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來,新學期剛剛開始,在一眾知名高校里,又瞧見了蘇州的忙碌身影。面對新一批畢業生的求職需求,蘇州再次開出優渥條件,帶著滿滿誠意和優質崗位,啟動了今年“校園蘇州日”全國秋招活動。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從9月26日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到9月27日走進武漢大學,再到昨天(10月14日)走進上海交通大學,蘇州可謂馬不停蹄。怪不得網上有人評價:“蘇州,又卷起來了”!而接下來,蘇州還要前往北京、天津、西安、南京、哈爾濱、濟南、成都等地高校舉辦招聘活動,再來一波氣勢洶洶的“搶人”。
實際上,蘇州的卷,不是內耗的卷,而是對人才的求賢若渴,對城市未來的提前布局。畢竟,人才是發展的核心支撐。此時不卷,更待何時?
梳理一下近年來“校園蘇州日”活動的舉辦軌跡,可以看出,蘇州搶人的動作越來越快,力度也越來越大。
今年,在DeepSeek橫空出世和杭州“六小龍”火遍全國的2月早春,蘇州提前啟動了往年在秋天才開始的“校園蘇州日”,第一時間組織了111家用人單位,直奔浙江大學搶人。這一舉動,立馬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不小的轟動。緊接著3月中旬,蘇州又先后走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全國率先掀起了一波開年攻勢。
拼搶人才,尤其是符合自身產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已經被確定為蘇州的城市發展戰略。除了主動出擊,蘇州還不斷邀請上門,讓各路人才在蘇州匯聚。
![]()
合肥高校學子踴躍參加“校園蘇州日”招聘活動。
比如,7月10日,蘇州召開了一場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邁克爾?科斯特利茨在內的超過100位中外院士、1700多名嘉賓參加的“三合一”大會:2025高校技術轉移轉化大會暨第二屆蘇州國際科創大會、第十七屆國際精英創業周活動。作為“三合一”大會的重要內容,第十七屆國際精英創業周累計征集人才項目2385個,同比增長5.2%;項目持有人具有博士學歷的1236個,占比51.8%。在這場重磅活動上,蘇州公布了20位新入選的“蘇州青年科學家”,以及4名新入選的蘇州頂尖人才、15個蘇州重大創新團隊,他們均得到了真金白銀的項目資助。
如今,隨著“校園蘇州日”全國秋招的全面鋪開,蘇州將把這場“搶人大戰”貫穿全年,輻射到全國各大高校。
“對蘇州來說,人才招引是全天候、全覆蓋的,除了‘校園蘇州日’和國際精英創業周這類品牌活動,每年的全球招商大會、國際科創大會以及‘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推進大會等高規格大會,我們也會發布面向各個行業的專項政策,升級人才福利。”蘇州市相關部門一位負責人告訴圓桌觀察員。
一位跟隨蘇州連赴三所高校的企業負責人透露,眼下招聘手段已經非常多元化,但是企業參加“校園蘇州日”活動,仍然是最有效的招人方式之一。
在他看來,今年的秋招,再次升級的“校園蘇州日”,延續了一貫的特點,表現出了幾個明顯特征:
第一,蘇州瞄準的都是先進城市的頭部高校,“野心”勃勃。除了合肥、武漢和上海,“校園蘇州日”還將陸續前往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這些城市,都是科技創新和制造業走在全國前列的城市,也都是頭部高校集聚的教育中心。
![]()
高校云集的武漢是“校園蘇州日”秋招第二站。
第二,蘇州給高校人才提供一條龍服務,“誠意”十足。得益于長期的堅持,蘇州已經在校招這一環節走在了全國前列。無論是此前開通高鐵專列、把校園招聘會辦成網紅招聘市集,還是現在為人才量身定制智能招聘平臺、提供免費住宿驛站和面試交通補貼等,這些都讓學生比較有獲得感。像今年,蘇州新推出了智能招聘平臺FlashOffer,就能借助AI幫助大學生更快鎖定心儀的匹配崗位。迄今該平臺已集成超10萬個青年人才崗位、近6萬個應屆生崗位和近6000家用人單位。
第三,蘇州注重實效,把滿足人才和企業的雙向需求放在首位。如今就業已成為大學生高度關注的話題,而蘇州每到一所高校,都不是簡單做個推介、做波宣傳就結束,招聘會、對接會才是重頭戲。帶著企業、帶著崗位直奔高校,才能實現企業與人才的精準匹配。
由此可見,蘇州的“卷”,已經深入每一個細節,這也正是“校園蘇州日”能越做越火的重要原因。
而圓桌觀察員認為,近年來蘇州之所以堅持大抓人才招引工作,也在于越來越認識到如今城市發展的制勝之道,就是必須強化人才支撐,來助推城市搶抓前沿賽道、布局優勢產業。
蘇州始終堅持制造立市、創新強市,正加快培育能夠支撐未來發展的新增長曲線。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蘇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經占據了4.7萬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4.7%,全社會研發投入也高達GDP的4.15%左右,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保持全國第一的位置。
![]()
優質的人才公寓是良好就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拎包而來的創新創業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后備力量。他們源源不斷地涌入,不僅有助于優化人口結構,讓這座城市更顯年輕活力,也為蘇州搶抓機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撐。特別是今年,在緊迫感的驅使下,蘇州接連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前沿產業的行動方案,對優質人才的需求變得空前強烈。
比如1個月前,《蘇州市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城市行動方案(2025—2026年)》出臺,把人工智能列為下一步發展的核心產業。根據該方案,蘇州力爭到2026年底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超3000家,打造20個市級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動態篩選300個垂類模型進行重點支持,組建超500億元AI基金群,智能經濟產業核心規模年均增長超20%。
7月,《蘇州市加快發展AI芯片產業的若干措施》發布。《措施》明確蘇州要重點聚焦GPU通用型芯片、ASIC專用型芯片、FPGA半定制化芯片、存算一體芯片、硅光芯片、網絡互聯芯片等方向,鼓勵企業開展芯片架構、制程工藝、計算加速、異質集成、數據中心光模塊等技術研究,對能夠帶來重大影響、重大突破的海內外人才,給予3000萬元至1億元項目資助和300萬元至1000萬元購房補貼。
5月,蘇州還印發《蘇州市推動智能車聯網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借著2024年7月成功入選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的東風,《措施》提出,蘇州要進一步推動試點示范區建設,加強企業梯次培育,打造高能級創新載體,建設高水平實驗室體系,同時拓展新能源汽車應用場景,支持跨域道路測試互認互通,進而助力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應用和“車路云一體化”商業模式創新。
4月,《蘇州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出爐。《行動計劃》聚焦具身智能機器人整機產品、核心部組件、關鍵共性技術三個發展方向,提出到2027年,重點培養3家以上擁有整機商業化量產能力的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核心產業規模達100億元,支撐全市機器人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成為全國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區和示范應用樣板城市。
![]()
蘇州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
蘇州類似的政策規劃和行動方案,出臺頻率越來越高,相關舉措也越來越完善。除了上述幾大重點領域外,生物醫藥、低空經濟、氫能、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與光器件等,也都是蘇州最為重視、投入最大的重點賽道。
經濟實力強勁、人文底蘊深厚、區位條件優越的蘇州,本就是不少人工作和生活的首選之地。相信隨著人才招引工作成效的不斷顯現,在制造業沃土上長出的“創新之花”,必將推動蘇州成為全球更具影響力和話語權的產業高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