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時分,美聯儲官網的一則公告再次攪動全球金融市場。北京時間10月9日凌晨,美聯儲發布9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紀要,這份記錄著19位官員政策分歧的文件,不僅揭示了今年降息路徑的激烈爭論,更將美聯儲推向了“數據真空”與“內部分裂”的雙重困境。一邊是美股屢創歷史新高的狂歡,一邊是就業市場隱憂與高通脹的拉鋸,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正站在政策平衡木的中央,而即將到來的10月議息會議,甚至可能成為一次“蒙眼”做出的關鍵決策。
![]()
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全球投資者的目光已聚焦在美聯儲官網的最新公告上。9月16日至17日的FOMC會議紀要,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在19位參會官員中,略多于一半的人預計今年還將至少再降息兩次,意味著10月、12月可能連續降息;但另有7人明確表示,今年不應再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甚至有人主張2025年剩余時間僅降息一次或干脆暫停。
這種“對半開”的分歧,在美聯儲近年決策中極為罕見。更值得關注的是,會議紀要中還藏著一個矛盾點:官員們既對就業市場放緩的風險感到焦慮,又對通脹連續四年高于2%目標耿耿于懷;既承認需要通過降息穩定經濟,又對美股創新高時“大膽降息”可能引發的市場泡沫感到不安。而眼下,美國政府因國會僵局已“關門”9天,勞工部、商務部等數據機構停擺,美聯儲即將在10月底“沒有官方經濟數據”的情況下召開議息會議。這場降息風暴,正朝著越來越撲朔迷離的方向演進。
一、9月降息背后:就業優先于通脹的共識破裂
回溯9月的議息會議,美聯儲最終以11:1的投票結果決定降息25個基點,這是今年以來的首次降息。從會議紀要來看,這次降息的核心邏輯是“就業增長放緩的重要性超過了持續高企的通脹”——部分官員擔憂,若維持當前利率過久,可能導致就業市場出現“不必要的疲軟”,尤其是對利率敏感的住房領域已顯現降溫跡象。
但這份看似“多數同意”的投票結果,背后暗藏裂痕。唯一投出反對票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命的新任美聯儲理事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他主張直接降息50個基點。米蘭的理由很明確:“實際中性利率可能低于此前估計,美聯儲需要更快降息以避免經濟失速。”這一主張代表了部分官員對“預防性降息”的迫切態度——他們認為,當前經濟復蘇基礎薄弱,晚降息不如早降息,小幅度不如大幅度。
與此同時,另有少數官員對9月降息本身持保留態度。他們認為,最新的就業指標并未顯示勞動力市場“明顯惡化”,失業率仍處于歷史低位,此時降息可能向市場釋放“過度寬松”的信號,反而加劇通脹粘性。一位匿名官員在會議中直言:“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經濟衰退風險’,而是‘政策過度反應風險’,通脹還在3%徘徊,過早降息會讓四年努力白費。”
從“就業優先”到“通脹警惕”,再到“反對降息”,9月會議已清晰暴露美聯儲內部對政策目標的認知分歧——究竟該優先保就業,還是優先壓通脹?這個曾被“雙重使命”平衡的問題,如今正成為分裂的導火索。
二、今年降息路徑之爭:“兩次派”與“暫停派”的激烈對抗
如果說9月降息是“分歧的開始”,那么關于“今年剩余時間是否繼續降息”的爭論,則將分歧推向了高潮。會議紀要顯示,19位參會官員的觀點可大致分為兩派:
“兩次降息派”(略多于10人)認為,就業市場放緩的信號已逐漸清晰,尤其是9月會議后,美聯儲副主席杰斐遜、理事鮑曼等多位核心官員公開表態,“勞動力市場走弱是進一步降息的理由”。他們預計,10月和12月的議息會議應各降息25個基點,累計降息50個基點,以“提前對沖經濟下行風險”。這一派的邏輯是“寧可過度寬松,也不能錯失穩增長窗口”,畢竟當前美國經濟面臨關稅摩擦、企業投資疲軟等多重壓力,拖延政策可能導致風險擴散。
“暫停派”(7人)則堅決反對進一步降息。他們的理由有三:一是當前借貸狀況顯示“貨幣政策并不特別緊縮”,企業融資成本仍處于低位,無需額外寬松;二是美股已創歷史新高,標普500、納指隔夜分別上漲0.58%、1.12%,此時降息可能助推資產泡沫,與美聯儲“防范金融風險”的職責相悖;三是通脹粘性未消,企業和消費者可能已逐漸“習慣3%的通脹率”,若此時降息,將徹底打破“2%通脹目標”的可信度,未來再想壓通脹需付出更大代價。
兩派的爭論并非“紙上談兵”,而是直接影響市場預期。據CME“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截至10月9日6:00,投資者認為10月降息25個基點的概率已高達94.6%,維持利率不變的概率僅5.9%;對于12月會議,市場預計累計降息50個基點(即10月、12月連續降息)的概率達80.1%,遠超“暫停派”的預期。這種“市場預期與美聯儲內部分歧”的背離,讓鮑威爾陷入了兩難——若順應市場降息,將激化“暫停派”的不滿;若違背市場暫停降息,則可能引發股市回調,甚至打擊經濟信心。
