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美科
一句“你本來就很美”,陪伴國人走過二十余載,也成就了國貨美妝品牌自然堂的黃金時代。如今,這位昔日的市場“拓荒者”正式叩響港股大門,開啟資本新征程。9月29日,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華泰國際與瑞銀集團擔任聯席保薦人。
從2001年依托CS渠道(化妝品專門店渠道)起步,到如今躋身中國美妝零售品牌十強。可以說,一部自然堂發家史,就是半部國產美妝崛起史。千禧年后,自然堂(2001年)、上美股份(2002年)與珀萊雅(2003年)相繼登場,并稱“老牌三強”,占領了一代人的化妝臺。
按論資排輩,自然堂可稱“大哥”,其資本化進程雖略顯滯后,但后發之勢不容小覷。提交招股書前,自然堂接受了來自歐萊雅與加華資本共計超7億元投資,投后估值突破71億元。此番IPO,既是為補上資本市場“遲到”的一課,更是一場與“國貨一哥”珀萊雅正面交鋒的序曲。
01 渠道為王:一部草莽時代的拓荒史
自然堂的發家,始于對中國化妝品市場渠道空白的精準洞察與果敢押注。
2001年,東北人鄭春穎帶著他的美容院(伽藍集團)南下上海,創辦了自然堂、美素等品牌。初創時期,這位成長于遼寧遼陽的東北大哥,將眼光又聚焦到了廣袤的下沉市場。彼時,二三線城鄉市場的年輕人開始流行去“化妝品專營店”(CS渠道)買日化商品,一些價格合理、包裝好看的護膚品就成了柜上的緊俏貨。
![]()
產自上海的自然堂就是“緊俏貨”之一。據化妝品報早年報道,一位第一批自然堂代理商稱,該品牌價格合適、包裝好,是他最初選擇自然堂的理由,“在當時的鄉鎮和縣城市場,化妝品品牌不多,性價比高的產品更少,但消費者有需求,自然堂恰好彌補了這一空缺。”
為了提高周轉效率,自然堂與地方經銷商開展了“訂貨會”模式,沒想到,這一模式大獲成功。僅用兩年,自然堂便躍升為CS渠道第一品牌,不僅自身快速崛起,更引領了整個化妝品行業在CS渠道的蓬勃發展。
但自然堂并未止步于CS渠道紅利。2005年,在歐萊雅、寶潔等歐美巨頭在國內一線專柜大行其道時,韓流來勢洶洶,愛茉莉太平洋和LG公司順勢進入國人視野,蘭芝、夢妝等品牌備受追捧。同年,LVHM旗下的絲芙蘭在上海淮海路開設了第一家品牌集合店。在品牌建設上,鄭春穎也開始思考自然堂的下一個五年。
2006年,鄭春穎帶領自然堂進軍當時由國際品牌主導的商超渠道,并大規模投放衛視廣告。這意味著,自然堂不僅要直接與巴黎歐萊雅等巨頭正面競爭,還要與炙手可熱的韓妝分蛋糕。但其后發展證明,此舉極具前瞻性。截至2010年,自然堂完成了“五年計劃”,入駐2600多家商超專柜,奠定了“國貨標桿”的地位。
![]()
盡管線下渠道根基深厚,自然堂在應對電商浪潮時,卻選擇了一條與同業不同的漸進式路徑。當珀萊雅等品牌全力沖刺線上時,自然堂著力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數字化零售體系,形成了如今DTC與BRC雙輪驅動的業務模式。
這一穩健風格也體現在其資本化節奏上。在同行紛紛上市后,自然堂才于今年IPO前完成了唯一一輪融資,引入歐萊雅和加華資本。
據加華資本透露,其投資邏輯正是看重自然堂“耕耘消費者終身價值”的戰略與扎實的研發能力。入股后,加華團隊將提升企業經營效率作為核心目標,協助公司構建了以ROE為核心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并深度參與其每月經營分析會,從戰略規劃到DTC渠道的精細化運營,進行全方位賦能。
《節點美妝》認為,從早期的渠道王者,到如今在資本助力下開啟效率驅動的精細化運營,自然堂的發展路徑體現了其穩健甚至略顯保守的風格。然而,這種“慢”或許正是為了筑牢根基。在線上營收占比68.8%的當下,它依然保留了超過三成的線下基本盤,以及覆蓋超6萬個零售終端的網絡,這構成了其區別于純線上品牌的獨特資產與護城河。
資本的入駐,也意味著自然堂從依靠渠道紅利的外延式增長,正式邁入依托數字化與精細化管理的內涵式增長新階段。這位曾經的“渠道之王”,正試圖在資本的助力下,書寫一個關于“后發先至”的故事。
02 新格局下的突圍點:單一品牌的盈利挑戰
不過,在當前國貨化妝品市場高光齊聚的同時,行業也進入了最激烈的洗牌階段。《節點美妝》認為,自然堂雖手握龐大的渠道網絡,但其財務表現揭示了穩健增長之下的隱憂,尤其是在盈利能力和增長韌性上正面臨嚴峻挑戰。
招股書顯示,自然堂近三年營收保持穩健增長:2022年至2024年,營業收入分別為42.92億元、44.42億元和46.01億元;2025上半年進一步提升至24.48億元,同比增幅為6.4%。這一增速放眼于國貨美妝十強陣營中,仍具想象空間,但若與頭部“三強”相比,則稍顯遜色。
