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2017年,國家取消了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此舉使行業陷入尷尬境地:缺乏權威資質證明,從業者和求助者之間建立信任變得更具挑戰性。許多有心理咨詢需求的朋友在選擇咨詢師時,往往糾結于如何評估其專業性。但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選擇過程是雙向的,咨詢師同樣需審慎篩選來訪者。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本文將分享我為什么需要“篩選”來訪者,以及核心篩選標準。這些標準并非源于歧視或偏見,而是基于專業倫理和實踐經驗,幫助雙方避免無效投入,實現真正的心理成長與療愈。
二、為什么要選擇來訪者?
心理咨詢師的工作看似簡單:只需陪伴來訪者聊天、提供指導,其實這些只是表面,這項工作敏感而復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在難度
從理論層面,心理咨詢旨在幫助來訪者識別并調整不合理的信念與認知模式,聽起來非常簡單,但實際做到遠非易事。
許多來訪者的問題根源于長期積累的人格缺陷或認知偏差,這些往往經由父母、老師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歷時十數年仍未完全化解,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這種情況下,咨詢師試圖通過幾次對話就扭轉局面,改變對方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可謂難于上青天,常常會導致“吃力不討好”的局面。
例如,面對根深蒂固的負面自我認知,咨詢師需層層剖析、逐步引導。但如果來訪者缺乏合作意愿,整個過程可能就會停滯不前。這不僅消耗咨詢師的精力,還可能讓來訪者產生挫敗感,最終影響療效。
2、關系的敏感性
心理咨詢的核心在于建立安全的咨詢關系,通過共情和互動,幫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而許多問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次會談逐步展開,這使得雙方的關系管理變得異常微妙,尤其是面對異性來訪者。
交談過淺,難以觸及問題核心;過深,則可能演變為“多重關系”,引發負面的移情或反移情現象,對雙方均有害,甚至違反職業倫理,導致投訴或處罰。咨詢師的工作可謂“在刀尖上起舞”,把握分寸與尺度尤為關鍵。
綜上所述,作為心理咨詢師,必須對來訪者進行取舍。并非所有有心理問題的人都能被有效幫助,或愿意被幫助。以下是我在實踐中總結的三條核心標準,分別是:自知力、強烈的改變意愿以及可塑性。
三、自知力:咨詢的入門基礎
“自知力”是指個體對自身心理狀態的客觀認識、評估和覺察能力。如果身體不適,大多數人會意識到自己可能生病,并主動求醫;但對于心理問題,情況則要復雜的多。
例如,NPD(自戀型人格障礙)通常缺乏這種覺察,他們往往將所有困境歸咎于外部因素,如將人際沖突怪罪于他人“故意針對”,或將持久的情緒低落視為“他人不體諒”,而非自身認知偏差或情緒管理有問題,也就是沒有自知力。
相反,具備自知力的來訪者會主動反思:“我為什么反復陷入焦慮?”“我的行為模式是否在破壞親密關系?”這種內省意識允許咨詢師繞過說服階段,直接進入問題解決的核心。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學生知道某道題做錯了,他會反省并尋找正確思路,這就是有自知力的體現。正所謂“誰痛苦,誰改變”,很多有心理障礙的朋友,根本意識不到、不承認自己的認知和情緒有偏差,就不可能主動調整。
四、強烈的改變意愿:咨詢的內在驅動力
1、強烈的改變意愿為什么重要?
如果自知力是咨詢的起點,那么,強烈的改變意愿便是驅動整個過程的引擎。心理咨詢并非咨詢師的獨奏,而是來訪者積極參與的協作之旅。涉及回顧創傷、面對脆弱,并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新認知和行為模式這一過程常常伴隨不適與挑戰,需要來訪者的主動投入。
缺乏改變意愿的來訪者可能僅停留在“被動配合”層面,咨詢師建議嘗試新溝通技巧,他們卻以“我習慣如此”為由回避。比如,有些人聲稱要戒煙、戒酒,但永遠都是“從明天開始”,并沒有真正調整改變的動力和意愿。
相比之下,改變意愿強烈的來訪者視咨詢為“自我重生的機遇”,他們會認真聆聽、接受咨詢師的建議,分享實踐中的得失,并在咨詢外主動運用技巧。這種內在動力能克服阻力,將每場對話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個人成長,推動咨詢從理論走向實踐。
2、如何評估來訪者的改變意愿?
客觀而言,在短暫的初次交流中,準確判斷來訪者的改變意愿并非易事。我的個人標準是引入收費機制:主動告知服務是付費,價格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如果來訪者改變意愿強烈,并認可咨詢價值,他們會愿意付費;反之,那些猶豫或拒絕付費的人,通常改變意愿不足,即使免費提供服務,也難有實質改變。在實際工作中,我遇到許多一上來熱情分享問題、尋求幫助的人,但一提到收費,便立即退縮。
因此,我堅持咨詢不免費的原則,可以設置低價如5.9元或9.9元,但絕不免費。收費的目的并非單純為了追求盈利,而是過濾出改變意愿不強的來訪者。
五、可塑性:咨詢的潛力空間
可塑性體現為來訪者打破固有認知、接納新視角并嘗試改變的靈活性,它決定了咨詢能否深入并產生持久效果。每個人都有“認知舒適區”,但當這一區域成為問題源頭時,能否從中擺脫、擁抱不確定性,是關鍵。
有些來訪者雖有自知力和改變意愿,卻卡在“道理懂,卻做不到”的瓶頸,本質上是可塑性不足。他們固執于“我一直這樣想,不會錯”,拒絕新思維;或畏懼改變的風險,寧愿維持痛苦現狀。
而高可塑性的來訪者通常擁有較開放的心態,當咨詢師指出“非黑即白”的偏差時,他們會探索“第三種可能”;建議調整家庭互動方式時,他們會勇敢嘗試“先試一次”。這種彈性,在咨詢師的陪伴下,幫助來訪者重塑認知、優化行為,實現從“知”到“行”的真正轉變。
心理咨詢的核心在于“助人自助”,咨詢師充當引導者,而來訪者的內在特質才是成功的關鍵。優先選擇具備自知力、強烈改變意愿與可塑性的來訪者,不是冷漠,而是對專業倫理的維護,以及對每位求助者的長遠負責。
六、筆者總結
綜上所述,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在篩選來訪者時,以自知力、改變意愿和可塑性為原則。這套標準是最大的公約數,可以最大程度上平衡、維護咨詢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的利益。
因為心理咨詢師也是人,不是神,不是所有來訪者都能被“拯救”,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拯救”。通過這些標準,我不僅能提升咨詢的效率和質量,還能避免雙方在無效的互動中浪費時間和精力。
重要聲明
1、非專業建議:本文旨在分享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見解與個人經驗,僅供讀者參考與交流。文章內容不構成任何形式的專業心理咨詢或治療建議,亦不能替代專業的心理診斷與治療。
2、個體差異性:文中提及的篩選標準(自知力、改變意愿、可塑性)為筆者基于個人實踐總結的觀點,并非行業統一或唯一的準則。每位咨詢師的流派、擅長領域和工作方式不同,其篩選標準也會存在差異。
3、非診斷依據:文中所舉案例(如提及NPD)僅為說明觀點,絕不等同于對任何個人或群體的診斷。心理問題的診斷是一項嚴謹的專業工作,必須由具備資質的專業人士在充分評估后做出。
4、尋求專業幫助:如果您有心理咨詢的需求,建議通過正規渠道(如專業心理咨詢平臺、醫院心理科/精神科)尋找與您匹配的咨詢師,并在專業的設置下開展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