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二者的區別在于,一個是開國第一功臣,另一個只是開國第一功臣的女婿,這可是天差地別的差距。
李世民敢反李淵,是因為他本質上是開國第一功臣,李淵在617年起兵的時候,李世民18歲,在古代這個年齡可不算小,已經可以獨當一面,更何況李世民也不是一般人,自然是在開國過程中戰功赫赫。
等到618年開國以后,隨著李淵成為皇帝,嫡長子李建成自然成為皇太子,按照慣例太子一般情況下是要坐鎮京師,不用出去領兵作戰打打殺殺的,偏偏當時唐朝雖然建立,但是并沒有掃滅群雄,因此需要頻繁對外征戰,需要消滅各大割據勢力,這時候重任只能落在嫡次子秦王李世民身上,李世民在這個過程之中,領兵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奠定了他是開國第一功臣的地位。
到了最后因為李世民功勞太大,已經是封無可封,所以李淵別出心裁的為他設置了一個天策上將職位,可以在洛陽開設天策府,并且如同太子東宮一般可以自置官屬。
![]()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又是諸王之首的秦王又是開國第一功臣,自然建立了自己的班底,有著自己的秦王府精銳,雖然無法比肩可以調動全國資源的皇帝李淵,但面對李淵也有一定的反抗實力。
因為李世民功勞太大威脅也大,所以腹黑的李淵選擇扶持李建成和李元吉來打壓李世民,一步步壓縮李世民的生存空間,最終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元吉在領兵拒突厥時,要大肆征調秦王府精銳,要徹底架空李世民,李世民在忍無可忍或者說退無可退的情況下,掀桌子不玩了,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斬首行動”,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殺死,再控制住李淵。
雖然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但因為他并沒有殺掉李淵,沒有背負弒父和弒君的罵名,再加上他身為開國第一功臣足夠有威望,地方上也沒有強大的實力派,因此并沒有被地方軍隊勤王群起而攻之,反而是控制李淵,逼迫李淵先立他為太子,再禪位于他,獲得了最后的勝利。
朱棣不敢反朱元璋的原因很簡單,李淵打天下的時候,李世民都成年了,而朱元璋最開始打天下的時候,朱棣都沒有出生,直到1360年,也就是明朝開國的前8年,朱棣才出生。
![]()
也就是說明朝開國過程中,朱棣寸功未立,別說是開國第一功臣了,連開國功臣他都不是,他與開國功臣唯一的聯系就是他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女婿。
而且徐達的光他也沾不上多少,因為時間線推移到明朝,當時已經開始君權高度集中,這也意味著大臣并沒有多少自主權,所以徐達在開國過程中,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開國以后,面對強勢的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形成不了勢力集團,甚至朱元璋大規模清洗開國功臣時,徐達沒有被清洗,能得善終已經是很不錯了。
朱棣的崛起始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身為燕王的他就藩于北平,開啟自己的藩王生涯。明初的天下格局是明太祖朱元璋以父子守天下,自己坐鎮京師,再將兒子們封到各個要地,并且擁有三護衛的兵權,起到鎮守地方的作用,是全國一盤棋,關鍵的點都有兒子在。
這些藩王中,以處于北方邊疆的塞王權力最大,因為北方當時要面對元朝退化以后的次級版本北元的虎視眈眈,所以為了有效的抵擋北元,明太祖朱元璋賦予北方的藩王更多的資源。
![]()
像朱棣因為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北征時順利降服北元太尉乃兒不花,被大喜的明太祖朱元璋賦予“節制沿邊士馬”之權。
不過即使如此,朱棣的實力也達不到李世民那種程度,就連孤注一擲發動類似于玄武門之變的實力都沒有,因為他只是明初九大塞王之一,在北方他并不是一家獨大,并沒有控制北方所有兵馬,像他的二哥晉王也不是什么善茬,對他可以起到一定制約效果,更何況還有其他諸如寧王等實力強悍的塞王。
而且他即使有實力發動玄武門之變那種孤注一擲的冒險行為也沒有條件實施,因為他遠在北方邊疆,并不在明初都城南京。李世民能成功發動玄武門之變有一個便利在于唐朝的藩王不外封,他在京師動起手來也方便,如果他在外地想發動玄武門之變,那就懸了,可能到不了京師,在路上就被發現了。
還有很多人認為朱棣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后期已經成了氣候,其實并沒有,只能說他已經歷練出來,能力是有了,但實力依舊不足,不能因為他靖難之役成功了,就覺得他實力雄厚,不然他也不至于后來面對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要裝瘋賣傻。
![]()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能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運氣好,遇到了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這個志大才疏之人,使得他有起兵造反的時間和機會,建文帝的過度削藩使得藩王站到他對立面,又重文輕武,使得武將集團站到他對立面,得罪了這兩大勢力,使得朱棣造反的難度無形中下降了很多,最后是朱棣冒險采取斬首行動直撲南京以后,藩王中的谷王和武將中的李景隆打開金川門,使得朱棣輕松鎖定了勝局。
整體來說,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31年時間之中,雖然朱棣已經成長起來,但他的實力還是不夠看的,根本沒有反抗明太祖朱元璋的實力。
最后話又說回來了,李世民反李淵,是因為他不反就沒有活路了,如果任由自己被架空,成為案板上的魚,那肯定活不了。或者即使李淵想留他一命,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會放過他的。
朱棣為什么要反朱元璋呢?
