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的日本政壇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權力鬧劇。被外界冠以“女版安倍”之稱的高市早苗,前腳剛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憑借保守派支持嶄露頭角,后腳就因公明黨退出執政聯盟,徹底陷入首相之路的死局。這波反轉來得猝不及防,卻有日本右翼媒體跳出來炒作“中國因素干擾”,試圖將內政失能的鍋甩向外部,這種說辭實在經不起推敲。
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理清楚。自民黨9月的總裁選舉本就火藥味十足,9名候選人參選創下1972年以來的紀錄,最終形成高市早苗、石破茂、小泉進次郎的“三強格局”。首輪投票里高市拿下181票,石破茂以154票緊隨其后,兩人進入第二輪對決。此時的高市還被不少人看好,畢竟她背靠原安倍派的雄厚資源,在黨內根基看似穩固。可誰也沒料到,第二輪投票中石破茂以215票對194票實現逆轉,更致命的是,即便后來高市意外翻盤拿下總裁之位,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
10月10日,公明黨正式宣布退出聯合執政,給了高市致命一擊。公明黨黨首齊藤鐵夫說得很明白,實在無法接受高市對“黑金政治”的縱容態度。高市不僅不打算清理涉丑聞的原安倍派成員,反而計劃任命這些人擔任要職,這種做法被日媒批評為“完全違背國民期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研究員項昊宇點破了關鍵:高市的權力基礎全靠保守派系支撐,她根本不敢與這些利益集團切割,這種政治依附性注定了她的垮臺是遲早的事。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高市的失勢從數據上看早有預兆。自民黨在眾議院僅有196席,占465個總席位的比例不足42%,原本依賴公明黨的24席才勉強維持多數。公明黨一退出,執政聯盟的席位優勢瞬間崩塌,在野黨若形成聯合,完全可能推出自己的首相候選人。這種內政層面的結構性缺陷,跟中國沒有任何關聯,硬要扯關系的說法,不過是某些人轉移矛盾的老套路。
![]()
日本政壇向來有“贏總裁≠當首相”的傳統,但這次高市的困境格外典型。她的問題出在三個核心層面:一是政治倫理有硬傷,在“黑金丑聞”引發全民不滿的背景下,還堅持庇護涉案者,等于主動與民意對立;二是執政聯盟維系失敗,公明黨對其右翼路線本就警惕,縱容腐敗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三是缺乏務實眼光,看不到日本當前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
反觀后來上臺的石破茂,雖然也持保守主張,卻懂得把改善對華關系當作“剛需”,因為他清楚美國換屆帶來的外交不確定性,只有中國能提供政策連續性的“確定性”。那些炒作“中國干擾論”的人,恐怕忘了幾個基本事實。石破茂上臺后推動外相巖屋毅訪華,明顯是出于日本自身利益考量——此前盲目追隨美國遏華,導致日本企業在供應鏈、科技領域損失慘重,物價上漲波及普通民眾,商界早就呼吁改善對華關系。
這種基于現實利益的政策調整,恰恰說明中國是地區穩定的“正能量”,而非所謂的“干擾源”。高市的問題在于她完全繼承了安倍的強硬路線,既想搞“亞洲版北約”,又要修改和平憲法,卻對經濟民生和外交平衡毫無概念,這種執政思路本身就站不住腳。還要看清一個關鍵:日本政治的癥結從來不在外部。
![]()
自民黨多個派閥因“黑金”解散,派閥政治的腐朽已經暴露無遺。石破茂能在選舉中逆襲,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沒有丑聞包袱,且在地方積累了38年的人氣,這種“反建制”特質成了他的加分項。高市卻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綁在腐朽的舊勢力戰車上,她的失敗是保守路線的失敗,是利益集團綁架政治的必然結果。某些日本人總喜歡高估自己在地區格局中的分量,動輒把內政問題外部化。
他們忘了,中國始終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對日政策一直保持穩定連續。石破茂在自傳里都承認“中國對日本至關重要”,還推崇田中角榮推動邦交正常化的決斷,這種務實認知才符合日本的根本利益。高市的失勢給日本政壇敲響了警鐘:沉迷于派系斗爭和意識形態炒作,忽視民生訴求與外交平衡,再強勢的政治人物也會摔得粉身碎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