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個月前,這兒還是一片長滿雜草的廢墟。福特拍屁股撤走,留下空蕩蕩的廠房,還有幾千個沒了工作的工人,日子一下子沒了奔頭。
誰能想到,今天比亞迪的大標志往大門上一掛,巴西總統盧拉親自上臺,眼睛里都閃著光,差點沒忍住眼淚。
他一開口,話就擲地有聲:“這哪兒只是造汽車啊?這是咱們巴西的主權,是咱們的尊嚴!”
這畫面誰看了不感慨?一邊是被拋棄的老工業區,一邊是從東方來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還有個快 80 歲了仍揣著理想的老總統,湊在一起竟釀出這么一段故事。
故事得從那片廢墟說起,最后卻在地球另一端完成了 “自我救贖”。這哪兒是單純的商業投資啊,更像是南半球國家的一次 “覺醒”。
還記得 2021 年嗎?福特突然宣布要關掉在巴西的三家工廠。當時卡馬薩里市的廠門外,四千多個工人舉著布條站著,太陽曬得人睜不開眼,眼里卻空落落的,沒了神采。
這座巴伊亞州的城市,本來就不算富裕。大家以前靠種甘蔗、做乙醇過活,好不容易盼來工業,以為日子能有轉機,結果福特一關門,所有希望全碎了。
幾十年攢下的產業底子,一夜之間變成廢墟。那些曾經圍著汽車轉的工人,有的只能在街頭支個攤賣果汁,有的實在沒辦法,只能背井離鄉去討生活。
沒人能想到,就過了 15 個月,同一個地方居然被比亞迪 “盤活” 了。新工廠拔地而起,這可是亞洲之外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工廠 —— 一年能產 15 萬輛車,總投資 55 億雷亞爾,換算成人民幣差不多 71 億。
![]()
這數字看著就嚇人,更藏著比亞迪的態度:咱是來真的,不是隨便搞搞。
當時巴伊亞州州長杰羅尼莫?羅德里格斯說起這事,臉上都透著光:“這工廠能拉著本地經濟往前走,還能讓大家有活干,以后就是技術轉型的樣板!”
這話真沒夸張。比亞迪來了之后,不光廠房變了樣,連空氣里都飄著希望的味兒。工人們重新穿上工裝,開著車駛上那條重新修平的工業大道,熟悉的生活終于回來了。
揭牌那天,盧拉總統也走在了那條大路上。這位打小窮過來、還當過工人的總統,看著眼前的廠區,突然冒出一句沒人料到的話:“這不是車,是巴西的主權與尊嚴。”
他那股激動勁兒,不是裝出來的 —— 他太清楚沒工作有多難了。
年輕時的盧拉,曾失業一年半,連電費都交不起,想給家里買瓶牛奶都沒轍。那時候的尊嚴,是被苦日子一點點磨掉的。
如今,當他從別人手里接過車鑰匙 —— 那是比亞迪在巴西生產的第 14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仿佛在跟全巴西人說:“咱們又能自己把引擎發動起來了!”
有人說,比亞迪在巴西建廠就是個商業行為。可在那一刻,更多人看見的是盧拉眼里的信念:咱們國家終于能靠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土地,讓產業重新活過來。
揭幕禮上,盧拉沒照著稿子念,越說越激動。那不是應付場面的客套話,是個工人出身的老人,在跟底層老百姓掏心窩子。說著說著他都哽咽了,干脆走下臺,緊緊握住了王傳福的手。
這一握,是兩個 “苦過來的人” 的共鳴。一個是巴西有史以來第一位工人總統,一個是 13 歲沒了爹、15 歲沒了娘的中國企業家。
![]()
他們都嘗過底層的苦,都知道靠自己的汗水,才能把命運掰過來。
盧拉在臺下還說:“我以前失業一年半,連電費單、牛奶錢都付不起。所以我比誰都清楚,工作到底意味著啥 —— 是心里的踏實,是底氣,是干事的勁兒!”
這不是政治演講的花架子,也不是外交場合的虛話,是個老人跟一群還在打拼的人說的真心話。
他明白,經濟好不好,不只是 GDP 多了幾個點,是讓普通人重新相信 “明天會更好”。
王傳福看著他,也笑了。他懂這種感情 —— 畢竟比亞迪自己,也是從懸崖邊上拼出來的。
二十多年前,沒人信一家中國電池廠能跟國際巨頭叫板;現在,比亞迪成了新能源汽車的代名詞。
兩個從窮日子里爬出來的人,在南美的陽光下握著手,那畫面比任何商業海報都真實。
當然,故事還沒完。比亞迪帶到巴西的,不只是一條生產線,是一整條產業鏈 —— 從電池、電機、電控,到鋰礦、充電樁,全在巴西鋪開了。
這意味著,車子一下線,零件不用再從國外運,整個價值鏈在巴西境內就能轉起來。
更讓人驚喜的是,比亞迪還拿下了米納斯吉拉斯 “鋰谷” 兩塊鋰礦區的勘探權。
鋰可是新能源汽車的 “心臟” 啊!現在連 “心臟” 都攥在自己手里,盧拉又忍不住感慨:“這關乎主權啊,朋友們!這真的關乎主權和尊嚴!”
這句話他說了好幾遍,每說一次,臺下就爆一次掌聲。
巴西政府本來就支持 “綠色出行和創新計劃”,比亞迪是首家拿到認證的車企,能在當地合法生產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不光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戰略上的信任。
巴西金磚國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瑪爾塔?費爾南德斯說得實在:“巴西汽車行業正在大改樣,中國在這事兒上幫了大忙。”
![]()
現在越來越多中國車企,比如比亞迪、長城,都在巴西落地。整個拉美的汽車版圖,悄悄就變了樣 —— 以前那種 “看人臉色” 的鏈條,在綠色轉型的浪潮里斷了。
巴西不再只是給人送原料的,說不定以后能成新能源汽車的制造中心。
這些變化,也讓盧拉看到了新可能:不用再跟以前一樣 “靠著別人”,合作也能有新方式。
比亞迪不是來 “搶好處” 的,是來一起干的。中國企業在拉美留下的,不是一堆債務和污染,是工作機會、是技術、是綠色能源。
盧拉演講最后,一字一頓地說:“咱們要的是尊重,是真心實意!”
這話像在回應那些無形的偏見 —— 幾十年來,發展中國家總被西方定義、指手畫腳、攥著不放。
現在,他們要自己定義自己。中國和巴西的合作,正用最溫和卻最堅定的方式,悄悄改變國際關系的老規矩。
有人說,比亞迪工廠建成,是 “巴西版的重生”;也有人說,這是 “全球南方的反擊”。
不管怎么說,事實就擺在那兒:工人回到崗位,機器轉了起來,生產線上的汽車正開向全世界。
而這一切的起點,只是 15 個月前那片荒了的土地。
結語
要變天的時候,總有人敢迎著風站出來。盧拉和王傳福,一個代表著巴西的希望,一個扛著中國制造的信心。
比亞迪在巴西的成功,只是中國和拉美合作的一個小片段。從長城汽車的巴西工廠,到比亞迪鋪開的全產業鏈,中國企業是以 “建設者” 的身份,走進這片又古老又年輕的大陸。
就像盧拉說的:“咱們的關系肯定拆不散 —— 中國需要巴西,巴西也需要中國。只要咱們手拉手,全球南方在世界上,肯定能得到從來沒有過的尊重!”
要不要我把文中 “比亞迪對巴西的產業鏈貢獻” 或者 “盧拉的關鍵發言” 整理成一個簡短的清單,方便你快速抓住核心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