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給大家介紹一下,抗戰時我們的巨仇日軍中旅團這個軍事單位。
從哪開始說呢,就從辟謠開始吧。
![]()
日軍大佐領章
不知何時起,在簡中互聯網上一個有關抗戰時期日軍的傳言出現了:‘日軍軍官寧為大佐不當少將’。
這一傳言到處傳播,有關文章汗牛充棟,一個個說得有板有眼的。
支撐這一觀點的所謂論據是,日軍部隊中少將旅團長居于中將師團長麾下,因此官階雖高卻沒有大佐聯隊長實權大,所以日軍陸軍大佐們都不想升少將。
這真是一個奇談怪論。
要知道全面抗戰期間,日軍規模從1937年七七事變時的38萬余人,到1945年投降前夜已經暴漲到了540萬人左右,總兵力增長了13倍還多。但是日軍陸軍職務依舊對應相應的軍銜,比如旅團長一直都是少將軍銜。
![]()
由于軍隊規模大大擴張,因此被稱為日軍將軍搖籃的陸軍大學其畢業生晉升為將軍者比例也隨之倍增。可即便如此,陸大畢業生也只有三成左右扛上了將星。
在全世界任何一支軍隊里,佐官升級將官都是一道人生大檻,所有的佐官都夢寐以求升級為將軍。更何況這個‘日軍軍官寧為大佐不當少將’說法的論據本身也站不住腳,因為日軍很多旅團長都管著兩個聯隊長呢,所以在主官擁有絕對權威的日軍部隊中,絕無旅團長沒有聯隊長實權大這么一說。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日本陸軍的旅團都有哪些吧。
步兵旅團
![]()
斃命昆侖關下的日軍第五師團步兵第二十一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
日軍最常見的旅團單位之一便是步兵旅團了,1937年七七事變前夜,日軍當時的師團都是四聯隊制的師團,師團內都有兩個步兵旅團的編制,每一個步兵旅團都下轄兩個步兵聯隊。由于一個步兵聯隊兵力達到了3800人左右,因此一個四聯隊制步兵師團下轄的步兵旅團的兵力正常都在7700人以上。
1942年2月2日,日軍編成了第一個八大隊制步兵師團第58師團,其后日軍編制的師團絕大多數都為八大隊制。這類師團也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每個步兵旅團下轄四個獨立步兵大隊。每一個獨立步兵大隊兵力在1300人以上,因此這類步兵旅團總兵力在5000人以上。
![]()
日軍獨立步兵大隊與一般步兵大隊的區別在于,一般步兵大隊是由純步兵組成,因此獨立作戰能力較差,需要聯隊派聯隊配屬的騎兵、炮兵等提供支援,并由聯隊的輜重兵為其作戰提供保障;而獨立步兵大隊則是由步、騎、炮、輜重等多兵種合成的單位,類似現在的合成營,因此具備極強的獨立作戰能力。
獨立步兵大隊是日軍針對敵后作戰頻密、作戰地點極其分散的特點,而有針對性進行的編制調整,在實戰中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效果。
混成步兵旅團
日軍的步兵混成旅團有兩種,一種就是步兵混成旅團,而另一種叫做獨立步兵混成旅團。這兩者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是臨時單位,一個是常設單位。
這其中步兵混成旅團為臨時單位。
![]()
混成旅團在日軍中歷史悠久,打響甲午戰爭第一槍的就是日軍第9混成旅團,上圖為其第二十一聯隊在朝鮮龍山萬里倉宿營區照片。
抗戰早期日軍依舊是大師團制,一個四聯隊制師團兵力在22000人以上。全面抗戰爆發后,日軍一個師團往往要同時攻取和守備多個目標,因此不得不對兵力進行拆分。日軍常用的拆分辦法之一,就是抽調師團的各兵種混編成一個旅團級作戰單位,該單位會被賦予一個某某混成旅團的番號,由一名旅團長率領去執行作戰任務。
![]()
如照片中在張家口接待時為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的軍官,便隸屬于察哈爾兵團下轄的第15混成旅團。
另外一個比較有名的混成旅團是參與桂南會戰的臺灣混成旅團,該單位是日軍抽調臺灣島上的駐軍組成的。
這種混成旅團一般規模比步兵旅團要小,兵力往往在5000人以下,是日軍步兵旅團這一級單位中人員最少的。但是步兵混成旅團集合了四聯隊制師團精華編成,步騎炮諸兵種齊全,因此戰斗力非常強悍。
在完成作戰任務后,步兵混成旅團便會回歸師團編制,它的各個下屬部隊都回歸原單位,番號也隨之取消。
步兵獨立混成旅團則是一個編制固定的旅團級單位。
![]()
1935年長城抗戰后,深感四聯隊制師團規模過于龐大,已不適應現代作戰需求的日本陸軍,遂提出了對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建議,縮減師團編制使之適應現代作戰需要。
在這一提議的推動下,關東軍在1935年編制了第1和第11兩個步兵獨立混成旅團,。
第1獨立混成旅團下轄兩個戰車大隊(也就一個戰車聯隊),是日軍實驗性質的第一支摩托化步兵部隊。
第11獨立混成旅團則是在炮兵火力上得到了加強,其下轄一個野戰炮大隊和一個山炮大隊,火力基本與四聯隊制師團下轄的炮兵聯隊相當。
第1和第11獨立步兵混成旅團是日軍探索在減少人員編制的情況下,提升其陸軍部隊機動性,并保持火力的嘗試方案。
![]()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的軍改嘗試也就戛然而止了。
由于新攻占了大片地區,日軍亟需大量的守備部隊。于是日軍從野戰師團中抽調部隊作為基干,再從國內編制新的部隊加以充實,從而編制成了新的獨立混成旅團。
由于這些新編的獨立混成旅團執行的是警備任務,所以一般都不再配備野戰炮、坦克。單就野戰能力而言,這些新編獨立混成旅團無法與第1和第11這兩個老前輩相提并論。
獨立混成旅團下轄五個獨立步兵大隊,每一個獨立步兵大隊的兵力在830人左右,比之步兵大隊的1100人要少一截,因此獨立混成旅團一般兵力在4500人以下。但是獨立步兵大隊前面已經說了是多兵種合成的,因此雖然兵力減少,但是其獨立作戰能力反而強于一般的步兵大隊。
![]()
另外獨立步兵大隊頗為特殊的一點是,雖然人比步兵大隊少,但是比之步兵大隊主官大隊長軍銜一般固定為少佐,無論獨立混成旅團還是步兵旅團下轄的獨立步兵大隊,其主官的層級十分混亂,除了大尉、少佐外,也常常高配為中佐乃至大佐。
像是抗戰中被我軍俘虜的日軍最高級軍官三澤金夫大佐,就為獨立混成旅團下轄的獨立步兵第六十大隊隊長。
這些大佐級別的獨立步兵大隊隊長戰死后,按日軍規矩會追晉少將。自1938年到1944年間,共計有清水喜代美、田中省三郎、小林秋夫、佐藤春雄、三澤金夫、重藤三治等,六名戰死的獨立步兵大隊的大佐大隊長追晉為了少將。
所以我們在統計抗戰時期擊斃的日軍將軍這一戰果時,需注意將這些大佐追晉的剔除。
獨立混成旅團由方面軍直轄,因此其基本上不會參與跨方面軍的作戰。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的朋友還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