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李,一個在鄉下開小作坊的木匠,平日里靠著幾張訂單勉強養家。
去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把他的工具棚沖了個精光,損失上萬塊。
更慘的是,他老婆突發重病,醫療費像雪球一樣滾到六位數。
小李咬牙借了高利貸,總算熬過去。
如果有份靠譜的保險,早就能擋住這波沖擊,讓他一家子不至于夜不能寐。
現實呢?像小李這樣的家庭,62%的風險需求根本沒地方投保。
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這個普惠保險的“黑洞”。為什么它這么重要,卻總被忽略?從低收入群體的痛點,到政策市場的雙重博弈,再到國外的那些彎路和捷徑,我會用數據和故事帶你一步步看清真相。
1. 普惠保險的缺口有多恐怖?
2023年,我國普惠保險的風險需求總規模高達9400億元,可實際保費規模才3600億元左右,占總保費的7%左右
算下來,缺口足足5800億,占總需求的62%。
![]()
誰在受傷?那些月入不足5000的打工人、小微老板,還有農村的留守老人。
數據顯示,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波動性是中高收入的2倍以上,一場病就能抹平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蓄。
“我家那點積蓄,本來是給孩子上學的,現在全搭進醫院了。”——這是網上一個真實網友的吐槽,點進去一看,評論區全是類似心酸。
對比一下,你會更震驚。
傳統保險市場,高端產品賣得飛起,中產們爭相買理財型保障。可低收入群體呢?他們面臨的意外、疾病、災害風險占比高達65%,卻只有35%的覆蓋率。
為什么?因為市面上的保險要么太貴,要么門檻高得像城墻。
結果呢?一個小意外,就能讓一家子從小康滑向貧困線以下。
誰不想多一層防護?可現實是,這62%的缺口,正像個隱形殺手,悄無聲息地蠶食著老百姓的希望。
62%的缺口,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痛點。
![]()
2. 低收入家庭的“隱形炸彈”
前面提到低收入,并不只是狹義的“窮”,更關鍵是收入的脆弱性。
低收入家庭的財務脆弱性,從來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收入低是顯而易見的痛點,但更棘手的是收入的不穩定性。失業、季節性工作中斷,或者突發事件,都可能讓本就捉襟見肘的日子雪上加霜。
拿小李來說,他每月進賬3000出頭,可訂單一少,收入就腰斬。拿農村務農的家庭來說,一場暴雨或干旱,就能毀掉一年的收成。
更別提健康風險了,重疾或意外事故,往往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些家庭很少有緩沖空間,缺乏保險保障,就等于在走鋼絲。
研究顯示,這樣的家庭,財務困境80%源于突發事件:車禍、洪水、重疾。
為什么保險對他們如此重要?因為它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的底線。沒有它,一場小病就能拖垮整個家,子女的教育、老人的養老,全都成空談。
![]()
數據顯示,中低收入家庭65%的潛在財務風險本可通過保險分散,可現在呢?通過商業保險等正規金融機構渠道只覆蓋了35%
剩下的?靠自掏腰包,親戚借款或是借外債度日。
這就導致貧困循環像個死扣,越勒越緊。
回想我國的扶貧政策,這些年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貸款支持幫許多家庭渡過難關,但這只是冰山一角。信貸能解決資金短缺,卻無法防范那些不可預測的沖擊。
舉例來說,一個建檔立卡戶拿到扶貧貸款去創業,如果中途遭遇自然災害或家人重病,貸款不但沒幫上忙,反而成了負擔。
這里的關鍵在于,普惠金融不能只盯著信貸,還需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保險作為其中的核心支柱,能分散風險,讓家庭在風雨中站穩腳跟。
可惜,目前的普惠金融戰略,重心仍偏向信貸,忽略了保險的角色。這導致許多家庭在需要時,手里只有空空的承諾。
畢竟,信貸見效快,保險卻需要長遠布局。但忽略它,就等于讓62%的家庭在風雨中裸奔。
![]()
看數據對比,普惠信貸規模已超30萬億,可普惠保險保費才3600億。
其實這和兩種金融產品的天然屬性有關。
信貸是“即時解渴”,借錢就能周轉;保險卻是“防患未然”,收費在先,低收入群體一聽保費就搖頭。
全球都這樣,普惠保險推進慢,因為它考驗耐心和創新。
但導致的后果就是家庭財務韌性弱,經濟下行時,第一批倒下的就是這些弱勢群體。
3. 普惠保險的三種類型
普惠保險,說易行難。它不是單打獨斗,得政府引導、商業主導、社會參與。
第一類是政府高度參與的民生保障型保險。這類產品覆蓋面廣,公益性強,比如針對自然災害的房屋保險、公共場所意外險,或者扶貧專項保障。
優勢顯而易見:門檻低,幾乎人人可及。譬如,一些地方推出的見義勇為保險,讓普通人敢伸援手而不擔心后顧之憂。
但問題也明顯,財政壓力大,保險公司運營可持續性差。如果地方財力跟不上,產品就可能半途而廢。這提醒我們,公益不能一刀切,得平衡好各方利益。
第二類是政府中度參與的多層次保障體系。這里引入市場機制,構建醫療、養老、巨災等多支柱框架。比如,多層次醫療保險,能讓低收入者享受到基本覆蓋之外的補充保障;農業保險則幫農民對沖天氣風險。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風險分散,政府負擔減輕。但現實中,權責邊界模糊是常見坑。保險公司抱怨數據共享少、道德風險高,而政府有時干預過多,導致產品創新受阻。
第三類是政府低度參與的數字化普惠保險。這是未來趨勢,利用AI和大數據,開發專屬產品。比如,為慢性病患者設計“次標準體”險種,或為高危職業如消防員量身定制意外險。新市民、靈活就業者、小微企業主,都能從中受益。
數字化讓一切更高效:線上投保、快速理賠,提升了用戶的體驗感。優勢在于精準定價,保險公司能更好地管理風險。但挑戰也不少:許多目標群體數字化素養低,老年人或偏遠地區居民,可能連APP都用不轉。保險公司需投入教育和指導,否則好產品也白搭。
![]()
4. 破局在即,只差一步
放眼國際,其他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
發展中國家多從“小額保險”起步,針對低收入者提供低保費、高覆蓋的產品。像印度和肯尼亞,通過手機APP推微型保險,覆蓋了數億農民。
發達國家則更注重中產階層的“下沉”風險。經濟轉型、金融危機,讓許多中產家庭收入不穩,保險需求激增卻供給不足。例如,美國的社區互助保險模式,結合科技評估風險,幫助“缺失的中產”重獲保障。歐洲國家強調合作伙伴關系,政府、保險公司和NGO聯手,開發針對失業或災害的綜合產品。
我國有制度優勢,加上龐大的市場潛力,完全有可能領跑全球普惠保險。但前提是行動起來,別讓62%的缺口繼續擴大。
如果有普惠保險全覆蓋,9400億需求變供給,62%缺口變零,家庭韌性將會翻倍!
想象一個有保險的低收入家庭:孩子生病不慌,老人養老有底,企業抗風險強。這不只關乎錢,更是關乎尊嚴和希望。
當然,路還長。與信貸相比,它更難推廣,因為是“先付費后保障”。低收入者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本就恐懼,掏腰包買“看不見”的東西,需要極大信任。
想想“小李們”的明天,或許就藏在你的關注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