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0日這天,杭州銀行的股東名單上,一個持股16年的名字徹底消失了。
中國人壽最后一筆減持落地——5078.94萬股,均價15.23到16.88元之間,套現8.33億。至此,這家保險巨頭對杭州銀行的持倉清零,16載持股之旅正式畫上句號。
說實話,這個結局早已注定。
從2021年第一次減持開始,中國人壽表現的就很精明,分四次離場,每次都踩在相對高位。5589萬股、1.19億股、5930萬股,最后這筆5078萬股,四筆交易累計套現38.75億元。
![]()
對比一下當年的投資成本——2009年首次入股加上后續兩次增持,中國人壽總共才投了16.35億元。
這筆賬算下來,凈賺22.4億元,投資收益率超過137%。要是再算上這16年里拿到的分紅,總回報率直接飆到150%以上
但數字背后的故事,遠比表面上看起來復雜。
2009年那會兒,城商行還是個“稀罕物”,中國人壽押注杭州銀行,賭的是區域性銀行的成長空間。
那時候杭州經濟剛起飛,互聯網浪潮初現端倪,阿里巴巴正在西溪濕地旁邊瘋狂擴張。一家扎根本地的銀行,怎么看都像是個不會錯的選擇。
事實證明,這個判斷沒問題。杭州銀行從一家資產規模不到千億的區域小行,長成了總資產超2.2萬億的“優等生”。
2025年上半年,營收200.93億,凈利潤116.62億,同比增長16.66%——這個增速,放在整個銀行業里都算亮眼。
![]()
可為什么偏偏在現在這個時候清倉?
中國人壽給出的理由是“資產配置需要”。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覺得這錢該挪個地方了。
這個決定并不突兀。你看2021年第一次減持的時候,杭州銀行股價還在15塊錢上下震蕩,到了2023年那波減持,股價已經摸到了12塊左右的均價。今年這次清倉,均價又回到了15-16元區間。
股價在一個箱體里反復橫跳,天花板看得見摸得著,這對追求資產增值的保險資金來說,吸引力確實在下降。
更關鍵的是,銀行股這兩年的日子不太好過。凈息差收窄、資產質量承壓、政策調控趨嚴,整個板塊估值都在低位徘徊。中國人壽作為機構投資者,手里管著幾萬億資金,不可能把雞蛋永遠放在一個籃子里。
中國人壽的想法可能是把錢騰出來,去抓更有想象力的機會。
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壽走了,新華保險接盤了。
今年1月,新華保險從澳洲聯邦銀行手里,花43.17億買下了3.29億股杭州銀行的股份。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微妙——正好是中國人壽準備清倉的前夜。
![]()
一個老股東退場,一個新玩家入局,背后的邏輯其實很清楚。
中國人壽是“價值實現派”,賺夠了該賺的錢,及時止盈離場;新華保險是“潛力挖掘派”,看中的是杭州銀行未來的成長空間和分紅能力。
畢竟,杭州這座城市的故事還在繼續。亞運會的紅利剛剛釋放,數字經濟的底色越來越濃,產業結構升級還在進行時。一家深耕本地的銀行,只要能把握住這些機會,未來十年的成長性依然值得期待。
但換個角度看,中國人壽的離場也是一種警示。
杭州銀行的不良率雖然只有0.76%,撥備覆蓋率高達520%,數據上看起來很健康。可你仔細想想,撥備覆蓋率從上年末的541%降到520%,雖然只是20個點的下滑,但趨勢已經顯現了。
再看貸款結構,對公貸款占比依然很高,而零售業務的拓展速度并不快。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企業融資需求的疲軟,這些宏觀層面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一家區域性銀行的資產質量。
更何況,整個銀行業都在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怎么在利率下行周期里,保住利潤增速?
![]()
2025年上半年,杭州銀行凈利息收入雖然還在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非息收入的占比在提升,說明銀行也在主動調整收入結構,可這個轉型過程有多痛,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壽的清倉,更像是一次“教科書式”的退出。
進場的時候抓住了行業紅利,持有的過程中享受了高速成長,退出的時候又恰好踩在了估值相對合理的區間。整個過程行云流水,沒有拖泥帶水。
這種投資風格,值得所有散戶學習。
很多人炒股喜歡“死拿”,覺得只要公司基本面沒問題,就應該一直持有。可事實是,再好的公司也有成長的天花板,再優質的資產也有估值的極限。
懂得進場,更要懂得離場。
中國人壽這16年的持股經歷,最大的啟示就在這里。
它告訴我們,投資不是一場馬拉松,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短跑。你要學會在不同的階段,做出不同的選擇。有時候該激進,有時候該保守;有時候該堅持,有時候該放手。
最怕的就是,明明該走了,還在原地不動。
當然,對杭州銀行來說,股東的更替并不會改變什么。
新華保險的入場,意味著機構投資者對這家銀行的認可依然存在。只是這種認可的邏輯,已經從“高速成長”切換到了“穩健回報”。
未來的杭州銀行,可能不會再像過去那樣給投資者帶來驚喜,但只要能守住基本盤,做好風險控制,依然是個不錯的配置標的。
說到底,這場16年的持股之旅,是一個關于“時機”的故事。
中國人壽選對了入場的時機,也選對了離場的時機。它用38.75億的套現金額,和150%的總回報率,證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
在資本市場上,賺錢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對節奏的精準把握。
下次你再看到類似的減持公告,別急著罵“割韭菜”。想想人家為什么走,走的時候帶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這才是真正值得你學習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