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
教育正處在快速變革與回歸的進程中。變革的是施教方式,回歸的是育人本質。在這組很難平衡好的天平上,老師們被推著往前走,有在各種活動中成為“花卷”的,也有身心疲憊后被動“躺平”的。
長線的發展呼吁教育“慢的藝術”。于學生和教師而言,慢下來,有機會覺察自己的行為與行為背后的價值,或許是一種更加健康的長期主義方式。
老子在《道德經》里寫到:“光而不耀,靜水流深。”班主任的工作更是如此,那些細水長流的習慣、能力、素養,都是在各種“堅持”中慢慢成形、深入內里的。
1
堅持寫師生對話/日記/周記
初中生特別容易將自己封閉起來,他們很少會真正與老師交流內心的困惑、糾結、煩惱。
情感的鏈接、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啟智潤心的教育內容都需要我們了解學生、關注學生、對話學生。
如果長時間缺少深入的交談,班主任就很難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
慢下來,文字比語言更能引發思考。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些不好當面開口的“提醒”,在紙筆之間交換意見,既表達了觀點,又照顧到了面子。
我因為日常的工作量,不能保證每天做到批改每一個學生的“心里話”,我就轉變了方式。按學號每天收取8-10位同學的聊天本,一周下來確保和每位學生有一次認真的交談,不讓學生“邊緣化”。
![]()
2
堅持提供清晰的流程和評價標準
我曾抱怨為什么學生到了初中還是做不好最基本的自我管理:抽屜亂糟糟、值日工作草草了事、交份材料丟三落四......特別是在小學期間擔任過班干部的學生,因為我的期待值高,往往心理落差更大。
慢下來,想一想,學生畢竟是孩子,小學和初中對能力程度的要求不同,學生做不好可能也是正常的。
預備鈴的意義是什么,怎樣做好課前準備?
分科學習,如何更好地整理資料、講義、試卷、作業?
怎樣解決長身體容易肚子餓和悄悄在學校吃零食的問題?
多和學生討論出具體、清晰的流程,講明白做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打印出來貼在教室里,反復培訓才有可能“自動化”。
![]()
3
堅持對學生的底線要求和精神引領
教師通常是眼里揉不得沙的群體,但遇事別急著發火,慢下來,做一點對比。
抄襲作業和不交作業,性質一樣嗎?
同學矛盾和校園霸凌,界限分明嗎?
考試分數和健全人格,是對立的嗎?
多一點對比,就更容易尋找到我們認知里的“底線”。向學生亮明自己帶班育人的底線,拉起班級建設中不可觸碰的紅線。
我常和學生開玩笑:“沈老師對大家成長的門檻(要求與期待)很多,但底線絕不高(并非難以做到)。”
在眾多對于教育的詮釋中,有這樣一句表達:“孩子的心田不種稻谷,就會長滿雜草。”
光守住底線,只能培養出“不那么壞”的人,而喚醒精神的成長,才是激勵學生主動發展的核心。
我鼓勵值日班長輪流提供每日一句激勵語,學生原創。在挑選“每日一句”的時候,就是一個學生和自己對話的時刻;向班級講解的時候,就是一個學生和群體對話的過程。
精神的世界就是如此,引導的多了,班級的共同愿景就出現了。
我們班叫“春苗班”,這個學期,我們的任務就是不斷解讀“春苗”,提出“春苗計劃”,帶領學生耕種于自己的心田。
4
堅持和學生共同參與
學生早讀,我就跟著念。我是英語老師,課本內容相當熟悉;更讓學生佩服的是,我可以一邊改作業(想搶在第一節課前摸底作業反饋),一邊和他們齊背木蘭詩。
學生跑操,我就一起跑。管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私心”在于,我想借著機會鍛煉一下身體,既不想腰椎間盤突出,也不想中年油膩。
學生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我就陪在旁邊,用手機各種拍拍拍。要知道,圖片和短視頻可是我們班會課上很經典的素材。
學生的成長需要陪伴與看見,也需要指導與評價,這樣我們才會在共同經歷中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彼此珍惜,不斷激發與創新。
5
堅持用“放大鏡”去“貼標簽”
隨著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均衡流動的推進,我來到了工作的第三所學校。三所學校發展的階段和狀況不同,也從不同的方面賦予了我工作的經驗和對教育的理解。
不同的生源狀況,讓我更加堅定要去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有被認可和被需要的底層邏輯。破窗效應的后果也是難以估量的。
和學生一起參與,就更容易了解學生,無形中像是拿著放大鏡,去捕捉并放大轉瞬即逝的美好。
