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汪淼
美編 / 顧青青
出品 / 網界
10月13日,樂視超級電視對外發布了一封《致南京中電熊貓家電有限公司的公開信》。這是時隔三年后,樂視第二次公開炮轟這家電視代工廠。
三年前的2022年8月,樂視就曾發公開信,指責中電熊貓代工的電視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當時雙方的矛盾已經激化,但問題始終沒得到解決。
![]()
![]()
如今樂視再次發聲,明確表示這次不是為了討回拖欠的賠償款,這筆錢樂視早就不抱回收希望了。
樂視真正想做的,是把事件背后“國企失信譽”“中小民企維權難”的問題擺到臺面上,警示更多企業,避免大家重蹈覆轍。
這一舉動不僅讓兩家企業多年前的合作糾紛重回公眾視野,更引發了行業對商業信用與民企權益保障的討論。
01
中電熊貓的“擺爛”之路
樂視和中電熊貓的合作,一開始其實是奔著雙贏去的。2019年初,樂視旗下的兩家公司和中電熊貓東莞分公司達成合作,由中電熊貓給樂視代工生產電視。樂視當時采用的是“預付定金+全款提貨”的模式,合作誠意很足。
到2022年3月,中電熊貓已經給樂視交付了39萬臺電視,累計合作金額達到4.3億元。這個規模不算小,要是順利推進,雙方本可以長期合作。可沒想到,從2020年7月開始,事情就變味了。
樂視陸續收到用戶的反饋,說買的Y43、F43、F55型號電視出了問題。有用戶說,電視才用了半年,屏幕上就出現了橫線,一開始只有一條,后來越變越多,看著特別鬧心;還有用戶的電視屏幕直接漏液,整個屏幕都沒法看了,聯系售后的時候,才知道是代工廠的問題。
![]()
這些問題不是個例,樂視統計后發現,兩款43英寸電視的液晶屏不良率接近20%。要知道,行業里正常的液晶屏不良率還不到2%,雙方在合同里也明確約定了不良率不能超過1.8%。
這個數據一出來,明眼人都知道,這已經不是小問題,而是妥妥的質量事故了。
按道理說,出了質量事故,中電熊貓該趕緊解決。合同里也寫得很清楚,中電熊貓要免費提供換屏的資材,承擔所有售后費用,還要賠償樂視的損失。可中電熊貓的做法,卻讓樂視寒了心。
一開始,中電熊貓還提供了一部分43英寸電視的換屏材料,可到了55英寸電視這里,就直接停了供應。樂視這邊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用戶的投訴電話和維修請求,維修師傅跑前跑后,還是趕不上用戶的需求。
樂視只能一邊反復跟中電熊貓溝通,希望對方履行合同,一邊自己先墊付錢給用戶換屏、換機。
截至2022年8月樂視第一次發公開信的時候,已經換了11590臺電視的屏幕,還換了2160臺整機,當時預計后續還要再換6300臺屏幕。
這些費用加起來不是小數目,樂視后來甚至調侃說,“這兩年《甄嬛傳》給樂視帶來的收入,都被南京‘熊貓’當竹子給吃了”。
![]()
更過分的是,中電熊貓東莞分公司承擔了雙方合作97%的訂單,可這家分公司臨近關閉的時候,中電熊貓連個正式通知都沒給樂視。樂視還是從其他合作方那里才知道消息,就連樂視駐廠的工作人員,都被蒙在鼓里。
面對樂視的郵件、電話,中電熊貓要么不回,要么就用“沒有資材”當借口,甚至單方面說不再承擔55英寸電視的售后責任。
這種“擺爛”的態度,徹底讓雙方的合作走到了盡頭,也為三年后的再次“開火”埋下了伏筆。
02
中電熊貓的“逃責”操作
質量問題沒解決,樂視只能走法律途徑。2023年前后,雙方就質量糾紛對簿公堂。法院最終判決,中電熊貓要賠償樂視1357萬的售后墊付款。
這本該是樂視維權的一個進展,可中電熊貓接下來的操作,卻讓這筆賠償款成了“空頭支票”。
判決書下來后,中電熊貓沒有按要求賠錢,反而玩起了“金蟬脫殼”。它先是把公司名字從“南京中電熊貓家電有限公司”改成了“南京靜業家電有限公司”。
一般來說,企業更名是為了發展或者調整戰略,可中電熊貓這個時候更名,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就是想通過換個“馬甲”來逃避債務。
![]()
更絕的是,中電熊貓的關聯子公司還申請了破產清算。按照法律規定,公司破產清算后,如果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剩下的債務可能就不用還了。
中電熊貓這么一操作,相當于直接把1357萬的賠償款“抹掉”了,樂視想要拿回這筆錢,難如登天。
其實,中電熊貓的“逃責”行為早有苗頭。在質量問題爆發后,它不僅不解決售后,還在處理員工和資產上做了手腳。
有消息顯示,中電熊貓當時只提前五天就宣布停運涉事的東莞工廠,然后在很短的時間內遣散了員工。員工們突然沒了工作,權益根本沒法保障,而中電熊貓這么做,就是為了盡快“甩包袱”,減少自己的麻煩。
除了對樂視和員工不負責任,中電熊貓在關聯交易上也存在問題。樂視在公開信里提到,中電熊貓的關聯交易價格不公允,這可能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要知道,中電熊貓的股東里有國企背景,它的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合作伙伴的利益,還可能影響國有資產的安全。
