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如一(biǎo lǐ rú yī),原義是外表和內心一樣,形容思想和言行完全一致。也作“表里一致”。成語出自西漢劉向《逸周書·謚法解》,“行見中外一愨。”西晉孔晁注,“言表里如一也。”
![]()
蘧伯玉,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蘧氏乃春秋時期衛國名門望族,蘧伯玉的父親也是衛國大夫,而孔子弟子子貢的母親也出自衛國蘧氏。
蘧伯玉自衛獻公初入仕,一生先后侍奉衛獻公、衛殤公、衛靈公三代國君,他主張以德治國,認為執政者應當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去感化、教育、影響臣民,而他“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張,也開創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先河。
從衛獻公中期開始,品德高尚的蘧伯玉,便已經成為了衛國世人皆知的賢大夫,他主張國君應該以身作則,而他自己也是如此嚴格要求自己的。
![]()
按照當時的禮制,作為臣子在經過國君的宮門時,一定要下車行禮,步行經過之后再登車離開。然而,對于這個規定,白天時大臣們還能夠按照禮制執行,等到了晚上,宮門已經關閉,官員們便大多不再照此執行,而國君也不會過分追究。
蘧伯玉卻并不這么認為,他認為既然制定了這個禮節,那么無論是什么時間,有沒有人看到,作為臣子的都應該嚴格遵守,而他自己便是這么做的。
蘧伯玉每次經過宮門,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無論宮門打開還是關閉,他都嚴格按照要求下車,將衣冠整理整齊,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宮門行禮,然后步行通過,這才登車離開。
![]()
一日,蘧伯玉晚上經過宮門,再次依照禮節向宮門行禮后才離開。當時,衛靈公恰好還沒有休息,正在宮中與夫人南子說話,他聽到宮外有馬車轔轔駛來,到了宮門處便沒有了聲音,過了一會兒,馬車聲這才重新響起,漸漸遠去。
衛靈公聽到車已遠去,便問南子說,“你猜,剛才經過的是誰?”
南子語氣堅定地回答說,“我不用猜,此人必是蘧伯玉。”
![]()
衛靈公覺得有些奇怪,不明白南子為何如此篤定,便問道,“你如何斷定是蘧伯玉呢?”
南子回答說,“按照禮制規定,臣子應當‘下公門,式路馬’,這些都是表示尊敬君主的行為。作為君子,即使沒有人看見,也不會放棄自己的品行。蘧伯玉是個賢人君子,他平日服侍君上便很禮敬,一定不會在沒人看見的夜晚就失去禮節的。”
衛靈公還是有些不信,便派了個人前去查問,得知果然是蘧伯玉。
衛靈公得知了結果后,卻有意騙南子說,“我派人調查過了,昨晚的確是有人坐車經過宮門,在宮門外停車行禮,但此人卻并非蘧伯玉。”
![]()
南子聽罷,非但沒有失望,反而馬上為衛靈公倒了一爵酒,并向他表示祝賀。衛靈公覺得有點奇怪,便問,“你昨晚說那人是蘧伯玉,我告訴你并非是他,你猜錯了應該失望才是,為何卻反而向我祝賀呢?”
南子卻笑著回答道,“原先我以為衛國只有蘧伯玉一個賢者,所以猜測是他,如今既然得知不是,就說明我們衛國還有一個像他一樣的賢者,更說明您至少有兩個賢臣,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衛靈公聽罷,也不得不對南子十分佩服,接過酒一飲而盡,然后將真相告訴了南子,并說道,“第二個賢臣暫時還沒找到,可你卻是我的賢妻啊!”
![]()
正是因為有蘧伯玉這樣的賢臣,衛國雖然幾經戰亂內訌,只能在大國夾縫中生存,但卻仍然能夠穩立中原,民眾安居樂業,以至于孔子在周游列國時,見到衛國景象也不禁發出“庶已乎”的驚嘆。
蘧伯玉與孔子乃是摯友,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其中有十年都在衛國,更是先后兩次住在蘧伯玉家中。正因如此,蘧伯玉的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于儒家學說的形成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也正因如此,蘧伯玉被奉嗣于孔廟東廡的第一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