給學生貼上正面的標簽,用認同喚起自尊,用關系驅動內在需求,引導學生發現自我、定位自我、實現自我。
貼正面的標簽,不斷給學生“品格銀行”里存入積極的因子,說不定哪一天遇到問題需要處理(甚至處分)時,標簽還能拉回一個迷途中的少年。
6
堅持向學生追問:“為什么”
教育就是不斷追問的藝術。正如冰山理論所揭示的那樣:每一個問題行為的背后一定有更深層、更復雜的原因。
追問學生“為什么”,是一種傾聽,給予了學生解釋的機會;
追問學生“為什么”,是一種理解,關注了學生行為背后的合理性;
追問學生“為什么”,是一種平等,不用經驗或刻板印象去做主觀評判;
追問學生“為什么”,是一種反思,為尋找解決方法和承擔責任提供可能。
初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強、親師性降低,追問“為什么”可以讓我們在治標與治本之間尋找更多種可能,不僅關注行為,也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最終實現從與學生同行到目送學生去往下一程。
7
堅持向家長正向反饋班級信息
孩子的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教育學生本就很難,引導家長往往是難上加難。
我有幸遇到過很懂教育的知音家長,也接觸過滿是紋身、對孩子臟話惡罵的家長,還有很多將參與演變成干預的家長。
不抱怨、積極引導,除非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
我使用《班情日記》,在家長群里每日互動。比如在參與學生成長中拍下的照片和視頻,我都會分享給家長們,加以點評、點贊和期待。
出現問題的時候,也先從合理性出發進行歸因,引導家長看到從問題到成長課題的轉變,適當提出家長們“夠得著”的建議與要求。
每日分享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建議權,在家校共育上起到了“零存整取”的作用。
8
堅持主動向任課老師了解情況
班主任角色的一大痛點在于夾在學生與任課老師之間。學生犯了錯,班主任首先會覺得挺對不住任課老師的,至少是覺得給大家添了麻煩。
為了做好前置性教育引導的工作,我們就更需要把握主動權,經常主動關心學生在各科課堂上和課后學習方面的表現,還要及時溝通自己的帶班策略,近階段班級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等。
班主任既要有服務意識,也要有牽引意識,做好班級教師團隊建設的領軍人。
![]()
9
堅持為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尋找出口
班主任工作是特別容易消耗教師的能量的。面對帶班問題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和壓力,如果沒有及時找到出口,班主任的精氣神就很有可能被“吞噬”掉。
建立自己排壓的方式,比如有規律地運動、聽音樂、郊游、適度與朋友“吐槽”等。
我就會把定期更新個人公眾號作為排壓的方式,梳理教育行為的過程也能讓我靜下來坦然面對現狀,接受盡力而為后的結果。
做個長期主義者,培養健康、積極的人格。
10
堅持在多角色中做好平衡
我們是教師,是班主任,但這并不是我們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唯一角色。
做一個梳理——“我有哪些身份與角色?”
進行一點分析——“不同情境下,我如何進行角色排序,我為什么這么排?”
形成一套方案——“短期、中期、長期”;工作日、周末如何安排……
在不倦與不躺之外,我們還有第三種選擇。
這10個“堅持”,沒有什么特殊的技巧,也不是什么創新性的實踐,卻是我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自己節奏的有效方式。
光而不耀,靜水流深。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而其中的過程,就愿我們辛苦并幸福著。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校長派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2025年11月9日—11日我們在西安不見不散,年度盛會,期待您的加入,歡迎掃碼報名!
![]()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
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高級研修班(科研能力、論文撰寫與成果發表專題研修)
來源|沈磊的班主任手記
作者|沈磊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