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零碳
碳中和領域的《新青年》
![]()
01
突破!常溫制取綠醇綠氨成為現實
10月14日,記者從山東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化工學院鄧偉僑教授團隊實現了常溫常壓制取綠氨與常溫制取綠色甲醇的突破。兩項成果于近日連續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全球超過98%的氨生產依賴已沿用百年的哈伯-博施工藝。該工藝需使用鐵基催化劑,在嚴苛的400攝氏度以上高溫和10兆帕以上高壓下進行,能耗巨大。鄧偉僑團隊提出了一種鈷基催化劑,利用機械化學方法,在常溫常壓下實現了綠氨的連續高效合成。
此外,傳統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技術需在280攝氏度以上高溫、5-10兆帕高壓下運行,不僅消耗大量能源,還面臨催化劑選擇性低、副產物多等問題。
鄧偉僑團隊成員任國慶副教授介紹,他們利用反應機理導向方法合成出一種錨定在共價三嗪框架上的硫橋聯鉬雙原子催化劑,成功實現了常溫下二氧化碳加氫高效合成甲醇。
(來源:科技日報)
02
國家電網、南方電網首次開展跨經營區電力現貨交易
10月13日,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突破經營區域界限,首次以現貨交易形式實現跨區電力調配。
南方電網180萬千瓦清潔電力通過云霄直流通道馳援長三角地區,總交易電量達4230萬千瓦時,這標志著我國電力統一大市場聯通機制全面達成,為電力資源跨區域高效流動按下“加速鍵”。
據悉,此次交易中浙江、上海是交易中的主要購電方。數據顯示,10月13日浙江、上海最大成交電力分別為180萬千瓦(12時)和90萬千瓦(14時)。
(來源:中國電力報)
03
中國和冰島將加強地熱能和綠色能源合作
新華社10月14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冰島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地熱和綠色轉型合作的聯合聲明。
聲明顯示,中冰雙方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是當今時代重大挑戰之一,重申將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立足各自國情維護和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
為此,雙方一致認為地熱能在減緩氣候變化和實現綠色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將在長期合作基礎上,加強政府間、行業間合作,在全球、地區和國家層面開發地熱能潛力,推廣地熱能利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能源轉型,創造新的綠色產業和就業崗位,持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
(來源:新華社)
04
第九次中澳氣候變化部長級對話在京召開
據生態環境部消息,10月13日,第九次中澳氣候變化部長級對話在京召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與澳大利亞氣候變化與能源部長克里斯·鮑恩就氣候多邊進程、各自國內氣候政策、氣候領域雙邊合作等議題開展深入對話交流。
雙方同意,落實好兩國領導人共識,持續深化政策對話、保持多邊協調、開展務實合作,在適應氣候變化、發展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加強技術交流,探索搭建地方、企業與智庫等雙邊合作平臺,努力打造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典范,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注入更多確定性和前進動力。
(來源:第一財經)
05
全球單爐最大生物質氣化爐投料一次成功
10月14日,記者從潞安化工機械集團(以下簡稱潞安化機)獲悉,由該公司承制的金風綠能化工(興安盟)有限公司“綠氫制50萬噸綠色甲醇項目”關鍵裝置——生物質氣化爐,一次投料成功,順利完成工藝現場驗證。目前,氣化裝置運行穩定,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已成功產出綠色甲醇。
據了解,該生物質氣化爐采用復朋爐氣化技術,以玉米秸稈為氣化原料,氣化壓力達3.0兆帕,合成氣(一氧化碳和氫氣)產量達每小時7萬標準立方米。此次工藝驗證打通了綠色甲醇項目的關鍵路徑,對后續裝置全面投產意義重大。
(來源:科技日報)
06
核動力院發起并新編的首個IEC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據“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公眾號消息,10月10日,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發起并主導新編的《核電站—安全重要的儀表系統—核反應堆反應性的特性與測試方法》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官方網站正式發布。
這是核動力院發起并主導新編的首個IEC國際標準,也是中國首次新編核電站反應性儀相關的國際標準,填補了全球核工業反應性測量標準上的空白。標志著我國在核反應堆反應性領域國際規則制定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該標準解決了反應性測量“量不準、判不快”的世界性難題,其動態特性規范尤其適用于三代以上核電技術。
(來源:財聯社)
07