![]()
首先雙方沒有利益沖突,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既不是開國第一功臣也不是嫡次子,根本沒有爭奪皇位的可能,朱元璋對他的重用就是寄希望以后他可以成為守衛北方邊疆的擎天一柱,所以并沒有打壓過他,更不用說想殺他,而朱棣也是認清了自己的定位,并沒有謀逆之心,或者說即使有,也不敢在朱元璋在位時期表現出來,所以朱棣并沒有反朱元璋的必要。
實在是太子朱標先是早逝,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不說,朱棣的大哥秦王和二哥晉王又先后死于洪武時期,等到明太祖朱元璋逝去,朱允炆繼位開始霸道削藩時,朱棣成為了諸王之長,而且不甘心任人宰割,歷史的發展將他推到造反那個地步。
并且最后造反成功,是取建文帝朱允炆而代之,成為新的皇帝,顯得他野心極大,好似一早就是野心勃勃,其實他沒那么大野心的,是歷史的一個個巧合將他推到既是謀逆又是成就大業的路上,所以使得他跟唐太宗李世民一般,成為通過不正當手段繼位的二代太宗皇帝。
一個唐太宗一個明太宗,都是得位不正卻有一番大成就的狠人,當然朱棣之后被后代嘉靖帝改廟號為明成祖,不再是明太宗,但他的定位其實還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是自己所在王朝的二代皇帝。
![]()
最后除卻二人的年齡和成長不同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在于,他們遇到的父親不一樣。
如果朱棣遇到的是李淵這樣的父親,給他同樣的成長時間,他真有可能反李淵。同理李世民如果遇到朱元璋這樣的父親,他也反不起來,朱元璋不會給他反的機會。
李淵雖然被好兒子李世民貶低不輕,并非懦弱無能之主,但也不是什么雄才大略之主,打壓兒子李世民,雖然通過太子李建成和齊王來完成,不至于落下罵名,但也使得自己最后陰溝里翻船,被李世民逆襲,這也說明的他的能力不足,考慮不全面。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李淵對于朝堂的控制并不是那么強,所以是通過扶持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來打壓李世民,而不是親自下場,因為害怕會因此造成很大的風波,畢竟李世民功勞那么大,班底又很強,一個不好,很容易遭到反噬。
![]()
明太祖朱元璋就不一樣了,他的成長是一步一個腳印,用時15年打天下,靠的是自己,不用依靠兒子平定天下,對于朝堂的掌握是相當之深,所以他在開國以后,可以大規模清洗開國功臣,并不害怕遭到什么反噬。
面對這樣的強勢開國皇帝,即使朱棣有著李世民那樣的功勞和班底,估計都不敢反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勝算太低了,或者說都沒有反的機會,朱元璋覺得這個兒子功勞太大,只需要下幾道命令,令其就藩地方,再將其班底成員以高升為由打散任命到不同地方,那也掀不起什么風浪。
更何況朱棣沒有李世民的功勞和班底,所以只能老老實實等到命運出現轉折點,而不是像李世民那樣直接通過玄武門之變改變自己的命運。
![]()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