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滿堂,共享天倫,是很多老人,內(nèi)心里最大的期待。
但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但凡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大概率都會有翻臉的時候。
![]()
01
兩代人的代溝差,很難百忍成鋼
年輕人與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很多和子女同在一個屋檐下的老人,會極力勸說自己: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老人很難做到百忍成鋼。即使老人忍住了,子女也不一定忍得住。
天長日久,總會有矛盾和摩擦。
可誰對誰錯,孰是孰非,卻很難說清楚。
62歲的張大爺,和子女相處,一直奉行少說多做的原則,可因為孫子的事,張大爺幾次氣得差點離家出走。
只因為,兒子兒媳婦對孫子的學習抓得很嚴苛,可十歲的孫子很頑皮,經(jīng)常不能保質保量。而張大爺,怎么也看不慣孫子受折磨。
有一次,兒子夫妻倆堅決要求孫子完成背誦作業(yè)才能睡覺,一直僵持到了快12點鐘還沒結束。張大爺忍呀忍,最后終于爆發(fā)了,他劈頭蓋臉罵了兒子一頓:一個十歲的孩子,至于這樣嗎?是學習重要,還是身體重要?可兒子也生氣了:還不都是你老人家慣壞了他!
因為孫子的事,兩代人經(jīng)常不歡而散。
導致老人和子女不和睦的,除了第三代的扶養(yǎng)與教育,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雞毛蒜皮。比如飲食習慣不同,比如待客方式不一樣,比如經(jīng)濟上的一些計較。
這些事情單拎出來都是一些小事,但日復一日累積起來,也會變得像一座大山一樣沉重,久而久之,就會在彼此的心里,都形成一股怨氣,并最終在某個時刻爆發(fā),傷害到兩代人的感情。
![]()
02
相濡以沫,不如一碗湯的距離
在和兒子兒媳婦共同生活了七年多之后,周大爺老兩口,最終決定在同小區(qū)買了一套小戶型,搬出去住了。
老兩口住進兒子家,一方面是因為孫女的出生需要有人照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兒子家是四室兩廳160平的房子,足夠大,住三代人一點也不擁擠。
原本老兩口以為,自己照顧孫女,又出了錢又出了力,只要不干涉兒子小兩口的日子,祖孫三代就能其樂融融。
可事實卻讓老兩口失望了。
不管一套房子多大,都逃不過同住一個屋檐的結局:方方面面的不同,最終還是產(chǎn)生了矛盾和沖突。
比如老兩口一輩子節(jié)儉慣了,退休工資又一般,外出時遇到可回收的硬紙殼,塑料瓶,總忍不住撿回家。可放在家里,兒子兒媳婦嫌棄,放在屋外,又引來鄰居的投訴。
比如老兩口很在意人情往來,鄉(xiāng)下老家的親戚來了,老兩口會熱情地邀請到家里來做客。可兒子夫妻倆卻不太喜歡,總認為私人空間受到了侵犯。
這么磕磕絆絆別別扭扭的生活了七年之后,孫女上小學了,周大爺老兩口堅決地搬出去住了。
如今,一碗湯的距離,既能讓彼此有個照應,又都擁有了各自的私人空間,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和摩擦,明顯變少了。
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并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家里打造一間父母房。父母對子女的幫扶,也不一定是對子女事無巨細的幫助與照顧。父母子女之間最好的愛,就是彼此尊重,有距離地相處。
![]()
兩代人翻臉了,是兩敗俱傷的事,但是受傷更嚴重的,一定是老人。
老人到了一定年齡,要學會將自己的日子過得輕松一點,自在一點,不該管的事別管,不該越的界,別伸手。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感情和距離之中找到相對的平衡,兩代人相處,就會容易很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