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一直追逐的目標實現了,就一定會開心嗎?
至少對我來說,并不是這樣。
我用了很多年,追逐一個又一個目標:
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談段理想的戀愛……
本以為實現這些后,我的人生會變得快樂又充實。
可真的做到后,我卻陷入了巨大的失落和空虛中,覺得做什么都沒意思。
我不明白,終于實現了所有目標的我,為什么會感覺心里更空了?
直到走進咨詢室,我才逐漸看清:
我之所以痛苦,是我從未問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追逐外界認可的光環背后,藏著從未被自己看見和接納的“我”。
![]()
發現“標準答案”的陷阱
想去咨詢的沖動,是在“得到了之后”。
我花了10年時間,才找到相互契合的對象,擁有了一段不錯的感情。
本以為自己會享受其中。
可我卻陷入了巨大的空虛中。
我痛苦地發現,自己好像離不開“追逐目標”的狀態。
一旦失去了奮斗目標,我就覺得自己“糟透了”。
我無法接受自己沒有目標,也不允許自己在實現目標后停下來休息。
我害怕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不滿意現狀,又不知道怎么變得更好,只能一直逼自己學習、工作、進步。
那種“再也不會努力了”的恐懼,就像在我身后的鞭子,驅趕著我向前,不敢停下。
于是,我給自己預約了一次心理咨詢。
之前,心理咨詢曾幫我走出了情感困境;這一次,我期待它也能帶我走出內心的荒蕪。
![]()
聽我簡單地講述了情況后,咨詢師問我: “最近一段時間,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
我: “我覺得自己心里空空的,很迷茫。以前我很渴望談戀愛,現在實現了,我卻不知道接下來做什么了。”
咨詢師又問: “你很害怕‘空’?”
我: “非常怕 。我甚至開 始懷念以前有目標吊著我的感覺,那反而讓我安心。”
咨詢師: “沒有目標,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我: “意味著墮落,活著毫無意義。”
咨詢師: “沒有目標就是墮落,這個想法是什么時候有的?”
小時候的一些記憶浮現了出來:
讀書時,家里從不允許我玩耍、休息。
哪怕是周末、假期,我也不能賴床,必須早起做“有意義的事”;
想出去玩爸爸也不讓,非要摁著我在家學習或看書。
這讓那時候的我無比痛苦。
咨詢師: “既然小時候的你這么痛苦,那后來又是因為什么,讓你自己也這樣壓迫自己呢?”
我: “因為我確實從這套模式里受益了,考上了好大學,找到了好工作……我靠不斷壓迫自己,實現了很多目標。”
咨詢師: “所以,你認同父母的做法,對嗎?”
“當然不認同,” 我搖搖頭, “不然我也不會來咨詢。”
咨詢師接下來的問題讓我愣住了:
“那你想從咨詢中得到什么呢?或者更準確來說,你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呢?”
過去的20年里,我習慣了向外尋找“標準答案”,卻從未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所以,當突然沒有了標準答案后,我陷入了無盡的迷茫。
![]()
我: “我不知道,我沒想過。”
咨詢師輕輕地說: “所以,在你實現了所有你認為該實現的目標后,會突然發現,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因為你的‘自我’,一直由那些外部的‘標準答案’來定義。”
那一刻,我幾乎要哭出來。
她精準地描述了我的狀態:
我的價值感,完全建立在外部反饋之上。
當不再需要完成目標了,我才發現,自己的內里空空如也。
![]()
看清自己最深層的恐懼
接下來的幾次咨詢中,我們開始深入探討這種空虛感的根源。
咨詢師引導我去回想,在成長過程中,我什么時候會覺得“安全”,又在什么時候會焦慮?
我發現,只有在實現一個外部目標,終于獲得他人認可時,我才會感到短暫的安心。
一旦處于“目標不明”甚至“無所事事”的狀態,我就會異常焦慮,必須立刻找到一個目標去追逐。
我告訴咨詢師,自己很害怕無所事事,甚至是“一片空白”的狀態。
咨詢師寬慰道: “ 你知道嗎?空,并不是一件壞事,而是豐富的開始。這 意味著,你不再被單一的目標捆綁,而是有了更多心理空間,去探索這個多元的世界。 ”
我低聲說: “可我有些害怕。我怕做不好,怕應付不了這個世界。”
咨詢師: “聽起來,這個世界給你留下的印象有點糟糕。”
我: “是的,世界對我來說是有點可怕的,。”
咨詢師: “這種恐懼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我的記憶突然閃回之前的一段,讓我備受打擊的異地戀。
![]()
那時,我省吃儉用攢錢買機票,孤身飛向2000公里外的城市,滿心期待離開家,奔向愛。
結果卻是被拒之門外。
那時,我就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美好。
“其實你清楚,這個世界不止有壞的一面的,是吧?” 咨詢師的聲音響起。
我點頭: “我知道,我只是害怕會再次受傷。”
咨詢師: “我提個假設,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現在擁有的一切,你有耐心能陪自己熬過那段不知道多久的黑暗時刻,耐心地等待光明嗎?”
