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太和殿里那把金光閃閃的龍椅,可不像現在這樣安穩地待在原地,接受游客們目光的洗禮。
它曾經神秘失蹤了40多年,這段往事很少有人知道。
![]()
這把椅子的正式名字叫“雕龍髹金大椅”,是用最珍貴的金絲楠木制造,通體刷著金漆,椅背上盤繞著十三條栩栩如生的金龍。
在明清兩朝,它是皇權的至高象征,皇帝登基、上朝、宣布重大詔令,都坐在這上面。可以說,它見證了幾百年的風云變幻。
它的失蹤,始于1915年,當時袁世凱做著皇帝夢,覺得太和殿里這把明朝傳下來的老椅子,配不上他這位“新皇”。
或許是覺得椅子樣式太舊,要么就是袁世凱想徹底抹去前朝的痕跡。
總之,他下了一道命令,讓手下把這把椅子隨手扔到一個不知名的角落。你沒看錯,當“破爛”給扔掉了!
![]()
袁世凱舊照
后來換上去的椅子特別有意思,因為是個“混血兒”,樣式屬于半中半西,倒像個“大沙發”。
根據資料記載,那把“新龍椅”的椅背上,釘著一塊白緞子,上面繡著他設計的所謂“中華帝國”的國徽。
可他的皇帝夢實在太短,只做了83天就徹底破滅,而這把椅子則留在了太和殿。
后來那塊白緞子慢慢老化、開裂,里面的填充物露了出來,人們驚訝地發現,竟然是稻草。
![]()
侵略者留下的老照片
老袁的椅子私下里被戲稱為“繡花草包大椅”,在大殿上一放就是30多年。期間兵荒馬亂,紫禁城也從皇宮變成了故宮博物院,人來人往,似乎沒人再記得原來那把椅子了。
直到1947年,當時故宮博物院想要恢復太和殿的原貌,首先就得把袁世凱那把不倫不類的椅子請走。
工作人員搬走了,可空出來的位置怎么辦?
他們找來了好幾種其他宮殿里用的寶座,可試來試去都太小家子氣了。要么尺寸不對,要么氣勢不足,放在高大寬闊的雕龍金屏風前面,顯得非常不協調。
![]()
朱家溍的“蝸居”
1959年,解開謎團的關鍵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朱家溍先生。
這位故宮研究員,一位對清宮歷史和文物有著深厚造詣的專家。堅信那把龍椅一定還在故宮的某個地方。這么大的物件,不可能憑空消失。
他的尋找有點像大海撈針。故宮的庫房太大了,里面堆滿了從各處收集來的家具雜物,積滿了灰塵。
但他找到了重要的“尋物啟事”:一張清末時期拍攝的太和殿內部老照片。
照片雖然模糊,但龍椅的整體形制、比例,與后面屏風的關系,都看得清楚。
![]()
他就拿著這張照片,一頭扎進了故宮那些塵封的庫房里。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個堆放殘破家具的庫房角落里,他看到了一個“大家伙”。
龍椅被其他破桌爛椅壓著,上面落滿了厚厚的灰塵,金漆剝落得厲害,木頭也開了裂,甚至還有部分殘缺。
看上去無比狼狽落魄,哪里還有半點“天下第一”的樣子?接下來的修復工作,是一場更艱巨的挑戰。1963年,故宮博物院下決心要修復這件國之重器。
組建了一個由各路專家和能工巧匠組成的團隊,木工、雕工、漆工、金工……
大家聚在一起,像給一位重量級的病人會診。
![]()
修復過程極其繁瑣,整整花了943天,那把曾經破敗不堪的龍椅,終于重現了它作為皇權象征的威嚴與華美。
而朱家溍和張伯駒一樣,都把畢生收藏的國寶級文物無償捐給了國家,自己卻長期住在狹小的舊屋里。
張伯駒捐了陸機的《平復帖》等絕世珍品,朱家溍則捐了家傳的碑帖、家具和古籍。
直到生命的最后階段,朱老在北京那座老房子里,依然自己弓著腰,往煤爐子里添蜂窩煤。
![]()
這個故事的主要來源,是朱家溍本人撰寫的《故宮退食錄》一書,其中詳細記錄了他尋找和鑒定太和殿龍椅的全過程。
所以,我們去故宮游玩,站在太和殿外隔著欄桿看到的這把金燦燦龍椅,也應該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