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讀性
![]()
寧陽云山
“云山煙雨”,清代寧陽八景第一,世傳明代天順年間因縣官善政感動于天,有鳳凰鳴于云山之奇觀。我家住云山腳下,兒時常登云山,留下很多記憶。年長之后居家在外,每每想到“云山煙雨”“鳳凰鳴于云山”,便不由得念及家鄉,念及云山。今閱古卷,看到清朝嘉慶年間寧陽人李太阿所作《云山煙雨歌》,頓時眼前一亮,突然就被驚艷到了!——好一幅縈繞夢里夢外的云山煙雨勝景圖!且看——
《雲山煙雨歌》
作者:李太阿
谷風吹云云四布,云深不知山何處。
山中之云云中山,微茫略辨山頭樹。
蒸成小雨紛如絲,濛濛濕翠沾人衣。
沿溪不見漁舟泊,隔嶺應知樵歌稀。
惟有揮鞭驅犢兒,綠蓑青笠不肯歸。
我欲登山山齾齾①,山禽又呼泥滑滑(gugu)②。
泥滑不敢下山走,逡巡覓路入洞口。
洞里懸泉剨(huō)③有聲,云中疑是蛟龍吼。
須臾云凈露青山,前村遙見酒家簾。
便須顛倒謝公屐④,呼酒大醉白云巔。
[注:①齾齾(yàyà):參差起伏貌。②泥滑滑(gugu):鳥名,即竹雞,因其聲故名。③剨(huō):象聲詞,破裂聲。④謝公屐(jī),指謝靈運(385~433)登山時穿的一種活齒木鞋。鞋底安有兩個木齒,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后齒,便于走山路。]
用白話文釋讀一下:
習習谷風,吹得亂云飛散。云霧繚繞,山云密布,竟不知云山現在何處。只看見山中有云,云在山中。茫茫之中,略微能分辨得出山頭樹影婆娑。云霧蒸騰,凝結成雨。細雨如絲,濛濛濕翠,沾濕人衣。此時此景,大有“沾衣欲濕杏花雨”之美妙。山中如此清幽,清澗溪水,微波粼粼,看不見漁舟行泊。越過山嶺,聽不見樵夫歌聲。只有揮鞭驅趕著牛犢兒,披綠蓑,戴青笠,久久不肯歸家去。
我多么想登上山去啊,卻見山峰起伏,綿延不斷,聽得見山禽竹雞不停地鳴叫——“泥滑滑(gugu),泥滑滑!”山路濕滑,下山不敢快步,徘徊前行,尋覓路徑,不覺間來到山中洞口。只見洞中飛泉如瀑,水聲轟鳴,疑是云中蛟龍嘶吼。過了不久,云開霧散,青青云山,面目可見,還可見村頭店家酒旗迎風招展。此情此景,最愜意的,莫過于走進酒家,點菜沽酒,舉杯暢飲。然后趁著酒興,腳著謝靈運木鞋,到那云山之巔,一醉方休!
諸位讀者,看到這里,誰能不為太阿公文才折服,誰能不為云山勝景之美而嘆服?
李太阿其人
李太阿,清代嘉慶年間寧陽縣城西花園(今東疏鎮花園)村人,字秋溪。寧陽縣學廩生。天資英異,志行修潔。其父李克敏,字潁川,清嘉慶年間歲貢,熟讀經書,言行謹慎。早年以童科第一的成績補為縣學生,積學能文,也能寫詩,才學斐然。太阿少年時期承蒙家學,因在縣學生中出類拔萃而遠近聞名。所作詩文蓬勃有氣,每年科考都名列前茅,人們都以為他前途無量,對其抱有很高期望。只可惜太阿年僅三十來歲就突然去世了,士人每每說起他來無不深感惋惜。太阿著有《小峰詩草》藏于家中。
說明:《云山煙雨歌》,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寧陽續志》,詩文白話文為本文作者個人理解描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