我搖頭,我無法接受自己一無所有,一敗涂地。
咨詢師: “你不愛失敗的自己,是嗎?”
我: “是,我不能接受失敗的自己。如果要那樣,我會生不如死。”
咨詢師: “可是,失敗了的你,就不是你嗎?”
這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思考。
理智上,我知道怎么樣的我都是我。
可實際上,每次遇上失敗或目標不明時,我就會很痛苦。
這種痛苦,似乎不只是對失敗的恐懼,還藏著更深層的東西。
咨詢師和我分享了“虛假自體”的概念:
為了迎合父母或社會的期待,一些人會發展出一個“外殼式”的自我。
這是一個為了“為了生存而戴上的面具”,它讓人看起來“正常”“優秀”“懂事”,但內在卻感到空虛、麻木、不真實。
這種空虛感背后,是對“自我不存在”的原始恐懼。
我終于理解了自己那份深不見底的恐慌—— 我恐懼的,不是實現不了目標,而是“真實的我”并不存在。
![]()
![]()
發現這個世界的“可愛”
后續的咨詢中,咨詢師開始引導我具體地面對恐懼。
因為,對抗它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它。
她先讓我為“恐懼”打分:
如果10分是滿分,那1分的恐懼是什么樣的?
我想起曾去過的室內攀巖——雖然怕高,但因為能控制高度,我并不太怕。
這是1分的恐懼。
她又繼續引導我回顧曾經戰勝恐懼的經歷:
比如,我曾拒絕一個“合適但不心動”的男生,即便身邊的人都在勸我接受。
當時,我也很害怕錯過之后,就不再有機會被愛了。
但我最后還是拒絕了。
因為,我更害怕將就活著——那才是真正的恐懼。
在咨詢師的陪伴下,我開始嘗試做一些“小冒險”:
坦誠地和男友溝通當下對關系的不滿;
嘗試拒絕職場上不合理的工作安排;
在父母面前溫和而堅定地表達不同意見……
通過一個個的“小冒險”,逐步瓦解自己對世界的恐懼。
當我感覺到害怕時,咨詢師會提醒我給自己設立“安全區”:
累了可以休息,怕了可以逃避,做不到也可以放棄。
重點不是成功,而是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
當我意識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自然會對世界有更多探索欲。
有了咨詢師的守護,我的狀態慢慢好了起來:
過去,我小心翼翼又耗竭心力地活著,不敢讓自己有絲毫差錯;
現在,我開始用“玩”的心態走進世界。
當我用更輕松、更游戲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時,反而收獲了更多的創造力和更真實的人際連接。
![]()
如今,我依然在探索自我的路上。
回頭看時,我發現自己最大的改變不是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真實”了。
我依然會害怕,但不再被恐懼綁架;
我依然會追逐目標,但不會讓目標定義我全部的價值。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曾過度依賴外部的標準,在實現目標后感到巨大的空虛和迷茫;
如果你也害怕停下來,因為害怕面對那個“空空”的自己……
我想告訴你:這種感覺是真實且普遍的,你并不孤單。
如果你愿意,不妨去試試心理咨詢。
在那里,你可以安心地探討你的恐懼和焦慮,校正或許有偏差的認知。
那里沒有標準答案,而你,會找到屬于你生命的,獨一無二的答案。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選擇咨詢師,可以看看這位 科班出身、經驗豐富 的咨詢師—— 王幼惠 。
王幼惠老師是國家二級咨詢師、高校兼職咨詢師,從業 超10年 ,積累個案時長 6200+小時 。
她在 個人成長、童年創傷、無意義感、焦慮抑郁 等議題上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會結合心理動力取向、人本主義取向、自體心理學等,根據來訪者的具體情況靈活制定咨詢方案。
為鼓勵求助意愿,王老師特地開通了 3個半價咨詢 名額, 原價 600元 /次 的咨詢, 現僅 300元 。
和王幼惠老師一起
↓打開一扇通向幸福的門↓
如果,你也總是也活得十分緊繃,或缺乏意義感、總會質疑自我的價值,又想選擇更多不同風格的咨詢師,不妨試試壹心理的「半價咨詢」,找到更合適你的那一位咨詢師↓
作者:來訪者霽輕
編輯:小西
圖源:圖蟲創意、Unsplas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