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對很多人來說,是習慣、是解壓、是社交。但對視障者而言,卻是一道關于“出發”的選擇題。在湖南長沙,有這樣一位跑者,他用七年的光陰守護著一個簡單而熾熱的愿望,陪視障者跑步,做他們的眼睛。今天新聞直播間特別策劃《心愿》,我們就一起走進這位“視障跑者的守護者”陪跑員文光明的陪跑生活。
清晨七點多,在湖南長沙烈士公園,晨跑的人三三兩兩。但有兩個人不一樣,他們沒有耳機,也不看表,并肩而行。中間還有一根不到五十厘米的繩子,輕輕牽著。他們就是文光明及視障跑者夏澤甫,兩人一邊跑一邊聊,步伐平穩。
![]()
陪跑員 文光明:烈士公園的跑步線路是一個小熊的頭像,所以大家一般都是沿著這個線路跑,分為兩個湖,一個年嘉湖,一個躍進湖,中間有一條路,把兩個湖給隔開了。
文光明已有13年的跑齡了,最初,他只是想把自己的肚子跑小一點兒。直到2018年,他參加廈門馬拉松,因原定的陪跑員臨時缺席,一位從山東遠道而來的視障跑者面臨無法安全完賽的風險。文光明得知后,主動站出來幫忙。
![]()
文光明:我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過盲人也可以跑步,我就擔任了開路先鋒的角色,如果遇到有人在邊上會影響到視障跑者前進的時候,我就提醒他們注意避讓,還有一個就是在稍微后方一點進行防護,避免其他人穿插過來。參加馬拉松比賽,一般情況下需要至少4個陪跑員,一個主陪就是通過一根繩子牽著盲人,主陪是需要有豐富經驗的,其他陪跑員相對來說最重要的是一份責任心。
第一次陪跑,文光明的心情復雜,一半是自豪,能幫助別人實現奔跑的愿望;另一半是緊張,生怕一點疏忽,讓對方受傷。
![]()
文光明:例如突然風吹過來一只塑料袋,他踢到這個塑料袋的時候,實際上也是一個意外,他會慌張一下,我們就是給他們當眼睛,讓他避開各種障礙物。
從廈門回到長沙后,文光明仍舊每天堅持跑步,不同的是,如果遇到視障跑者,他會主動陪跑。七年來,他用業余時間陪跑,未收分文,跑了兩萬公里。憑的就是那股“不能讓他們摔著”的執念。可再謹慎的人,也有疏忽的時候。
![]()
文光明:有一次我帶著他訓練的時候,在學校內部道路上跑,邊上就停了車,不小心他的手就碰到反光鏡上去了,后面我就注意有車的時候就盡量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
那一碰,讓他更明白了這根繩子的意義,繩子另一頭的人看不見,所以他的眼睛,就得替人家多看一步,它牽引的不僅是奔跑的方向,更是黑暗中唯一能依賴的安全感。
![]()
文光明:陪跑員責任重大,而視障跑者就付出得更加多,他們的安全就全靠我們陪跑員來把握,他就把信任全部托付給我們了。
從不敢邁步 到信任默契
03:40
一根繩,不長,有五十厘米左右,文光明一牽就是七年。最初,他的心愿很樸素:幫一個人,跑一次。這心愿實現了。可他發現,還有很多人,在起跑線前猶豫——不是不想跑,而是不敢跑。于是,他萌生了新的念頭:能不能帶更多視障朋友,一起跑起來?然而,每一個新加入的隊員,都要跨過兩道坎:第一道,叫“敢不敢信”——你真不會讓我摔跤嗎?第二道,叫“能不能合”——步調不一致,心就不安穩。所以,邁開腿不是起點,真正的起點,是視障跑者愿意把手交給你。
![]()
小李是一名推拿按摩師,因眼底病變,她即便戴上眼鏡,視力也只有0.01,平時走路都得格外小心。但得知身邊不少同事在堅持晨跑,她心里也燃起了試一試的念頭。和所有視障跑者一樣,缺乏安全感,不敢邁出第一步。
![]()
面對陌生的節奏與黑暗中的不確定,小李有些緊張,甚至有點退縮。這時,老隊員們紛紛圍了上來,給她鼓勵。
焦慮不會一下子消失,但勇氣,卻在這份“感同身受”中悄悄生長。最終,小李在文光明的陪伴下,終于跑出了第一步。
![]()
邁過“怕摔”這一關,小李終于敢跑了。但陪跑,遠不是“你牽我走”那么簡單。步幅大小、節奏快慢、繩子松緊,這些都是默契。而默契,只能靠慢慢積累跑出來。老隊員黃宇青,跑了三年。如今,她和陪跑員之間,已經不用聽腳步聲,繩子一動,身體就懂。
奔跑式旅行:跑去遠方“看”風景
這幾年,文光明給視障者做陪跑員,在湖南長沙跑圈中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2022年,這個原本零散的助跑隊伍,正式成“團”,專注陪視障者跑步。如今,團里已有兩百多名陪跑員,七十多位視障跑者。他們一起進行日常訓練,跑步的場所也逐漸多元化。文光明又有了新的心愿:不只是帶他們日常跑,他要帶他們跑到更遠的地方。他們管這叫“奔跑式旅行”。
2022年跑團成立后,陪跑員們和視障跑者的日常訓練更加科學,視障跑者中有的人越跑越快,配速越來越穩,甚至超越了陪跑員。
![]()
陪跑員 彭勃:我的速度已經到極限了,他今天主要是跑30公里,準備了兩個配速員,前面的跑10公里,我跑最后的20公里,我的速度比他要快10秒才能陪跑,要不然陪不了,因為我還要看路要判斷,特別是跑新賽道。
![]()
好在,跑團已經有兩百多位陪跑員陸續加入。有人能跑全程,有人擅長配速;你帶一程,我接一棒。繩子換手,腳步不停。他們不爭獎牌,不破紀錄,跑得再快,也不為名次。為的是這世界很大,大家要一起跑出去,感受一下。這些年,北京、廈門、桂林,一場長跑,就是一次出發。
![]()
文光明:盲人他來參加比賽不是為了獲獎,是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也能跑步。我們自己出去跑步比賽的目的,也是為了自己以后留一些回憶,而且趁機去旅游一下,所以我們帶著他們去各個景點玩一下,一起去爬了長城,去“看”了故宮,“看”了國家博物館,到廈門就去了著名的鼓浪嶼,到沙灘上跑,讓他感受海水沙灘。
![]()
視障跑者 夏澤甫:今年9月21日又跟文老師去了一趟桂林,我第一次感受那種竹筏,感受一下漓江,以前小時候課文上寫的桂林山水如何如何好,我沒去過,就去感受一下。
![]()
從跑道上的陪伴到城市中的同行,這份善意正悄然推動著更廣闊的改變。這些年視障跑者們發現,身邊的變化不只是陪跑的人多了,更是整座城,開始“低頭看路”了。地鐵站里的盲道延伸到站臺邊緣,公交語音清晰播報每一站,公園、綠道不再只是健全者的專屬。
![]()
視障跑者 商磊:公交車的語音播報,地鐵站的語音播報等,就是說我們看不見,但很多時候可以通過語音的播報,讓我們尋找目標點,找自己要去的地方,還有現在的AI技術,比如走到哪里,打開AI拍個照,幫我看看前面有什么都很方便。
![]()
視障跑者 黃宇青:下了公交車就可以打地鐵的電話,打電話以后他就出來接你,到站以后,另外一個站的又可以直接把你送出地鐵口,對我們來說跑步的整個流程都銜接起來了。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