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打出去”與“打下去”,這篇文章作者寫于近四十年前,現在看,也不過時,觀點還是對的。分享如下:
“打出去”與“打下去”
曲潤海
![]()
1989年4月,省市文化屆領導在定襄體育場觀看定襄高蹺秧歌赴省參加兩會一節彩排。右手第一是張啟明,第二是張學明。張啟明后面的是定襄文化局長邢仁讓先生。
常常聽到說,文藝創作要抓“拳頭產品”,“拳頭產品”要“打出去”,打出省,打出國。然而,我以為“拳頭產品”首先應該“打下去”。“打下去”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觀點。
好多調演的戲的教訓,往往在于短命,調演一結束就“壽終正寢”了,它首先沒有“打下去”,接受群眾的檢驗,站不住腳,也就談不上“打出去”。
調演的戲往往是領導和專家肯定的戲,評價高的戲,卻偏偏不能“打下去”,而群眾喜歡的戲卻又往往參加不了調演,評價不高。在這里就產生了一個疑問:領導、專家、群眾究竟何者的意見重要?

![]()
曲潤海、郭士星二老看戲
![]()
![]()
其實領導、專家也是觀眾,是群眾中的一分子,如果領導、專家置身于群眾中去看戲,他就可能取得與群眾一致的看法,他的意見就是重要的。如果他高高在上,遠離群眾,不了解群眾的愛好興趣,他就與群眾談不到一起,他的意見也就不一定重要。
事實證明,“打出去”容易,“打下去”難。
戲曲要活在群眾之中,特別是農民的娛樂生活之中。戲要讓群眾心甘情愿地買票來看。
地方劇團出國、進京的機會少,因此不能把一個劇種一個劇團的興衰僅僅押在“打出去”這個寶上。實驗性的劇團也要有“打下去”的意識,不能搞宮廷團。
“打下去”的戲,要群眾喜歡、新鮮、感人。
曲潤海寫于1986年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