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小米集團的股價像坐過山車一樣,從前一天的漲超5%,直接跳水到跌8%。這一跌,1200多億港元就這么沒了。
說實話,這場面挺魔幻的。
就在前一晚,雷軍還在臺上激情澎湃地發布小米17系列,現場掌聲雷動。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這些大投行紛紛唱多,目標價給到62-66港元。結果呢?市場用腳投票,直接把股價砸到54.65港元。
![]()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1. 發布會上的“驚喜”與“驚嚇”
先說說這場發布會。小米17標準版4499元起,Pro版4999元,Ultra版5999元。價格倒是挺有誠意,但問題來了——
有網友直接開噴:“標準版的相機裝飾圈太像K70了吧?”更扎心的是Pro和Ultra版本的背屏設計,被吐槽“雞肋”“徒增成本”。
“花里胡哨的背屏有什么用?我買手機是為了看正面屏幕,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背面。”
這種聲音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畢竟,在這個價位段,消費者要的不是噱頭,而是實打實的體驗提升。
林岳,一位資深咨詢師,說了句大實話:“小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營銷能力。”
確實,雷軍的每次演講都能刷屏,每個梗都能上熱搜。但問題是,當營銷的光環褪去,產品本身能不能撐得住?
這就像一部電影,預告片剪得特別精彩,結果正片一看——就那樣。觀眾的期待值被拉得太高,落差感自然就大。
股市最敏感,情緒傳導特別快。前一天還在憧憬“下一個蘋果”,第二天就開始擔心“會不會只是下一個錘子”。
我們來看看小米的基本面:2025年上半年營收2272.49億元,同比增長38.23%;歸母凈利潤228.29億元,同比增長146%。
這成績單,放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優等生水平。
那為什么市場還是不買賬?
說白了,投資者要的不是過去的輝煌,而是未來的想象空間。當新品發布沒有帶來足夠的驚喜,當創新看起來更像是“微創新”,市場的反應就會特別現實。
2. 高端化的尷尬處境
小米這次還首次推出了汽車高端定制服務。聽起來很高大上對吧?但問題是,從手機到汽車,這個跨度有點大。
![]()
消費者的心理很微妙:我認可你的性價比,但不一定認可你的高端。
這就像一個做快餐起家的品牌,突然說要開米其林餐廳。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時間讓市場接受這個轉變。
更尷尬的是,在高端市場,小米要面對的不只是蘋果、三星,還有華為這個“老對手”。當華為Mate系列已經站穩高端,小米17想要分一杯羹,難度可想而知。
其實,股價暴跌8%,說到底還是個情緒問題。
前一天漲5%是因為期待,第二天跌8%是因為失望。市場就是這么現實,也這么情緒化。
有意思的是,那些唱多的投行并沒有改變評級。花旗還是“買入”,高盛還是看好,摩根士丹利還是“增持”。他們看的是長期價值,散戶看的是短期刺激。
這種分歧,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小米現在處在一個微妙的轉型期。往上走,高端化道路充滿挑戰;維持現狀,又擔心被市場邊緣化。
![]()
3.寫在最后
1200億港元的市值蒸發,聽起來很嚇人。但對小米來說,這可能只是成長路上的一個小插曲。
畢竟,從“為發燒而生”到“高端探索者”,每一次轉型都伴隨著陣痛。市場的反應,有時候比任何調研報告都真實。
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當營銷的喧囂散去,產品力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小米17到底是不是一款好產品?市場會給出答案。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在這個內卷到極致的手機市場,光靠情懷和營銷已經不夠了。
消費者要的,是真正的創新,而不是包裝出來的“創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