最高補貼2000萬!山西零碳、綠電園區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征求意見
10月14日,山西省發展改革發布零碳(低碳)、綠電園區試點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的公告。
公告指出,本專項安排的省級基本建設資金,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直接投資或投資補助等方式,直接安排到具體項目。對于政府投資項目,一般采取直接投資方式,對于企業投資項目,一般采取投資補助方式。專項資金按照比例對項目進行支持。單個項目支持比例不超過項目核定投資額的15%,單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2000萬元。
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根據情況適時修訂調整。
(來源:山西發改委)
08
科學家提出設計下一代鋰電池理論模型
科技日報10月14日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團隊首次系統測量了多種電池材料中的鋰離子嵌入速率,并基于實驗數據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理論模型,研究人員憑借簡單公式即可設計出下一代電池。
新成果使電池主導反應機制更快、更可控,從而顯著提升電池的充放電速度和使用壽命,并為人們理解不同材料和界面的反應行為提供了統一理論視角。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
團隊采用一種精確的電化學技術,實際測得的嵌入速率遠低于以往報道的數值。基于這些數據,團隊提出了新的耦合離子-電子轉移理論。該理論指出,真正的電化學限速步驟并非是鋰離子的嵌入,而是電子轉移過程,即電極材料被還原以準備接收鋰離子的過程。鋰離子的嵌入與電子的轉移相互促進,共同決定了反應的整體速率,這為理解電池反應動力學提供了更精確的理論基礎。
(來源:科技日報)
09
蘋果供應商在中國啟動10億元人民幣新能源基金
10月14日,蘋果公司宣布,其在中國超過90%的生產制造現已采用可再生能源。基于此進展,蘋果公司同時宣布其供應商已聯合啟動一項新的投資基金,旨在支持中國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總規模達十億元人民幣(1.5億美元)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基金”完全由蘋果供應商主導,并計劃到2030年為中國電網新增100萬兆瓦時的清潔電力。
據介紹,該基金由中金資本與華能投資聯合發起,蘋果電池供應商ATL作為錨定投資者參與,包括鵬鼎控股、蘇州東山精密、鴻海精密及裕同科技等在內的多家蘋果供應鏈企業已完成投資入股。
(來源:界面新聞)
10
博楓將向Bloom Energy燃料電池技術投資至多50億美元
10月13日,美國清潔能源企業Bloom Energy和資產管理巨頭Brookfield(博楓)宣布建立價值50億美元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實施重新構想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未來。
根據雙方披露的合作細節,Brookfield將投入至多50億美元用于部署Bloom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這項合作聚焦于為全球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提供"表后供電"解決方案,即通過分布式發電系統直接滿足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避免依賴傳統電網。兩家公司計劃聯合設計并建設多座"人工智能工廠",其中歐洲項目將于年內正式公布。
成立于2001年的Bloom Energy專注于開發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系統,其核心技術可將天然氣、沼氣、氫氣等燃料通過電化學過程直接轉化為電能。
(來源:CNBC)
11
瑞典綠色鋼鐵公司Stegra尋求11億美元融資
瑞典綠色鋼鐵初創公司Stegra 10月13日表示,計劃籌集高達約9.75億歐元(約合11億美元)的額外資金,用于在瑞典北部建設工廠和加強財務狀況。
Stegra(前身為H2 Green Steel)去年表示,它已為該工廠獲得了65億歐元的資金,該工廠正在博登建設中,將在其生產過程中使用現場由可再生電力制造的氫氣。
首席執行官Henrik Henriksson表示,新一輪融資旨在為更高的項目成本提供資金,并抵消Stegra一直未能獲得的一些政府撥款。他補充說,這些資金還將增加該集團的財務緩沖。
(來源:ESG Today)
12
歐盟可持續性盡職調查指令覆蓋范圍繼續放寬
歐洲議會法律委員會10月13日表示支持淡化歐盟企業可持續發展法的計劃,該法正面臨企業的阻力,企業表示遵守這些規定將阻礙歐洲工業的競爭力。
歐盟企業可持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SDDD)于去年通過,要求企業解決其供應鏈中的人權和環境問題,否則將面臨相當于全球營業額5%的罰款。
在10月13日的投票中,歐洲議會法律委員會的議員們批準了一項提案,該提案將規定只有員工人數達到或超過5,000人且營業額至少達到15億歐元(17.4億美元)的公司才必須遵守這些規則。
此前可持續性盡職調查指令適用于員工人數在1000人及以上、營業額在4.5億歐元以上的企業。委員會還支持取消企業實施“過渡計劃”的要求。
(來源:路透社)
熱門閱讀
(點擊圖片跳轉閱讀)
![]()
聯系和關注我們↓(公眾號后臺留言聯系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