現有效且長效的傳播。它不只是信息輸出,更是引發共鳴、建立信任、驅動行動的全方位溝通。
![]()
讓科普紀錄片更加有價值
現代廣告:藍皮書和紀錄片上線后,有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反饋?“有溫度的科普”這個創意成功的核心標準是什么?
賈東媚:用戶需要的“溫度”,本質是“被理解”與“被支持”:一方面是情感上的共情,而非簡單說教,能看到他們在日常中因鼻過敏面臨的具體困境(如戶外不敢深呼吸、重要場合中頻繁打噴嚏的尷尬);另一方面是實際層面的助力,比如藍皮書提供的可落地的用藥知識、醫生對鼻過敏問題的專業解讀,而非空泛的安慰。
從品牌角度,“溫度”是“專業價值”與“人文關懷”的深度結合:不是脫離用戶需求談概念,而是用權威藍皮書、醫生對鼻過敏問題的專業解讀建立認知信任,再通過紀錄片搭建情感連接。“有溫度的科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核心標準并非單一的“糾正認知”、“推動用戶科學防治”或“提升品牌好感度”,而是這三者的緊密結合。
現代廣告:信任是合作的基石,此次與輔舒良合作中,有沒有“品牌釋放決策權”的信任時刻?
郭嘉:在與輔舒良的合作中,“品牌釋放決策權”最核心的體現,在于客戶對“真實患者紀實”這一非傳統科普形式的全力支持。當我們提出以真實患者的日常困境與生活轉折承載科普信息時,雙方深入探討了如何通過患者真實經歷自然帶出“鼻敏感的典型困擾”“鼻用激素認知誤區”“規范治療的重要性”等核心科普點。確認可行后,輔舒良僅把控醫學細節,將創作決策權完全交予團隊。這種信任極大拓寬了創作空間,團隊無需在“傳統科普框架”與“故事真實性”間取舍,得以專注挖掘情感共鳴,大膽創新鏡頭語言與敘事邏輯。
現代廣告:復盤傳播效果時,有沒有發現“溫度感”與“用戶行動” 的關聯?比如用戶更愿意轉發“患者故事”還是“誤區科普”?
郭嘉:復盤時我們清晰發現,“溫度感”與“用戶行動”呈現非常強的正相關,將“誤區科普”融入“患者故事” ,因觸發“共情分享”,轉發評論量實現顯著提升。
這一次項目的完成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健康科普需打破易讓消費者產生的距離感的“純知識輸出”,轉向“情感 + 知識”雙向傳遞。健康問題本質上與人的生活、情緒深度綁定,營造的溫度感能搭建情感橋梁,讓用戶自然靠近,讓知識更易落地。
我們希望在兩個方面持續嘗試:一是深度挖掘“場景化情感錨點”,聚焦更具體的生活場景,精準觸發共鳴后嵌入科普點;二是設計“輕互動式溫度體驗”,通過低門檻互動強化情感連接,讓用戶在參與中主動接收知識,推動“情感認同”向“行動轉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