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ADING BOOKS
「 湛廬·十一特輯 」
人口僅550萬的挪威,何以成為全球公認的“耐力之王”?
其輝煌背后,是從頂尖運動員“一天兩練”的極致科學,到兒童體育“去競爭化”的耐心哲學,共同構建的強大體系,其享譽全球的“雙閾值訓練法”不僅是制勝秘訣,更是維京精神在科學時代的延續。
其實,再神奇的理論,都不及一次成功的親身實踐!中國體育報業總社新體育網專職編委、高級記者、也是《挪威耐力》的譯者譚杰老師在本書的譯者后記中記錄了自己的一次大膽嘗試:
備戰2025年波士頓馬拉松的百日周期中,他將訓練計劃與翻譯工作同步,遵循挪威訓練法的核心,最終成功比報名名次提前了大約1500位,實現了“跑贏號碼布”!
這本《挪威耐力》,不僅是一部關于挪威耐力運動崛起的科學歷史,更是一套經過頂尖運動員驗證、并由普通跑者親測有效的訓練哲學。它回答了一個核心問題:如何用更聰明、而非更痛苦的方式,持續提升你的耐力表現。
無論你是渴望突破瓶頸的嚴肅跑者,還是追求科學訓練的運動愛好者,這本書都將為你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我的挪威訓練法
——2025波士頓馬拉松日記
——《挪威耐力》譯者后記
文/譚杰
高級記者
中國體育報業總社新體育網專職編委
4月18日,周五,波士頓
落地波士頓,第五次來跑波馬,已經不像 2016 年第一次那般激動。海關警察前兩個問題照例是“從哪來”“來干啥”,聽我說來跑波馬,話風秒變。“達標成績”“哪個比賽達標”“這次準備跑多少”,“305”“2024年北馬”“310”,通關。
4月19日,周六,波士頓
早上出門直奔麻省理工田徑場,自測了 8 公里的低心率跑,心率135、配速450。然后跑了跑速度,三組 800米,心率147、配速403。去年完成了在波馬跑進200分鐘的小目標,今年的目標就是盡量接近3小時10分,這對我來說并沒有太大的速度考驗,因此果斷地將以往賽前10周開始、每周周中一次的場地速度訓練全部移出計劃,代之以長距離慢跑,而周末則去跑山。北京跑者把西山的這條防火道稱為模新——模式口到新望京,跑全的話,往返 31 公里,接近1100 米的爬升。
我的波馬百日訓練跑量大約 1 100 公里,其中跑山占了近 200 公里,作為模擬賽事路況的訓練;在石家莊全馬的前 2/3 和仁壽半馬跑進了 4 分半以內,不到 50 公里,作為模擬賽事配速的訓練,占總訓練跑量的不到 5% ;外加三次場地漸加速跑,作為速度訓練,總量十一二公里,占總訓練跑量的 1%。離京之前剛剛交稿了一本新書的翻譯,The Norwegian Method,直譯為《挪威訓練法》,中文名《挪威耐力》,講的是以挪威黃金一代——兩名鐵人世錦賽冠軍布魯門費爾特、伊登和兩屆奧運會中長跑金牌得主雅各布·英厄布里格森——為代表的挪威耐力運動發展史,從維京人的歷史講起,以最近50 年挪威耐力運動的發展為主線,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內容是從科學的角度詳解挪威訓練法。
挪威訓練法的核心是以血乳酸測量為指導的雙閾值訓練法,也就是將兩次強度訓練放到一天之中進行。挪威訓練法顛覆了“難易訓練日”交錯的觀念,將兩次強度訓練壓縮至一天,目的是減少強度訓練的天數,增加身體恢復的時間,以增加低強度訓練量。換句話說,挪威訓練法寧可犧牲高強度的訓練量,也要保證低強度的訓練量。
《挪威耐力》的翻譯工作與波馬的周期訓練基本重合,我也就順便嘗試了一下,加大有氧跑跑量、大幅減少強度訓練、訓練中不觸及比賽目標配速、增加與比賽相關的針對性訓練(比如跑山)。
4月21日,周一,波士頓
早上等候出發的時候,看到一個華人朋友戴著一頂寫有“埔鹽順澤宮”字樣的帽子,我突然想起《挪威耐力》里,提到挪威的鐵人世錦賽冠軍伊登有一頂中國臺灣寺廟“神帽”,陪著他得到了第一個世錦賽冠軍,并在那之后就成為他的必備裝備。
