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產業之“藍”、農業硅谷之“綠”,書寫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故事
“定力”崇明生態之路迎來厚積薄發
不久前,歷經200多天連續掘進,軌交22號線(崇明線)終于實現全線隧道貫通。這條對崇明意義重大的交通動脈,終于在“十四五”末迎來里程碑式節點。全線通車已指日可待。
盾構機在地下默默掘進,終于破洞而出的過程,很像是崇明“十四五”發展的一個隱喻:在生態之路上,崇明一路保持戰略定力,抵住各種誘惑堅韌向前,最終迎來厚積薄發。
“有所為有所不為”
2021年5月21日,第十屆中國花博會在崇明開幕,用一場全國性的繁花盛宴,對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成果進行了全方位展示。“十四五”期間,崇明沿著生態立島之路堅定前行。
生態是崇明最大的“比較優勢”,一切發展都必須建立在生態友好的基礎上,這是崇明干部群眾的共識。這樣的“定力”,是將崇明發展置于立體坐標系中考量的結果。
從自身看,崇明也經歷過“村村冒煙”,但事實證明島域的規模、偏遠的區位并不適合發展傳統粗放型經濟,通過不斷摸索后才找到了“生態立島”這條發展路徑;從上海全市來看,作為上海不可替代、面向未來的生態戰略空間,踐行生態發展之道是崇明的天然使命;從長江經濟帶來看,長江入海口處的崇明,理應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提供更多上海故事;從更廣區域來看,崇明這座全國最大河口沖積島,理應為全球生態保護提供更多案例和典范。
崇明的“十四五”始終以生態紅線為剛性約束,拒絕了短期可得的利益、急功近利的數字考核,守住了世界級生態島的根基。
“一張藍圖干到底”
崇明對生態的堅守,并非被動防御,而是主動謀劃。
“十四五”期間崇明投入數十億元開展濕地生態保護及水環境治理工作。如今,崇明占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穩定保持在12種以上,鳥類多達380多種,全區棲息有東方白鸛、黑鸛、中華鱘、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揚子鱷、獐、麋鹿等極小種群也得到逐步恢復。
拒絕高能耗、低效能項目的同時,崇明也積極主動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大局,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出與生態島定位相匹配的兩個現代化生態產業集群。
當前,長興島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造船基地之一。近兩年,長興島船海產業年產值連續突破500億元、800億元。都市現代綠色農業方面,崇明區推動東禾九谷水稻育秧生產基地等科創項目投產,還組建河蟹、白山羊、大米、蔬菜等產業集團。長三角農業硅谷的建設,更是“無中生有”般在崇明鋪開一張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藍圖。
海工產業之“藍”、農業硅谷之“綠”,都在科技創新的助推下,書寫著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生態資產向發展資本轉化、生態要素向發展要素轉化的故事。
“看不見”的沉淀
舍棄了一些東西的崇明,也換來了一些“看得見”的成果和“看不見”的沉淀。
“看得見”的方面,“十四五”期間,崇明的亮眼成就不少。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中的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上海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在《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上,崇明殺出重圍,獲國際濕地城市認證。
國際籃聯三人籃球大師賽、環崇明島國際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賽、上海長江半程馬拉松賽等高級別體育賽事均扎根崇明,已成為重要“流量端口”。
“看不見”的方面,崇明正耐住性子做著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不追求立竿見影,而是面向長遠布局積蓄后勁。比如,隨著軌交22號線和滬渝蓉高鐵“兩條線”上島,崇明與上海市中心、與長三角區域的連接將更加緊密,各類資源要素流動將更加順暢。
根據相關規劃,位于崇明城橋鎮的高鐵小鎮區域規劃開發面積為3.26平方公里,將與城橋鎮區緊密銜接,實現站城一體化發展;在長興島,一座“地鐵小鎮”也正呼之欲出,占地面積約4.3平方公里,未來將成為連接中心城區、崇明島和橫沙島的戰略發展區域。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茅冠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