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可能沒想到,他發起的關稅戰,最終讓美國陷入了被動局面。經過半年的布局,中國抓住了加拿大政策動搖的時機,打破了美國主導的“反華貿易聯盟”,將原本追隨美國的盟友逐步拉攏過來,令美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越來越孤立。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加拿大。美國發動對華關稅戰后,加拿大率先跟進,對中國電動車等商品加征關稅。卡尼政府起初認為中國不會在意,甚至寄希望于通過緊跟美國的策略換取特朗普的“照顧”。然而,8月中國開始對加拿大油菜籽加征關稅,打出了有針對性的反制。渥太華仍幻想通過讓利獲得特朗普的善意,但卡尼多次訪美均無果,特朗普甚至明確表示,只有加拿大與美國“合并”,關稅問題才能解決。這種赤裸的強硬態度讓加拿大徹底看清,美國并不會因為盟友的順從而網開一面。
![]()
在這種背景下,加拿大的對華政策開始松動。加拿大省長率團訪華,與中方討論油菜籽問題;多名省長聯名要求取消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以換取中國取消反制措施。卡尼政府也開始釋放善意,表示中加合作空間廣闊,并安排外長訪華。中方也順勢給予臺階,明確只要加拿大取消電動車關稅,中方將同步取消對加油菜籽的關稅。這一對等反制與和解的過程,標志著中加貿易爭端有望進入緩和期,為中國集中精力應對美國關稅戰掃清障礙。
加拿大的政策轉向不僅緩解了中加雙邊摩擦,更重要的是打擊了美國的整體戰略。特朗普的關稅戰本意是通過組建盟友陣線,集體施壓中國,但加拿大的松動說明這個陣線并不牢固。當經濟利益與政治壓力發生沖突,各國最終會基于本國利益做出調整。加拿大的選擇,客觀上削弱了美國的施壓體系,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現實示范:與中國通過談判實現利益交換,比無條件追隨美國更有實際回報。
![]()
這種變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貿易格局正在出現的更大趨勢。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推動美國走向一種“自我孤立”的狀態。在全球貿易鏈中,越來越多國家選擇繞開美國,直接與中國及其他伙伴開展合作,形成多邊、多元的經濟網絡。與此同時,全球“去美元化”也在加速,人民幣在跨國結算中的地位持續上升,俄羅斯在與印度的能源交易中明確表示只接受人民幣結算。美國的貿易政策與金融體系雙重受挫,使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地位逐步被削弱。
中加關系的破局具有示范效應。歐盟也面臨類似困境,一方面受美國政策影響對華采取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又依賴中國市場和投資。加拿大的調整向歐盟傳遞了一個清晰信號:通過談判與合作解決關稅爭端符合自身利益,而死守美國陣營只會失去談判空間。當越來越多國家效仿中加模式,美國的關稅政策將逐漸失去實際威力。它不僅無法迫使中國讓步,反而使美國自己成為貿易戰的“活靶子”,被各方集中反制和繞行。
從戰略角度看,中國在這場博弈中展現出高度的耐心與節奏感。經過半年布局,中國先以精準反制迫使加拿大感受到經濟壓力,再通過談判和利益交換促成政策轉向。這個過程沒有急于全面對抗,而是有步驟地瓦解美國的外圍盟友體系。相比之下,美國的策略更多依賴威脅和施壓,缺乏靈活調整的空間,最終導致盟友的不滿累積,裂痕逐步擴大。
![]()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全球貿易秩序的重構。特朗普堅持“美國優先”,以關稅為主要手段推動供應鏈回流,但這一政策與全球化的現實格局相沖突。各國經濟深度相互依賴,不可能長期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保持完全一致的陣營劃分。加拿大的“倒戈”表明,在全球供應鏈中,利益考量最終會戰勝政治表態。美國想通過關稅手段維持霸權的時代,正在被新的多邊貿易實踐所取代。
![]()
中國等待的,不是一場短期的反擊,而是讓貿易邏輯重新主導國際關系的時刻。當越來越多國家重新審視與中國的經濟關系,調整政策以追求自身利益,美國的關稅大棒就失去了震懾力。最終,美國的“聯盟”可能變成一張空殼,而自己則被孤立在全球貿易體系之外,成為被動的“活靶子”。
這一天的到來,是多邊主義和理性貿易的勝利,也是對單邊霸權邏輯的現實反擊。美國如果繼續堅持“美國優先”的關稅政策,不僅難以恢復制造業優勢,還會在國際貿易格局中失去更多合作伙伴。中國通過耐心布局與靈活應對,逐步削弱了美國的外部壓力,也為自身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未來,中美貿易對抗的焦點,將不再只是關稅本身,而是圍繞全球貿易規則與伙伴體系的長期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