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長江中上游來水增多的影響,連日來,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出現“江水倒灌”現象。
![]()
今天8時,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14.29米,較昨日上漲0.14米。值得注意的是,鄱陽湖出湖流量為-1150立方米每秒,意味著長江水正以1150立方米每秒的速度倒灌鄱陽湖。
![]()
據了解,此次江水倒灌鄱陽湖從9月28日開始,倒灌流量越來越大。受此影響,鄱陽湖水位緩慢回升,水面擴大,不僅湖區通江水體面積再次擴大到2000平方公里以上,鄱陽湖水位也重回14米以上。目前,鄱陽湖通江水體面積2330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大1920平方公里,容積60.8億立方米,比去年多49.9億立方米。
“江水倒灌”為鄱陽湖補充了水資源、抬升了湖區水位,對改善鄱陽湖水域生態環境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改善了鄱陽湖航道通航條件。
![]()
地理知識解讀
此次鄱陽湖“江水倒灌”現象可從以下角度解讀:
1. 河流與湖泊的水文互補關系
通常情況下,鄱陽湖與長江存在雙向補給:長江汛期(5-9月)水位高于鄱陽湖,長江水補給鄱陽湖,鄱陽湖發揮“削峰”作用;鄱陽湖汛期(4-9月)水位高于長江,湖水補給長江。此次倒灌是特殊時段的長江對鄱陽湖的反向補給,本質是長江干流水位短期高于鄱陽湖水位導致的水流方向逆轉。
![]()
2. 倒灌的直接觸發因素
長江中上游來水異常增多:9月下旬,長江中上游可能受華西秋雨延續、臺風外圍環流或水庫群聯合調度(如三峽水庫蓄水)影響,來水量激增,推高長江干流水位。
鄱陽湖水位階段性偏低:鄱陽湖9月已過主汛期,湖水因蒸發、下滲及生產生活用水消耗,水位逐漸回落,此時長江干流水位的快速上漲超過了鄱陽湖水位,形成倒灌。
3. 生態與水文效應
?對湖泊生態:倒灌補充了鄱陽湖水量,擴大通江水體面積(如材料中達2330平方公里),提升了濕地面積,為越冬候鳥、水生生物提供更充足的棲息地;增加水體交換,改善水質。
?對長江流域:鄱陽湖作為長江“天然水庫”,倒灌現象也反映了長江與湖泊的動態平衡,短期內可緩解長江部分河段的防洪壓力(但需結合整體流域水情)。
試題設計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
材料一:鄱陽湖是我國最大淡水湖,與長江形成“江湖互濟”的水文關系。通常豐水期(4-9月)鄱陽湖水位高于長江,向長江補水;枯水期(10-次年3月)則相反。2023年9月下旬起,鄱陽湖罕見出現“江水倒灌”,星子站水位持續上漲,出湖流量一度為負(-1150立方米/秒),表明長江水倒灌鄱陽湖。
材料二:研究表明,鄱陽湖對長江洪水具有顯著調蓄作用,其水位變化直接影響湖區濕地生態和航運條件。
(1)從河流水文特征角度,分析此次鄱陽湖“江水倒灌”的直接原因。(6分)
(2)說明“江水倒灌”對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的積極影響。(6分)
參考答案:
(1)長江中上游流域前期降水較多(或受臺風、水庫群放水影響),來水量激增,長江干流水位快速上漲;同期鄱陽湖因主汛期結束,水位逐漸回落,當長江水位超過鄱陽湖時,水流方向逆轉,形成倒灌。(6分,從長江和鄱陽湖兩方面分析,各3分)
(2)增加湖泊水量,擴大濕地面積,為水生生物和候鳥提供更廣闊的棲息地;提升水體流動性,增強自凈能力,改善水質;穩定水位,延長濕地存續時間,維護生物多樣性。(6分,每點2分,合理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