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從何時起,“錢難掙”成了人們口中的高頻詞。無論是街頭巷尾的閑聊,還是網絡空間的討論,一種普遍的焦慮感在蔓延,那份曾經看似觸手可及的收入,如今需要付出加倍努力才能維持;那些過去習以為常的消費,現在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這不是某一個人的錯覺,而是整個社會都在經歷的變化。放眼四周,變化無處不在:街頭奔馳的外賣騎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女性的身影;工地干活的勞動者,有人不惜遠赴千里之外,只為多掙些生活費;許多年輕人一邊上班,一邊擺攤發展副業,把考公、考編視為人生最穩妥的出路。
在就業市場上,一種無聲的內卷正在上演。曾經被視為過渡性工作的外賣行業,如今涌入大量不同背景的求職者。一位外賣站長透露,現在騎手中不僅有年輕力壯的小伙子,還有背負家庭重擔的中年人,甚至不乏本科學歷的求職者。這背后是就業市場的供需失衡,2023年青年失業率雖有所回落,但仍處于高位,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持續增大。
更值得關注的是就業質量的隱憂,許多人發現,即便找到工作,收入增長也遠不及預期。扣除房租、房貸、教育、醫療等剛性支出后,可支配收入所剩無幾。這種感受與宏觀數據相吻合,近年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明顯放緩,而物價的溫和上漲仍在持續消耗著購買力。
企業層面的變化同樣明顯,“降本增效”成為流行口號,背后卻是裁員、凍結招聘等殘酷現實,曾經熱衷于擴張的企業主,如今更傾向于將資金存入銀行或購買理財,而非投入再生產。
一位制造業老板算了一筆賬:廠房租金年年上漲,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人工成本更是翻了一番,但產品價格卻難以上調。在這種情況下,擴大生產意味著風險,保守經營反而成為理性選擇。這種心態蔓延的結果,就是就業機會的減少和薪資上漲空間的壓縮。
中小微企業的困境尤為突出,它們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卻最先感受到經濟下行的壓力。融資難、訂單少、利潤薄,三重壓力疊加,迫使許多企業選擇收縮甚至退出市場。
資本市場的表現同樣印證了這一趨勢,外資配置盤持續流出;房地產信托頻頻暴雷。這些現象指向同一個事實:資本正在從冒險逐利轉向謹慎避險。A股市場貌似牛市,其實散戶進去很難掙到錢,還被割韭菜。
一位資深投資者感嘆:“過去閉著眼睛都能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他細數這些年的變化:房地產告別黃金時代,理財產品打破剛兌,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大起大落。傳統投資渠道收窄,新的增長點尚未形成,這種青黃不接的狀態讓錢生錢變得異常困難。
宏觀層面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延遲退休政策的推出,背后是養老金體系的壓力;地方政府不斷發債、化債,反映的是財政緊張的現實。這些國家層面的調整,最終都會傳導至每個個體。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過去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消費驅動型經濟尚未完全成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增速放緩是必然的,掙錢難度增加也是轉型期的陣痛之一。
同時,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也在產生影響,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產業鏈重構,技術進步放緩等因素疊加,使中國經濟面臨更為復雜的外部環境。
然而,承認錢難掙并不意味著悲觀絕望,相反,正視現實是尋求出路的第一步。
對個人而言,需要調整心態,降低預期,從追求快速致富轉向穩健積累。提升專業技能、拓展多元收入來源、理性消費理財,都是應對之道。一位職場規劃師指出:“過去我們習慣于追逐風口,現在則需要深耕價值。”
對企業來說,告別粗放增長,專注精細化運營和創新能力提升至關重要。那些能夠在新環境下找到細分市場需求、建立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依然可以實現穩健發展。
對國家而言,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市場活力,是打破困局的關鍵。近期出臺的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刺激消費、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錢難掙的時代,也是泡沫消退、價值回歸的時代。當投機取巧的空間被壓縮,真正有才華、肯努力的人終將脫穎而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許能重新認識財富的本質,它不僅是銀行賬戶上的數字,更包括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和充實的精神世界。
面對“錢難掙”的現實,抱怨無濟于事,躺平更不可取。唯有認清形勢,調整策略,才能在經濟轉型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歷史的經驗表明,每一次挑戰中都孕育著新的機遇,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具備發現機遇的眼睛和把握機遇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