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從白晝到夜晚,憑借近年來吉林市努力打造的豐富文旅資源,城市內外到處游客如織,著名景點內甚至出現摩肩擦踵的盛況。人們在揮灑游興之際,也為大東山水的魅力由衷贊嘆。這其中,位于吉林市老城區北側的玄天嶺憑借四象神山之“后玄武”威名,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以及若天街臨凡的“望云十九坊”等旅游IP,聚攏了極高的客流和人氣。不過在此游玩的游客,甚至本地市民,卻常被偌大山嶺的名稱弄得一頭霧水。
地處河谷地帶的吉林市,松花江兩側盡是曲折連綿的峰嶺,在清代老城區北側,自西向東順次為北山、黑沙嶺、玄天嶺、桃源山,直到岔路鄉虎頭山,山勢才忽而向北,為民眾俗稱的西山。所謂“嶺”,為峰的組合,玄天嶺之所以名“嶺”,自當有多座山峰,在不同歷史階段,因不斷有新的文化內涵注入各峰,故而玄天嶺也就有了炮臺山、望云山等別名。
玄天、炮臺、望云一山三名的情況并非一蹴而就。吉林城北一眾峰巒最初的“官名”是元天嶺或真武嶺。此名源于山上建有一座規模較大的真武廟。據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道士張真理重修真武廟碑記所載:清雍正五年,蓬萊派第四代道士廉毓禮自山東泰安徂徠山云游至此嶺,結草為庵,到了乾隆三年,建立真武廟、斗姆廟。因供奉著玄天大帝,真武廟又稱玄帝觀,山也被稱為玄天嶺,只是當時為避康熙皇帝的名諱“玄燁”,玄天也只能被稱作元天。另外,因地處吉林城門巴爾虎門外,玄天嶺東側及今桃源山又曾名為巴爾虎嶺。
除去真武廟,在清代的玄天嶺山頂曾建有“南天門”、坎卦圖石(又稱避火圖)和德英將軍功德碑,山下建有一處土地祠,真武廟東側山灣處還建有規模可以比肩真武廟的胡仙堂。可要說為玄天嶺贏得名聲的,還是在山上的一眾名勝——民國時期,真武廟以“懸梁吊柱”,坎卦圖石以“八卦孤懸”,功德碑以“德碑夕照”分別位列“吉林八景”,成為影響一個時代的前代“打卡地”。
到了晚清時,為增加城防實力,防范沙俄可能的侵略,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由吉林地方政府主持,于玄天嶺西北最主峰修建一處三合土夯筑炮臺,安放炮口指向北方的西洋大炮七門,玄天嶺遂在民間得名炮臺山(此前已撰文詳細解釋,在此不做贅言)。至于玄天嶺被叫作望云山始于民國時期。
1909年革命志士熊成基(字味根,號望云,江蘇揚州人。另有說法熊成基來吉林時化名張建勛,字望云)在東京加入同盟會,不久回國,在東三省開展革命活動。1910年1月,熊成基被歹人出賣,在哈爾濱被捕,2月在吉林城外九龍口法場(玄天嶺下)遇害。進入民國后,為紀念為革命殉難的熊成基烈士,由滿族名士善元題寫“望云山”三個字,鏨刻于山石之上,九龍口一畔的玄天嶺山體遂被叫作望云山(望云山景小區北側)。
由于時光之霧的遮攔,關于玄天嶺的歷史真相日漸迷蒙,如今,人們通常將玄天嶺東部山體稱為望云山,將真武廟和炮臺所在的西部山體叫做玄天嶺或炮臺山。但三個山名時常混用,并無絕對界限。
尤其是望云山,應用范圍之大,仿佛可以代表玄天嶺——此山不僅因琿春中街一側立有紀念熊成基烈士的紀念碑,還因54路公交車在琿春中街設有兩個站點,而讓玄天嶺東側許多小山丘都擔起“望云山”的名號。同時在北極街一側的玄天嶺下,還特別標有望云山公園,似乎真武廟和炮臺也在其“懷抱”。
其實,無論玄天嶺也好,炮臺山也罷,亦或望云山,三山恰恰是吉林市老城北側歷史文化的特殊組合,置身山間,一花一草,一閣一臺雜糅著分不開扯不斷的羈絆和牽連,進而使得游客品味這一文化“大餐”時,既能感受到循時遞進的層次感,又能感受到百味雜陳的一方風尚。
![]()
![]()
![]()
![]()
![]()
![]()
![]()
![]()
![]()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