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安慶新聞網)
轉自:安慶新聞網
翻開市檔案館珍藏的首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方陣演出相冊,一股濃郁且質樸熱烈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照片拍攝于1992年10月6日開幕會現場。
照片中,來自各縣(市、區)文藝團體的演員們表演著當地的特色節目,如潛山的民間舞蹈《十二月花神》、望江的《挑花舞》、太湖的《花梆舞》等,一個個經典劇目和新創劇目在造型各異的彩車上精彩呈現,《天仙配》《女駙馬》《鄭小姣》《巾幗縣令》,演員們個個聚精會神,人物造型生動優雅……
照片中,開幕會主會場設在當時的宜城飯店(現皖源大酒店)前,大樓前掛滿了宣傳祝賀藝術節成功舉辦的條幅。開幕式橫幅懸掛在主席臺上方,搭配正紅色的幕墻和新穎的會標,顯得格外醒目和喜慶。主席臺坐滿了嘉賓,兩邊圍滿了觀眾,大家或翹首以盼,或相互交流,或目不暇接,整個會場洋溢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和與民同樂的節日氛圍。
首屆黃梅戲藝術節的誕生,源于1991年的一次“偶然”。當年,時任安慶市群眾藝術館文藝部主任的陳奇杰,隨市政府代表團赴江西九江觀摩“龍舟節”活動。看到盛大的活動現場,時任市政府副市長周公順頗有興致地問:“九江有‘龍舟節’,我們安慶如果要舉辦這樣的大型活動,選什么主題?”陳奇杰當即建議以黃梅戲為主題,舉辦藝術節。
與其說提出“黃梅戲藝術節”是靈光一閃,倒不如說是戲曲之鄉的深沉積淀。令人欣喜的是,當年9月,這一建議通過了市里的集中討論,隨后組建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組委會,指定陳奇杰為總導演,開啟了為期一年的籌備部署等工作。
為了體現藝術節“與民同樂”的理念,陳奇杰策劃了彩車巡游、方陣演出的方案,盡可能呈現豐富的表現形式,并將黃梅戲經典劇目與現代優秀劇目,以及安慶的風景名勝一同展示,吸納全市各縣(市、區)專業黃梅戲劇團和黃梅戲學校、企業等60多個表演隊參加。
大約20部彩車分別由城區多家企業贊助制作。當時,各參與單位熱情高漲,積極配合,圍繞主會場的選址,還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主會場最初選在雙井街體育場,但因其年代久遠,基礎設施陳舊,無法滿足黃梅戲藝術節喜慶氛圍的營造和藝術價值的呈現,且難以承載省內外嘉賓觀賞需求被否決。陳奇杰提議,主會場設在菱湖南路與宜城路交匯處的丁字路口,這既是彩車和方陣表演的必經之路,又正對著街心三角花園內的七仙女群塑。開幕會當天,可以讓眾多嘉賓和外賓欣賞這座作為安慶重要文化地標的雕塑,展現安慶的美好形象,彰顯有戲之城的戲曲魅力。
陳奇杰記得,組委會經過多方研究,終于采納了他的建議,并且為了布置主會場,將路邊的法國梧桐進行臨時移栽,藝術節結束后再恢復原狀。當天的演出隊伍從現在的科技廣場位置排到主會場,足有一千多米長,巡游路線沿菱湖南路、龍山路、人民路、沿江路依次行進,所到之處人山人海,讓市民切實感受到了“群眾的節日,藝術的盛會”。
這本相冊檔案,完整記錄了藝術節“與民同樂”宗旨的誕生,每一張照片都對應著藝術節籌備的細節,每一個場景都承載著“讓藝術走進大眾”的初心。如今翻閱相冊,不僅能回望首屆藝術節的盛況,更能讀懂“與民同樂”為何能成為黃梅戲藝術節延續至今的“核心基因”——因為檔案早已將這份群眾與藝術的聯結永久定格。
![]()
▲首屆黃梅戲藝術節開幕式第二方陣彩車。
![]()
▲首屆黃梅戲藝術節開幕式上的民間舞蹈表演。
![]()
▲首屆黃梅戲藝術節開幕式黃梅戲彩車一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