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法蘭克福的羅馬廣場,金發碧眼的行人紛紛停下腳步,舉起手機拍攝一群身著中國傳統戲服的演員。清婉的唱腔穿越時空,東方戲曲與西方建筑奇妙融合。
今年夏天,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在法蘭克福孔子學院的演出結束后,一位德國大學生分享了他的感受:“雖然我不懂中文,但從演員的眼神、動作和音樂中,我可以感受到情感的流動。這是一種很美的藝術,它跨越語言。”
而這場跨越萬里的文化之旅的起點,卻藏在湖北黃梅縣的鄉野之間。
![]()
01 尋根探源,水災沖出的藝術奇葩
黃梅戲,這個名字已經揭示了它的身世——起源于湖北黃梅縣。
黃梅自唐設縣,古往今來文化鼎盛。黃梅縣地處鄂贛皖交界,北部山區盛產茶葉。早在唐代,黃梅采茶歌就開始盛行。
史料記載,四百多年前采茶季節,青年男女山上采茶,常以山歌小調對唱,慢慢形成了“黃梅采茶調”。
清道光年間,別霽林在《問花水榭詩集》中描繪了當時黃梅采茶歌的盛況:“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
黃梅戲的傳播史,卻是一部心酸的血淚史。
黃梅地處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洼,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從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黃梅縣發生特大自然災害103次,其中水災就占了65次。
頻繁的水災,迫使黃梅人紛紛外出逃荒。他們以打連廂、唱道情的方式行乞他鄉,把黃梅采茶戲的小調、本戲帶到了鄰近的皖西南、贛東北、鄂東北等3省50多個縣。
黃梅戲就這樣 “被大水沖到了安徽” 。
1958年,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武漢洪山禮堂觀看了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黃梅戲《過界嶺》。
毛主席看完戲后問道:“你們湖北的黃梅戲怎么跑到安徽去了?”了解情況后,他幽默地說:“原來你們的黃梅戲是大水沖到安徽去的啊!”
02 根脈深扎,黃梅縣的堅守與傳承
在黃梅縣,黃梅戲的根脈從未斷絕。
走進黃梅縣的鄉野村落,黃梅戲的原始風貌依然鮮活存在。
“這是采茶調,我們村那些老人傳承下來。”黃梅縣王上屋村村書記王少軍指著一處百姓舞臺介紹。采茶調又稱黃梅小戲,是黃梅戲的前身。
王上屋村的采茶戲劇團是黃梅較早的民營劇團,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如今在黃梅縣,每5個村就有一個這樣的民間小劇團。
今年80多歲的傳承人李蘭柱,至今仍在村里教戲。“伴奏和演員都是我們自己村里的,坐在中間的那一個就是傳承人,今年80多歲,全部是他教的。”一位演員說道。
黃梅縣的堅守,為黃梅戲的傳承留下了寶貴的“活化石”。
上世紀70年代,黃梅縣的尋本探源工作就已經開始。黃梅縣戲劇創作室主任陳章華指著一套珍貴的劇本說:“這是黃梅戲劇種成立以來最早的一系列的帶有文字的劇本。”
這套書籍是黃梅戲申報非遺時的“重要佐證材料”。
當地已收集近千個劇本,上百份音視頻、圖片資料。黃梅縣收藏愛好者黃偉展示了一份民國初年的歌本:“這就是黃梅采茶戲的正月采茶,這就是歌本,民國初年的。”
03 花開兩地,鄂皖共筑黃梅戲輝煌
黃梅戲的發展,離不開安徽尤其是安慶的貢獻。
清乾隆、道光年間,黃梅戲傳到安徽后,一直沿襲著“三打七唱”形式。到上世紀20年代,安徽老藝人開始吸收安慶語言、民歌小調來發展黃梅戲的唱腔、道白,并借鑒徽劇表演藝術來豐富黃梅戲的表演程式。
黃梅戲在安慶實現了質的飛躍。
上世紀50年代,黃梅戲因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天仙配》被搬上銀幕而名噪海內外,黃梅戲由此也鞏固了它在全國五大劇種中居其一的地位。
《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等36大本、72小出核心劇目的整理,讓黃梅戲從此唱響全國。
2006年,黃梅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安徽省安慶市和湖北省黃梅縣申報的黃梅戲均榜上有名。
黃梅戲這一劇種,由此在鄂皖兩地同時獲得認可。
04 創新傳承,古老戲曲的現代表達
面對時代的挑戰,黃梅戲一直在探索守正創新之路。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戲曲學會顧問鄭傳寅指出:“國家進入社會發展城鎮化,生產生活智能化的時代以后,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戲曲面臨挑戰。如何跟上今天的時代,這是我認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黃梅戲的傳承者們沒有陷入空談和等待,而是在劇目創作、人才培養、文旅融合、科技賦能等方面積極順應時代變化,大膽探索和創新。
文旅融合為黃梅戲創造了新的傳播空間。
安徽省“百場黃梅唱響百家景區”活動、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安慶戲曲夜游觀光巴士等活動,創造了文旅消費新場景,為黃梅戲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去年9月至10月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歷時17天,累計近4萬人走進劇場看大戲。從安慶古城到石牌小鎮,從青年音樂節到黃梅戲廣場舞,戲迷票友紛紛開唱,戲潤宜城滿庭芬芳。
藝術節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票友、戲迷紛至沓來。
一位來自淄博的戲迷薛安勝分享道:“特別喜歡安慶,每年都至少來一次,主要就是看大戲、看好戲,也愛看美景、看人文。”
數字化為黃梅戲的保護與傳播提供了新可能。
中國黃梅戲數字資源庫、黃梅戲虛擬仿真教學課程、黃梅戲數字人等項目都獲得良好反響。近二十年來,黃梅戲與游戲、動漫、歌曲等藝術形式結合實現黃梅戲“破圈”傳播。
05 走向世界,黃梅戲的國際舞臺
從鄉村草臺到國際舞臺,黃梅戲完成了華麗的蛻變。
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韓再芬認為:“我們唱的不是一出戲,更是中國文化的溫度、深度和情感。”
2010年,韓再芬的表演藝術與黃梅戲資料,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錄并永久保存,她成為繼梅蘭芳之后,第二位獲得此殊榮的中國戲劇表演藝術家。
黃梅戲不僅唱響海外,還成為了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
黃梅縣黃梅戲劇院創作的小戲《回門》曾沖出國門,參加了歐洲芬蘭文化節的演出。2009年,黃梅縣黃梅戲劇院的新創禪宗人物黃梅劇《傳燈》甚至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
從田埂間的采茶調,到如今享譽海內外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完成了從鄉村到世界的跨越。
在黃梅縣的百姓舞臺上,80多歲的老傳承人李蘭柱依然在教村里的年輕人唱采茶調。而在德國的劇院里,韓再芬向金發碧眼的觀眾們講解黃梅戲的奧秘。
同一方戲臺,同一個曲調,卻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
黃梅戲這朵藝術之花,從黃梅縣的鄉野田埂間生長出來,經過風風雨雨,如今已綻放于世界藝術的百花園中。
當傳統與現代交織,當東方與西方共鳴,黃梅戲的魅力不再局限于它的唱腔與旋律,而在于它承載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共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