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西安市臨潼區秦嶺生態保護智慧化管控中心,大屏上實時顯示著驪山區域的地形圖。專職網格員靳磊坐在無人機管理平臺前,核對巡查航線的經緯度與重點監測點位。隨著“起飛”指令的下達,無人機場內的無人機“嗡”地一聲,沿著預設航線平穩升空,朝著驪山深處飛去,開啟當日的巡查作業。
![]()
“以前巡山全靠兩條腿,一天跑不了幾個點,現在無人機1小時就能巡查完重點區域。一旦發現火情、垃圾堆放或違規施工,拍照上傳后,平臺會智能分析并自動識別預警,管控中心將預警問題研判后移交有關部門核查,直至問題閉環解決。”靳磊一邊操作一邊介紹。
![]()
近年來,臨潼區推動信息技術與秦嶺生態保護深度融合,把無人機逐步應用于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道路安全等日常巡查和監測工作中,建立無人機空中覆蓋巡、網格員地面精準巡的“人機協同、空地互補”的立體式快速應急處置和監管體系,實現了立體化、全覆蓋、數字化管控。
“目前,我們配置了18架專業無人機,建成4座無人機場,安裝91路監控設備,覆蓋進山要道、農家樂和新業態集中區等關鍵點位,問題發現率提升40%,火情預警率達到100%。”臨潼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指導中心主任廉學龍介紹。
同一日,在臨潼區穆寨街道東岳村的秦嶺保護法治文化街上,村民王平順指著宣傳欄感慨:“以前不知道砍棵樹也犯法,現在這些法律知識都送到家門口了。”這條集普法宣傳與休閑功能于一體的街道,如今已成為村民學習秦嶺保護知識、交流家常的好去處。
“十四五”以來,臨潼區出臺了30余項秦嶺保護相關制度和管理辦法,將法治融入群眾日常生活。通過設立環境資源巡回法庭和司法工作站、組建政策研讀專班和法律服務團隊、開設秦嶺大講堂、印發便民手冊、開展“一月一主題”宣傳、開通微信公眾號及抖音官方賬號科普宣傳等舉措,讓群眾的權益得到保障。
在筑牢科技與法治防線的同時,臨潼區持續推進生態修復與綠化提升,讓秦嶺底色更綠、鄉村環境更美。
“十四五”以來,臨潼區將村莊綠化與人居環境整治深度融合,成功創建4個省級“三化一片林”森林鄉村,小金街道毛灣村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為全國47個鄉村綠化美化模式范例之一,實現了“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好圖景。
![]()
“針對驪山區域生態修復,我們投入1400萬元開展植樹造林工程,完成2500畝植被恢復,栽植油松、側柏、石榴等苗木42萬多株,使驪山森林覆蓋率從2020年的70%提升至80%以上。”臨潼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執法局林業科科長王強說,從鄉村微綠化到系統治理,從驪山修復到渭河綠廊,“十四五”期間,全區累計造林綠化4萬余畝,努力織就一張“全域綠網”。
植綠更需護綠。為有效鞏固造林綠化成果,持續推進驪山從淺綠走向深綠,臨潼區在堅守森林防火防線的同時,織密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網,通過定點監測、全面普查、全周期檢疫復檢和常態化宣傳引導,保持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零疫情”,切實保障森林資源安全。
![]()
“我們將病蟲防控、技術示范與科普宣傳相結合,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附近林帶建設了一處森林病蟲害防治示范區,并舉辦驪山杯——森林病蟲害防控知識競賽等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吸引群眾參與,夯實群防群治基礎。”臨潼區林業工作站站長陳智明表示,如今,該示范區已成為公眾學習森防知識的重要窗口,也為這片景觀林帶賦予特殊意義。
古樹名木是秦嶺生態的“活化石”,更是承載百姓鄉愁的“綠色文物”。臨潼區現有古樹名木182棵、古樹群1個(含9棵側柏),其中500年以上的一級保護古樹30棵、300-500年的二級保護古樹37棵、100-300年的三級保護古樹115棵,每一棵古樹都見證著歲月變遷,藏著鄉土故事。
![]()
“十四五”以來,臨潼區啟動古樹名木系統性保護工程,經過多次全面普查,為每棵古樹“建檔立戶”,詳細記錄樹種、樹齡、生長狀況、周邊環境等信息,經認定后統一懸掛保護牌,明確保護等級與責任;同時,還深入挖掘古樹背后的歷史傳說、人文故事,編印《年輪》《老樹》等圖冊,通過走進社區、學校開展宣講,讓古樹文化深入人心,凝聚全社會保護共識。
為實現古樹精細化管理,臨潼區落實“一樹一名養護責任人”制度,養護人定期開展巡查、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針對長勢衰弱的古樹,邀請林業專家制定“一樹一策”搶救方案,通過樹干加固、枯枝修剪、土壤改良、搭建支撐架等措施助力復壯。其中,樹齡超2300年的“護王槐”,歷經三次系統性搶救保護后枝繁葉茂,2023年獲評“全國最美古國槐”。
不僅如此,臨潼區還將古樹保護與文旅發展相結合,2023年開展“保護古樹名木·講年輪里的故事”征文活動,收到數百篇投稿,涌現出眾多群眾與古樹相伴的溫情故事;2024年推出3條“尋覓鄉愁”古樹探幽線路,“柿如意”“廟上皂莢”、穆寨“三棵樹”等點位逐漸成為研學游、鄉村游的熱門打卡地,既提升了古樹的知名度,又帶動了周邊鄉村旅游發展,讓“綠色文物”成為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
生態保護的最終目標是惠及民生。臨潼區以特色經濟林為紐帶,讓群眾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收獲金山銀山。該區重點發展核桃、花椒、柿子等優勢經濟林產業,積極推廣無刺花椒、甜柿、紅仁核桃、鮮食核桃“禮品二號”等優質新品種,通過品種改良與技術指導,大幅提升畝均收益。近年來,累計完成干雜果經濟林技術改造3.2萬畝,讓眾多林農通過種植經濟林實現增收。
“不僅要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還要能因山致富、因林而興,日子越過越紅火!”臨潼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執法局局長袁敏表示,未來,臨潼區將持續以法治為基礎、科技為助力、惠民為目標,系統推進秦嶺生態保護、綠化修復、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群眾幸福生活的堅實依靠。(記 者:羅文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