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千廝門大橋上燈火璀璨,仍是各大社交平臺的焦點。游客們沒想到,大橋封路后,出現了一條熱鬧的夜市。這番獨一無二的體驗,真的很重慶。
實際上,假期擺攤已成為一種新風潮,不少沒有出游的年輕人,通過擺攤收獲了金錢和快樂。重慶晚報記者采訪了幾位在國慶中秋假期出攤的年輕人,來聽聽他們的分享。
“7天營業額有2000多元”
分享人:文文 “95后”寶媽
文文和范范是對小姐妹,第一次出攤就選擇了人氣超高的千廝門大橋夜市。
![]()
范范在攤位上等著下一位顧客
文文說,10月1日傍晚6點40分左右,隨著封路后最后一輛汽車駛出千廝門大橋,差不多只用了10分鐘,這條夜市就冒了出來。“國慶前,我們做了大量擺攤攻略,最擔心的是占不到一個好位置,所以擺攤第一天下午2點就在附近排隊準備‘進場’了。”
文文是名全職寶媽,愛做手工,她制作的精美的大腸發圈、鉤織發夾等手工飾品,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10月1日至7日出攤,營業額2000多元,很開心很滿足啦!”文文說,她和姐姐范范每天背著大包小包乘坐軌道交通來擺攤,能堅持下來,連自己都不敢相信。
“200多件玻璃首飾,售出一半”
分享人:申子葉 “95后”手藝人
“謝謝大家關照,200多件玻璃燒制的首飾,售出了一半。”這個假期,申子葉在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門前的集市上,向大家展示玻璃燒制的首飾。
![]()
申子葉十分享受出攤的自由
申子葉畢業于川美雕塑系,在國外讀完研后,開辦了一家玻璃燒制技藝工作室。她說,一根高硼硅質地的彩色玻璃棒,需將其伸進高溫火焰中去煉制,當玻璃棒的一端開始變軟、熔化,通過鐵棒旋轉、拉伸,繼而塑造出想要的制品形狀。她非常享受制作過程。
“以前人們追求品牌首飾、追求真金白銀,現在大家更尊重手藝人和原創的手工藝品。患癌前,我的人生規劃是當一名高校老師,現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珍惜生活,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這是申子葉出攤后的感悟。
“這是一場特別的自我療愈”
分享人:世杰 “95后”心理療愈師
社交平臺上,一個名叫“風棲里”的賬號曬出了國慶中秋假期擺攤日記,其中一則名為“我在賽力斯旁擺了情緒零件鋪”的日記內容,受到大家關注。重慶晚報記者聯系上了“風棲里”主理人世杰,她是名“95后”心理療愈師。她說,自己擺攤的地點位于重慶五云湖城市生態公園,就在賽力斯鳳凰智慧工廠旁。
![]()
世杰一邊擺攤,一邊治愈自己。
“我在這里看到了落日,目睹了‘月亮爬上來’,也遇到了一些有緣的朋友,與他們聊天,出售我親手制作的情緒飾品,幫助他們看見和釋放當下的情緒。”世杰說,自己的家也在公園附近,她特意選擇了風口的位置,風吹過來,很涼快,“這何嘗不是一場特別的獨處、一場特別的自我療愈。”
“穿漢服賣花燈,我成了一道風景”
分享人:團團 “90后”鋼琴教師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團團沒有出游,反而為自己規劃了擺攤路線。她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她主要以“游攤”的形式,在洪崖洞、千廝門大橋等允許擺攤的區域游走,沿街售賣自己制作的醒獅、祥魚、月兔等形態的花燈。由于自己的商品別致,不少游客買了她的花燈還要和她合影。
![]()
團團制作的花燈
團團說,國慶前一周,她便開始購買材料,每盞花燈的制作時間不低于半小時,其中醒獅花燈的制作流程最煩瑣。“國慶賣了30多個,第二天擺攤就把成本賺回來了。”團團感慨,“穿漢服賣花燈,我成了一道風景。很佩服自己的勇氣。”
重慶晚報-廂遇記者 李瑯(受訪者供圖)
編輯:蔣麗霞
校審:羅再芳
總值班:周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