我走過去打了個招呼,問他:“你這個帽子是挪威鐵人冠軍戴的那頂嗎?”他說是的,他在加州工作,是中國臺灣的朋友特意寄給他的。他說這個帽子在中國臺灣的耐力運動愛好者中非常火,而且這個帽子寺廟不賣,都是大家去“請”的。
10:25,第二槍出發。波馬的第一公里是整個線路下降最陡的一公里,1 000 米的距離,海拔降幅達到了 50 米,我心里默念著“慢”,我沒有超越任何一個人,覺得可能有 1 000 人超過了我。
波馬賽道以虐著稱,25 公里之后連續 4 個上坡,直到 34 公里才是“心碎坡”的終點,也是最高點。翻過最后一個陡峭山頭之后的陡峭下坡,將考驗每一個跑者被過度使用的股四頭肌,即使在這里勉強過關,還會在第 38公里到第 39 公里再經歷一次 25 米的陡然下降,這看似輕松的借坡下驢,卻也成為壓垮眾多跑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波馬賽道真正的難度不在于爬升,而在于其起伏的復雜程度。畢竟,波馬賽道總爬升 250 米,總下降 390 米,總體而言屬于下坡賽道。波馬賽道的另外一個難度,是先易后難的地形所帶來的欺騙性。最具欺騙性的便是前 6 公里的持續下坡,總降幅接近 90 米。而第一公里最難自控,因為此時距離跑者們起床已經過去了四五個小時,一聲槍響之后,肉眼可見的下坡誘惑,絕對讓人放飛自我,欲罷不能。
如果說前四次波馬經歷給了我哪些經驗的話,那便是,前 6 公里必須足夠克制。
前 6 公里,即使一直被超越,我也并不慌張,因為我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心率 140、配速 436,此時的身體感覺就像騎在一輛既不蹬踩也不剎車、順勢滑行的單車之上,極為舒適愜意。我也許沒有借助下坡贏得更多
時間,但在最短的時間里準確感知到身體狀況,為全程配速定下調子。前25 公里的 5 個 5 公里用時分別為 23:07、23:04、22:52、22:53、22:51。半程配速 436,比去年慢了大約 90 秒。
25.5 公里左右,波馬的下坡福利告一段落,“心碎坡”開始了。但我其實完全沒有注意到“心碎坡”的到來,畢竟波馬賽道一共 250 米左右的爬升,與西山防火道 1 100 米的爬升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意識到連續“心碎坡”的到來,是因為看到有人開始走路,而我也終于開始超越別的選手了。因為這個訓練周期跑了太多次的西山防火道,我對“心碎坡”基本祛魅了,25 公里到 35 公里的分段分別是 23:40 和 23:53,略降速,但完全不費勁。我一直記得最后一坡的最高點每年都有一個哥們兒舉個“心碎坡終點”的牌子,但今年沒有看到,我不確定是他沒來,還是因為我對“心碎坡”無感而錯過了。
35 公里到 40 公里的分段跑了 23:22,最后一個轉彎之后便只剩下 600米的直道,我開始沖刺,配速達到了 4 分,全程最快。最終的成績 3 小時 15 分 32 秒,名次 8 726,比報名名次提前了大約1 500 位,跑贏號碼布。第一次進入 55 ~ 59 歲年齡組,在 1 650 人中排名222。
當然,最滿意的是前后半程的對比,3 小時 15 分的用時,前半程 137,后半程 138,外加 145 的平均心率。“近 95% 的慢跑跑量 + 近 5% 的以賽代練跑量 +1% 的速度跑跑量”的“挪威訓練法”體驗大獲成功。
晚上去吃飯的路上,一個美國老奶奶看到我身上穿的完賽服,說:“祝賀,對自己的成績滿意嗎?”我告訴她:“當然,我飛躍了半個地球來跑波馬,我必須讓自己滿意。”
![]()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本期策劃:蘆丁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