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4月的開封,春陽穿過窗欞。70歲的孫秀菊阿姨站在“希福中醫百位抗癌明星龍年中國行”活動現場,攥著話筒的手微微發抖。臺下,71歲的老伴擠在人群里,穿著洗得發白的藍襯衫,眼神始終追隨著她。
“我這條命,是老頭子給的。”孫阿姨開口,聲音哽咽。臺下掌聲響起時,老伴悄悄抹了把眼角——十年前那個在病房尋死覓活的女人,如今正站在這里,說“活著真好”。
![]()
2015年8月的一個午后,52歲的孫秀菊抱著孫子爬二樓,突然喘不上氣。姐姐催她去縣醫院檢查,她沒當回事:“我身子骨硬得很,帶大倆娃都沒問題。”可檢查結果出來那天,老伴開著裝修用的小貨車,一路沉默著載她去了淮河醫院。
穿刺、骨掃描、加強CT……一周后,醫生把老伴單獨叫進去。孫阿姨心里咯噔一下:“好病不背人,這是要壞事。”老伴出來時強裝鎮定:“專家說介紹個好醫生,咱去看看。”
第二天,她在醫院確診:左肺腺癌伴左側枕葉、右側額葉轉移,甲狀腺結節、淋巴結轉移。“不能手術,轉移了切了更快。”醫生的話像重錘,砸得她眼前發黑。
![]()
希望寄托在放化療上。頭部放療20次后,孫阿姨掉光了頭發,記憶力衰退到記不清自己做了幾次治療。接著是化療:惡心嘔吐、吃不下飯,她整宿盯著天花板哭:“治不好,還拖累家里。”
絕望在某個深夜爆發。她趁老伴買飯溜出病房,躲在樓梯間。老伴回來找不到人,瘋了一樣打電話、跑遍全院,找到時腿都軟了:“你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可怎么活?”
也是這時候,開封尉氏的病友提起鄭州袁希福老中醫:“純中藥調理,我親戚試過。”老伴像抓住救命稻草,9月30日凌晨開車趕去鄭州,排了4小時隊,7點到醫院時,孫阿姨還抱著“活不成”的念頭。
袁希福院長沒講大道理,只說:“身體好了,才有機會。就像種地,小草不影響地壯,地壯了才能收糧。”這句話像顆種子,在孫阿姨心里發了芽。
![]()
藥很苦,但5天后她覺出變化:身上有了力氣,消化順了。后續放化療時,中藥成了“緩沖墊”,惡心嘔吐輕了,她咬牙完成6個療程。2016年1月復查,病灶縮小;4月,左枕葉強化影消失——全家終于能回家過年。
身體好轉后,孫阿姨心疼錢,試探著說停藥。老伴急了:“停啥停!有人比有錢強!有人,干活才有勁;沒人,掙再多錢有啥滋味?”這句話成了她堅持的“硬醫囑”。
病魔退去,生活重回煙火氣。孫阿姨又像從前一樣做飯、帶孫子,可老伴成了“管家婆”:搶著洗碗拖地,生怕她累著;每天下午雷打不動送她去麻將館“上班”,到點準時接“下班”。小小的麻將館,成了她重拾快樂的據點。
2024年活動現場,孫阿姨攥著老伴的手說:“更該謝俺老頭子!要不是他,我早沒了。”老伴在臺下憨笑,眼里閃著光——十年前那個在醫院瘋跑找她的男人,如今依然把她護在身后。
![]()
十年,3650天。孫阿姨的抗癌路,沒有驚天動地的奇跡,只有老伴的一次次深夜驅車、一句“有人比有錢強”、一場場守在病房的陪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