三、雙重風險拉鋸:就業疲軟與通脹高企的“兩難困境”
美聯儲的政策決策,始終圍繞“就業最大化”和“物價穩定”兩大目標。但當前,這兩個目標正形成尖銳對立,官員們不得不在“就業疲軟風險”和“通脹高企風險”之間艱難權衡。
一邊是就業市場的“隱憂”
會議紀要多次提及,部分官員對就業市場“邊際走弱”感到擔憂。盡管8月非農就業新增18.7萬人,仍高于趨勢水平,但就業增長速度已較去年的平均每月27萬人明顯放緩;更關鍵的是,對利率敏感的行業已出現裁員跡象——住房領域的建筑工人就業減少,制造業因關稅摩擦導致招聘意愿下降,服務業的臨時工需求也在收縮。一位官員在會議中警告:“就業市場就像‘溫水煮青蛙’,等數據明確顯示惡化時,再降息就來不及了。”
9月會議后,美聯儲副主席杰斐遜進一步解釋:“我們關注的不是‘失業率是否上升’,而是‘就業增長是否足以支撐經濟擴張’。當前就業增長放緩,若疊加企業投資低迷,可能導致經濟陷入‘低增長陷阱’,這是我們必須避免的。”
另一邊是通脹的“頑固”
與就業擔憂相對的,是通脹連續四年高于2%目標的現實。8月核心PCE物價指數同比上漲3.1%,距離美聯儲2%的目標仍有明顯差距。官員們擔憂,若長期容忍高通脹,可能導致“通脹預期脫錨”——企業會習慣性地提高產品價格,消費者會接受更高的工資要求,最終形成“工資-物價螺旋上漲”,讓通脹徹底失控。
更棘手的是,關稅摩擦加劇了通脹壓力。會議紀要指出,多位官員承認,美國對進口商品加征的關稅“可能暫時推高物價”,但更嚴重的是,進口原材料成本上升會“削弱企業招聘意愿”(企業需保護利潤空間),同時“削弱消費者購買力”(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一位官員形象地說:“關稅就像‘雙刃劍’,既打擊就業,又推高通脹,讓我們的政策陷入‘左右為難’。”
正如鮑威爾在9月23日的講話中所言:“雙向風險意味著不存在無風險的路徑。我們既要防止利率過高導致就業疲軟,也要防止降息過度令通脹回升。”這種“兩難困境”,正是美聯儲內部分歧的根源。
四、“蒙眼”決策:政府停擺下的10月議息會議懸念
如果說內部分歧和雙重風險已是“難題”,那么美國政府“關門”則讓美聯儲的決策雪上加霜。自10月1日起,因國會兩黨未能就預算達成一致,美國政府部分機構停擺,勞工部、商務部等負責發布經濟數據的部門已停止運作——9月非農就業報告、CPI數據、消費者支出數據等關鍵指標均無法按時發布,甚至連數據收集工作都已暫停。
這意味著,美聯儲將在10月28日至29日的議息會議上,面臨“沒有官方經濟數據參考”的罕見局面。會議紀要顯示,官員們已對此感到焦慮:“如果政府停擺持續到月底,我們將在完全不了解通脹、失業率和消費者支出最新情況的前提下做出決策,這就像‘蒙著眼睛開車’。”
目前,美聯儲只能依賴私營機構的數據“曲線救國”——比如ADP私營部門就業報告、ISM制造業PMI、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等,但這些數據的覆蓋面和權威性遠不及官方數據。更麻煩的是,私營數據與官方數據可能存在偏差,比如9月ADP就業新增15.3萬人,與官方非農就業的18.7萬人就有明顯差距。一位官員在會議中擔憂:“依賴私營數據做決策,就像用‘二手地圖’找路,很可能走錯方向。”
“美聯儲傳聲筒”、《華爾街日報》記者Nick Timiraos指出,政府停擺恰逢美國經濟“政策實驗期”——關稅摩擦、財政赤字高企、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等因素,已讓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而官方數據的缺失,將進一步放大美聯儲內部的分歧。“鮑威爾原本希望通過數據統一觀點,但現在,官員們只能基于‘主觀判斷’和‘私營反饋’爭論,共識將更難達成。”
結語:降息風暴下的全球市場何去何從
美聯儲的降息分歧,早已超越美國國內政策范疇,成為影響全球資產價格的“風向標”。對美股而言,市場已提前消化“年內兩次降息”的預期,標普500、納指屢創歷史新高,但一旦10月會議不及預期(比如暫停降息),股市可能迎來回調;對新興市場而言,美聯儲降息有望推動資金回流,但內部分歧導致的政策反復,也可能加劇資本波動;對中國等主要經濟體而言,美聯儲寬松周期開啟,將為國內貨幣政策調整提供更多空間,但也需警惕“美元走弱”帶來的匯率波動風險。
從會議紀要來看,美聯儲正站在“十字路口”:是順應市場預期繼續降息,還是堅持通脹目標暫停寬松?是依賴私營數據“蒙眼決策”,還是等待政府停擺結束再做判斷?鮑威爾和他的同事們,正面臨著上任以來最嚴峻的政策考驗。
這場降息風暴遠未結束,而全球投資者能做的,或許只有緊盯10月底的FOMC會議——那將是一次在分歧中尋找平衡、在未知中做出選擇的關鍵決策,也將深刻影響未來一年的全球經濟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