更讓人唏噓的是,中電熊貓曾經也是“國貨之光”。早在1978年,熊貓牌黑白電視機就風靡市場,打開了中國電視普及的大門。
上世紀80年代,熊貓電視還引入日本技術,生產彩電,為中國電視行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可后來,在行業競爭中,熊貓電視逐漸掉隊,只能靠給其他品牌代工生存。
![]()
即便如此,中電熊貓也沒珍惜機會。2020年,京東方還斥資百億收購了中電熊貓成都和南京的兩個高世代產線,可剩下的G6產線后來多次流拍,2024年4月只能以1.9億的價格賣給了一家做廢金屬回收的公司南京新皓再生資源有限公司。
要知道,這條產線上有2589臺設備,其中一半以上都來自夏普,可最后卻只能按“廢鐵價”處理。
從曾經的“國貨之光”到如今靠更名、破產逃避債務,中電熊貓的墜落,不僅讓老用戶惋惜,更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不管曾經多輝煌,不遵守商業規則、不承擔責任,最終只會被市場拋棄。
03
樂視再發生不止為自己 更為中小民企維權
2025年10月,樂視時隔三年再次炮轟中電熊貓,很多人一開始以為,樂視還是為了追討那筆早就沒希望的賠償款。
但樂視在公開信里說得很明白:“我方并非公開‘討債’,南京中電熊貓家電有限公司所欠賠償款,我方早已不抱回收希望。”
既然不是為了錢,樂視為什么還要花精力發聲? 答案其實很簡單:樂視想通過自己的經歷,暴露行業里存在的“國企央企失信譽”“中小民企維權難”的問題。
樂視自己就是中小民企的一員,在和中電熊貓的合作中,它的遭遇很有代表性。從2020年發現質量問題開始,樂視一直在主動溝通,甚至自己墊付費用解決用戶問題,可中電熊貓作為有國企背景的企業,卻始終拖延、逃避。
![]()
到最后,樂視即便贏了官司,也拿不到賠償款。這種“維權難”的困境,很多中小民企都遇到過。
中小民企在市場競爭中本來就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遇到像中電熊貓這樣的合作方,往往只能吃“啞巴虧”。如果這種情況不被重視,更多中小民企可能會因為類似的問題陷入困境,甚至倒閉。
樂視這次發聲,就是想把這個問題擺到公眾和相關部門面前,希望能引起關注,推動建立更公平的商業環境。
樂視的做法,其實也是在維護用戶的權益。從2020年到2025年,雖然時間過去了五年,但當年購買中電熊貓代工電視的用戶,可能還會遇到屏幕問題。樂視這次發聲,也是在提醒用戶:他們沒有忘記曾經的質量問題,也一直在為用戶的權益努力。
而且,樂視自己這些年的日子也不好過。曾經,樂視超級電視也是互聯網電視的“當紅炸子雞”,2014-2016年,銷量分別達到150萬臺、300萬臺和600萬臺,能和一線品牌抗衡。
可后來,隨著樂視整體陷入債務危機,超級電視的銷量也大幅下滑,2020年預估只有40萬-50萬臺,到2025年,在全球電視廠商出貨量排名里,已經看不到樂視的身影。
即便如此,樂視也沒放棄。這些年,樂視靠會員、廣告、硬件銷售等收入維持運營,《甄嬛傳》每年帶來的收入雖然不足以支撐整個公司,但也幫了不少忙。
![]()
而且,樂視還在努力提升用戶體驗,面對用戶的投訴,都會及時處理。這次為了用戶和行業發聲,也體現了樂視作為企業的責任感。
樂視在公開信里還強調:“信用是企業經營的基石,希望所有企業都能謹慎經營,遵守商業規則,控制好風險。”
這句話不僅是說給中電熊貓聽的,也是說給所有企業聽的。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不管規模大小,只有遵守商業規則、講信用,才能在市場上長久發展。
如今,樂視的發聲已經引起了不少關注。有網友支持樂視:“終于有人敢說這個問題了,中小民企維權太難了”;
也有行業人士表示,希望相關部門能介入調查,查清中電熊貓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給樂視和其他受害者一個說法。
樂視這次“開火”,可能不會給自己帶來直接的利益,但它卻為中小民企維權撕開了一個口子,也為行業生態的改善貢獻了一份力量。這種敢于發聲、敢于維護行業公平的做法,值得肯定。
總結
樂視爭的不是錢是一口氣
2025年10月樂視時隔三年再炮轟中電熊貓,不是一次簡單的企業糾紛升級,而是一場為中小民企維權、為行業信用發聲的行動。
從2019年雙方開啟4.3億元的合作,到2020年質量問題爆發,再到中電熊貓拖延、逃責,甚至通過更名、破產逃避1357萬的法院判決賠償款,整個事件里,中電熊貓從曾經的“國貨之光”一步步丟掉商業信用,而樂視作為中小民企,既承擔了用戶售后的成本,又面臨維權無門的困境。
樂視這次發聲,明確表示不只為追債,更想暴露“國企失信譽”“中小民企維權難”的行業問題。
它的經歷,是很多中小民企的縮影:在合作中處于弱勢,遇到問題只能自己扛,即便通過法律途徑維權,也可能拿不到應有的賠償。
而中電熊貓的墜落,也給所有企業敲響警鐘:信用是經營的基石,不管背景如何、曾經多輝煌,不遵守規則、不承擔責任,最終只會被市場淘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