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書法家們熱衷于抄寫的題材,歷代都有作品傳世。而要說哪一件書寫得最為自然瀟灑、清新脫俗,最貼合此經中“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當屬明代皇室成員、“四僧”之一石濤的版本了。
![]()
![]()
石濤,俗姓朱,名若極,法名元濟,別號石濤、大滌子、苦瓜和尚等,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生于廣西全州,他是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他幼年遭變后出家為僧,駐錫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廣教寺,后半世云游,以賣書畫為業。
![]()
石濤雖然畫名勝過書名,但實際上他的字更勝一籌,真正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和“直入魏晉”的境界,尤其是小楷,深得鐘繇、王羲之精髓,鄭板橋、啟功、沈尹默、齊白石、吳冠中等都對他的字贊不絕口,啟功盛贊:“原濟法出魏晉,得其天然,熠熠不俗,上自米癲,下至董(其昌)、王(鐸),脫俗無過其右者。”
![]()
石濤一生多次抄寫《道德經》,但只有這一部保存下來,全卷5000余字完完整整,沒有任何缺損,如今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此作為紙本冊頁,共22折、44頁,每頁縱約30.5厘米、橫約17厘米,總長度超過7米,單字大小約1厘米,清新自然,沒有一絲的塵俗之氣,與如今盛行的“丑書”“怪書”相比,這才是真正的“書法”。
![]()
此作以晉唐小楷為根基,融合了寫經體的精勁與行書的流動感,露鋒切入,起筆輕靈,收筆含蓄,橫畫多呈微弧,豎畫略帶曲勢,如“之”字的捺角處理,既有鐘繇《宣示表》的樸拙,又見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的舒展。點畫間呼應緊密,轉折處兼用方折與圓轉,使字形在嚴謹中見生動。
![]()
結字以扁方為主,重心偏下,顯漢隸遺韻。他通過疏密對比增強節奏感,形成內緊外松的空間分布。部分字形欹側取勢,左傾右倚,在整體章法中形成動態平衡,打破板滯。作為小楷,墨色變化有限,但石濤通過控制蘸墨頻率,呈現潤枯潤的自然過渡。
![]()
濃處不滯筆,淡處不浮弱,與其水墨畫的用墨理念相通。清代鑒賞家李佐賢在《書畫鑒影》中稱其“小楷得晉人法外之趣”,近代傅抱石更指出石濤書法“以畫理入書”,打破館閣體束縛。當代學者薛龍春認為此作將禪宗的書寫狀態與道家“自然”的哲學融合,是書理與文理統一的典范。
![]()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