盈利能力的對比更為直觀。盡管自然堂的毛利率從2022年的66.5%穩步提升至2025上半年的70.1%,處于行業中上水平,但其利潤表現波動較大。2022至2024年,凈利潤分別為1.39億元、3.02億元和1.90億元;2025上半年凈利潤率回升至7.8%,但仍顯著低于珀萊雅(14%)、上美股份(11.7%)和巨子生物(35.8%)等直接競爭對手。
據2025上半年行業數據,中國美妝十強企業總營收達294.71億元,同比增長8.48%。其中,珀萊雅以53.62億元居首,上美股份以41.08億元緊隨其后,自然堂則以24.48億元位列第七,介于水羊股份與貝泰妮之間。值得注意的是,上美股份憑借韓束在抖音等新興渠道的突破,實現17.29%的同比增長;毛戈平更是以31.28%的增速成為“增長王”。反觀自然堂,2022–2024年復合增長率僅為3.5%,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這些財務數字,直觀地映射出自然堂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短板,其核心問題之一在于品牌結構單一。公司旗下雖擁有“自然堂”“美素”“春夏”等品牌,但2022至2025上半年間,核心品牌“自然堂”的收入貢獻始終超過94%。
用戶反饋顯示,自然堂在鞏固經典系列的同時,其打造的“極致單品”策略已初見成效,成功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特定細分市場。其中,備受矚目的“極地圣水”精華,因蘊含來自喜馬拉雅的極地酵母成分,其修護與抗老功效被頭部主播李佳琦在直播間盛贊為“中國神仙水”,一度創下上線即售罄的記錄,成為品牌高端化的標志性產品。
而主打熬夜修護的“小紫瓶”精華,則因其親民的價格與顯著的褪黃、提亮效果,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被廣大年輕上班族和學生黨稱為“熬夜牛馬的本命精華”和“性價比天花板”,相關用戶自發分享筆記已超過十萬篇,構成了強大的口碑資產。
![]()
2024年1月,伽藍集團官宣正式更名為“上海自然堂集團有限公司”。此番官宣,既肯定了自然堂對于整個公司的貢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自然堂依靠單品牌驅動的事實。
《節點美妝》認為,在珀萊雅、上美股份等通過多品牌矩陣抵御風險、捕捉不同消費客群的行業趨勢下,自然堂雖然打出了多款爆品,但仍然僅有一個品牌占據主導市場,靠“單核”品牌驅動一整個集團運營,無疑增加了其增長的不確定性。
另一重挑戰則源于“重營銷、輕研發”的投入失衡。2022至2024年,自然堂銷售及營銷開支占收入比例高達57.0%、54.2%和59.0%,而研發開支占比則從2.8%降至2.0%。三年累計3.48億元的研發投入,尚不及2024年單一年度營銷支出的13%。盡管在招股書中多次強調“科技美妝”定位,但實際投入與戰略雄心之間,存在一道有待填補的溝壑。
03 未來布局:資本加持下的想象空間與突破
面對上述挑戰,此次IPO及戰略投資者的引入,為自然堂提供了關鍵的破局契機。在招股書中,公司明確表示募資將用于強化DTC能力、拓展品牌組合、加大研發投入及開拓海外市場。而IPO前引入歐萊雅作為產業投資方,更是被市場視為一步關鍵的“活棋”。
《節點美妝》認為,歐萊雅的入股并非簡單的財務投資,其戰略協同效應或將從三個維度為自然堂賦能:
首先,是研發實力與產品競爭力的直接補強。歐萊雅作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美妝巨頭,其科學基礎研究、活性成分開發與皮膚科學領域的積累,能幫助自然堂快速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夯實其“科技美妝”的定位,這或將是改變其“重營銷”現狀最有效的路徑。
其次,是出海戰略與國際化運營的經驗賦能。自然堂的海外擴張仍處于早期階段,而歐萊雅成熟的全球供應鏈、渠道網絡與本地化運營經驗,能為自然堂提供一張寶貴的“出海導航圖”,助其繞過諸多彎路,加速全球化布局。
最后,是豐富品牌矩陣與構建第二增長曲線的潛在可能。隨著雙方合作的深入,不排除未來通過技術授權、共同孵化新品牌甚至潛在并購等方式,幫助自然堂打破單一品牌依賴的局面,構建更具韌性和成長性的品牌生態。
作為鄭春穎家族控股的企業,自然堂能否借助資本與戰略投資者的雙重加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美妝市場中重塑競爭力,仍需時間檢驗。歐萊雅的入股無疑為其注入了研發國際化與品牌升級的廣闊想象。
然而,從想象到現實,這位“老大哥”若想真正撼動市場格局,仍需在品牌多元化、盈利能力和研發投入等短板上做出硬核投入,交出實質性的突破答卷。資本市場對其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題圖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