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外孫女蕭柔嘉(左)向川博捐贈張大千遺物。圖據四川博物院
出生于四川內江的張大千,無疑是中國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而今,他的故事仍在續寫。11月6日,“張大千藝術國際研究中心2025年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在成都開啟,來自中國、美國、德國、巴西等多個國家與地區的逾120位專家學者以及張大千的后人參加活動。
活動現場,“張大千藝術國際研究中心”新書發布儀式、四川博物院內江分院授牌儀式舉行,張大千外孫女蕭柔嘉向四川博物院捐贈了張大千“藝壇主盟”毛筆2支。
“藝壇主盟”牛耳毫筆亮相
張大千后人向川博捐贈其遺物
“這第一支毛筆,是外祖父使用過的,跟隨他到過巴西、美國等地方。這支筆也飽含了外祖父的情愫,今天把它帶到成都,把它保存在四川博物院,希望把外祖父的這份懷鄉之情也帶回來。”在現場熱烈的掌聲中,張大千先生后人代表蕭柔嘉,向四川博物院捐贈張大千遺物——“藝壇主盟”牛耳毫筆。
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蕭柔嘉介紹,這支毛筆是1969年制作的。“大風堂長物”中,最為傳奇的就是張大千創制的牛耳毫筆。張大千一生與筆墨為伍,在用筆方面極為講究。旅居巴西期間,他曾重金購得一磅牛耳絨毛,耗巨資請日本玉川堂和高誠堂筆莊精制而成50支毛筆,命名為“藝壇主盟”。張大千曾將此牛耳毫筆饋贈畢加索、謝稚柳等人。
此外,蕭柔嘉還向四川博物院捐贈了一支2019年制作的“藝壇主盟”筆。原來,2019年導演張偉民拍攝紀錄片《萬里千尋》,去玉川堂追尋這段歷史的時候,蕭柔嘉委托張偉民,在玉川堂以當年為張大千定制時候的規格和落款,定制了這一支筆。
“今天我以我母親的名義,將這兩支毛筆捐贈給四川博物院,以此緬懷我的外祖父、我的母親,也是向四川博物院表達我們后人至誠至深的敬意。”在捐贈儀式上,蕭柔嘉表示。
講好張大千的故事
進一步推廣其國際影響力
在活動中,專家學者們分享了張大千研究在史料挖掘、方法更新與跨文化視野等方面的進展。
“張大千先生的藝術地位,在國際上是無與倫比的。一方面,他代表了中國近現代繪畫水準的一個高峰;同時,他又長期在海外創作生活,在海外也得到了很多認可。包括他和西方藝術史的重要代表畢加索先生同框,也代表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美國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士、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榮休館長許杰認為,當下講好張大千的故事,不光要講他的藝術成就,還有其藝術成就中所蘊含的對中華文化的精深了解和體驗。“從張大千的身上,可以看到各種文化的碰撞,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敦煌對他的重大影響。在推廣張大千的國際影響力時,要找出文化之間的碰撞、古今時代沖撞的節點,以及他個人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活動現場,許杰推介了新作《石壁丹青: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集》,四川大學教授,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木則作了《張大千研究中的中國文化立場和價值評判》的主題分享,他指出,應用中國文化的立場和標準去衡量張大千的“潑墨潑彩”與“集古大成”。
活動現場,四川博物院內江分院正式授牌成立,四川博物院黨委書記向和頻向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代表王鼎授牌,這標志著兩大文博機構合作關系的深化。此外,《石壁丹青: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集》《張大千藝術研究(第一輯)》《大千敦煌——敦煌筆記》三部著作也在現場集中發布。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