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獅泉河畔,秋天率先到來。走進阿里地區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白楊樹已換上金色衣裳,在陽光下格外奪目。最令人驚喜的是一排排整齊有序的溫室大棚,里面綠意蔥蘢,各類蔬果應有盡有,不僅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更是譜寫了一曲各族群眾團結協作、共同致富的溫暖樂章。
“以前冬天吃上新鮮綠葉菜是件奢侈事,菜比肉貴!”說起阿里的大變化,很多人都會說這樣一句話。
但如今,“吃不上菜”已經是過去式了。“隨時隨地都能買到新鮮瓜果蔬菜,品種也很多。最重要的是價格比以前便宜了。”央宗頓了頓又說,“其實,我們阿里并不遙遠。現在條件好很多了。”
“菜籃子”的豐富,離不開當地政府與群眾的一道努力。占地1000畝的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自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以來,已成為保障阿里地區蔬菜供應的重要基地。
![]()
無土栽培溫室里,水肥一體化系統正有序運轉。“園區有172座日光溫室、26座拱棚和16座智能聯動溫室里,主要種植蔬菜、瓜果、食用菌等30余種。另外,還有各類花卉苗木。”噶爾縣生態產業園區管理人員劉江介紹,“夏季供應量可以達到本地需求量的40%,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平抑了菜價,豐富了居民的餐桌。”
記者在走訪時看到,縣城設立了相關蔬菜配送銷售點,在減少中間環節的同時,確保消費者所購蔬果新鮮。
園區的意義遠不止于生產蔬果,它更是一個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園區采用“公司化經營管理+農牧民承包種植+貧困戶打工培訓”的運行模式,一方面促進合作社增收,當地農牧民參與分紅;另一方面為家庭困難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幫助他們增收致富。“還會為農牧民群眾提供培訓機會,讓他們掌握種植技能。”劉江介紹。
班公柳苗圃在風中搖曳,來自不同地方的群眾正在一起忙碌。家在日土縣的卓瑪次仁在園區負責管護。“剛過來的時候,我什么技術都沒有。漢族師傅就教我怎么種菜,現在我不僅學會了種植技術,有了收入,還認識了很多朋友。”她告訴記者,“大家一起干活,像一家人一樣。”這種“傳幫帶”的場景在園區比比皆是。園區像一座橋梁,連接起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大家在一起勞作、收獲喜悅。
![]()
“我們這兒有陜西的、河北的、日喀則的、阿里的,大家處得非常好。尤其過年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可熱鬧了。”劉江說。
“這套技術節水節肥,還能減少病蟲害,種出的蔬菜品質特別好。”他熱情地向來自附近村莊的藏族學徒平措傳授要領。智能溫室的工廠化育苗、新品種的試種推廣,不僅提升了園區的科技含量,更通過培訓,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傳授給當地農牧民,提升了他們的勞動技能,拓寬了增收渠道。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園區效益逐年提升。2024年收取租金140萬元,為132人發放工資76.1萬元,還長期安排了11名環衛和苗圃工人。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個家庭生活質量的改善,是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切實提升。
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這片高原上的“綠洲”,用科技與汗水澆灌出累累碩果,更用凝心聚力生動詮釋了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在這里,各族兄弟姐妹心連心,共同演奏著高原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的動人協奏曲。
來源: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