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曾在一次演講里說過一句話:“要讓全世界每個家庭的餐桌上都有印度食物。”當時不少人聽了只覺得是句豪言壯語,甚至有點像脫口秀。
但到了2025年,這句話聽起來不再像玩笑了。不是因為咖喱在全球爆紅,而是因為印度人,真的,走到了世界各地。
日本剛剛宣布,要在未來五年內引進50萬印度移民;同一時間,印度又瞄準了俄羅斯300萬的勞動力缺口。
從亞洲到歐美,再到中東,印度人的足跡像開了掛一樣,全球蔓延。這波移民潮,到底是印度的全球化野心,還是各國的無奈選擇?
今年8月底,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公開發言,算是徹底把這事捅破了。他說,為了解決勞動力緊缺,日本將在五年內引進50萬印度人,其中5萬是技術人才,專門補上IT、工程這些高技能行業的空缺。
這事不小,尤其是對一向對外來移民保守的日本來說,簡直是破天荒。
日本現在的情況確實挺糟糕的。2025年上半年,出生人口才33.9萬,可死亡人數高達83.7萬,人口凈減少接近50萬。
日本全國老齡化率接近30%,大街上走兩步就能碰見拄拐杖的老人。
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娃,企業缺人,醫院缺護士,工廠缺技工,整個國家像臺老舊機器,嗡嗡響卻沒人修。
所以,日本政府也沒得選。但底下的老百姓可不樂意了。東京街頭已經有人舉牌抗議,說拒絕“外來競爭”“守護日本文化”。
老百姓怕的不是印度咖喱味太重,而是擔心印度移民會改變他們熟悉的社會節奏。
文化沖突、生活方式、宗教習慣......這些東西一旦進來了,就不是那么容易再“送走”。
2025年,加拿大印度裔人口已經飆到500萬,占總人口的12%。在多倫多,不少社區都立起了印度神像,公共場合的行為習慣也越來越“印度化”。有人覺得這是文化多元,有人卻覺得是“文化替代”。
美國也沒好到哪去。硅谷的H1B簽證,有七成都發給了印度人。科技公司里,印度裔高管越來越多。
但跟技術一起輸入的,還有抱團文化——印度裔社區內部資源共享,外人插不進去。這種“內循環”雖然效率高,但也讓當地人感覺被邊緣化。
阿聯酋、斐濟甚至英國,全都在經歷類似的變化。英國首相蘇納克本身就是印度裔,他的上位代表著印度人在西方政壇的影響力正在擴大。
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而是一條完整的“印式移民鏈”已經鋪開了。
這波潮水,現在流到了俄羅斯。
10月9日,印度一位高級官員公開表示,俄方的300萬勞動力缺口,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俄羅斯因為連年戰事人口流失嚴重,特別是技術工人,缺得厲害。印度看準了這個機會,開始在特倫甘納邦培訓技術移民,課程里甚至包括俄語教學。
這事對俄羅斯來說,也算是一根救命稻草。俄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這300萬人口缺口,占了全國勞動力的4%,集中在制造業和航空航天領域。印度愿意出人,俄羅斯愿意接人,看起來像是雙贏。
但俄羅斯本來民族認同感強,文化保守,印度移民一旦多了,是否會引發社會摩擦?
印度政府這波操作其實是有計劃的,不是單純地“送人”,而是有意地擴大影響力,把移民當成戰略的一環。
過去幾十年,印度已經成功地向中東、非洲、東南亞地區輸出了大量勞動力。
他們不只去打工,而是逐步在當地扎根,建立社區,甚至進入政界。這種“移民+抱團+影響力”的三步走,已經成了印度特有的國際打法。
有人說,這是“軟實力”的體現,也有人覺得,這是一種“無聲的侵略”。
從經濟角度看,印度幫別的國家補短板,填勞動力坑,解決眼前問題。但從文化層面來看,當一個國家的移民多到能左右選票、影響政策時,問題就不只是人口流動那么簡單了。
莫迪的那句“讓全世界的餐桌上都有印度食物”,本質上其實是一種戰略宣言。
他清楚,印度不是靠硬軍事實力,而是靠“人力輸出”在世界上刷存在感。而這套策略,現在看來,運轉得還挺順。
但這波印度移民潮真的是“皆大歡喜”嗎?不一定。
日本的文化包容度有限,50萬印度人進來,不可能不掀起波瀾。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看起來開放,背后卻藏著社區撕裂和政治摩擦。俄羅斯更不用說,經濟需要人,社會卻未必準備好了接納新文化。
從日本到俄羅斯,從硅谷到多倫多,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勞動力遷移,而是一種人口結構的重塑,一場文化認知的碰撞。
每一個接納印度人群體的國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體驗這個“莫迪時代”的副作用。
未來幾年,可能還會有更多國家站在十字路口:是選擇保持文化純粹,還是接受現實的多元?是為經濟讓步,還是為社會穩定劃底線?
莫迪的預言,像個玩笑開了頭,現在卻成了各國現實的選擇題。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