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店關門的消息,時有耳聞。我們都能感覺到“大環境”不好,但這種寒意究竟有多刺骨?一個數據道出了一切:
2024年的圖書零售市場,各類電商和實體書店的碼洋占比,已逼近9:1。
![]()
很多人或許并不意外,畢竟只需回顧一下買書習慣,就能猜個大概。其實,圖書可以說是電商的“完美商品”:標準化、多種類、單價低、易配送……從亞馬遜到當當,無不以此為起點,撬動零售的版圖。
互聯網改變的,當然不只是賣書的渠道,還有閱讀的方式。面對這股浪潮,只有看清情況,才能為書店找到的立身之道。
![]()
賣書這本生意經
這幾年,《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存在感格外強。原本小眾的文學著作,竟然在抖音某頭部主播的助推下,實現了4個月銷售約71萬冊的戰績,在該平臺上的總銷量更是達到了300萬冊。如此戰績,不僅從傳統電商手中分得了一杯羹,對書店業更是降維打擊。
直播帶貨能成為賣書的新引擎,在于精準擊中了消費心理:它不僅主動傳遞書籍信息,更依賴社交屬性、情緒共鳴和主播人設,構建出一種“信任消費”。
![]()
盡管一些書店和出版社,也開始了直播嘗試,但總的來說,很難出圈。成功擁抱互聯網營銷的大多是圖書公司。這也促使圖書編輯向產品經理轉型。
這一方面的代表之一是果麥文化。果麥不僅用各類自有賬號在不同平臺吸粉,還提出了5W 流量云: 時空環境 WhenWhere、關鍵人物 Who、激勵事件 What、口碑證言 Witness,為圖書營銷確立明確的方法。
![]()
以伍爾夫為例:近兩三年,她成為了女性主義的符號(時空環境),果麥聯動女性文化博主為第一波流量造勢;隨后借助熱播劇《我的阿勒泰》中出現伍爾夫頭像,繼續增加曝光(激勵事件),又用精心打磨過的觀點類視頻和跨界營銷(還原作家書房等)持續出圈,最終實現銷量大爆炸。
憑借對熱點話題和情緒走向的精準捕捉,果麥年銷在10萬冊以上的圖書可以達到數十種。
![]()
當然,支持電商圖書銷量的另一支點是折扣。為應對電商平臺的競爭,出版社不得不采取 “高定價、高折扣”的策略,再疊加帶貨的傭金支出,導致圖書價格的漲幅遠超CPI 和居民收入。對通常不以折扣為優勢的書店,更是雪上加霜。
要解決這一“問題”,或許可參考國外的經驗——圖書定價制。目前全球有 10 余個國家實行該制度(國內仍處于倡議階段),德國、法國是典型代表:在這些市場,圖書被當作特殊的文化產品,新書上市后一到兩年,線上線下必須執行統一售價,最多僅允許按定價的 95% 銷售,違規者將面臨罰款。
![]()
這一制度不僅能避免市場被流量邏輯綁架,還能為獨立書店提供生存空間。法國前十大暢銷書市場占比僅 2.5%,遠低于未實行該制度的英國的 15.7%(近幾年的情況更甚),有效減少大出版商霸榜和信息繭房問題。此舉也讓整體書價低于無定價制國家。
![]()
閱讀折返小史
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分享了一份與眾不同的“書單”,其中竟然全是視頻,包括諾獎得主費曼的訪談,和各種機械科普視頻。
似乎預感到了可能的爭議,他在發表書單時,一并解釋道“如果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或許,視頻也可以是電梯”,并認為知識不受載體限制,視頻可以讓知識高效鉆進大腦。
![]()
相比在閱讀量調查時,把零散資訊折算成書的做法,這可坦蕩多了。拆書、聽書、讀書博主的出現似乎在印證這一點。幾分鐘、十幾分鐘講一本書一個知識點的操作在網上已隨處可見。
這也讓人聯想到了文化史上的一些想象。眾所周知,印刷文化的出現和普及其實是近幾百年的事。
技術媒介當然在更新的,但相關實踐卻未必。比如宋代及以后,許多人的歷史知識,便是從說書人哪兒聽來的。熟悉三國演義的人,一定比三國志的人多。
![]()
在說書這種標志著市民文化(或者說大眾媒介)興起的之前,聽讀就已存在了。古希臘盛行口頭文化。城邦公民便是通過戲劇和演講來獲得許多文化知識和道德觀念的。
而且,古希臘還有一種特殊的實踐——讓奴隸念書。因為紙草卷閱讀不便,需要一邊展開一邊讀,且無標點,遠沒有如今的書籍方便。當時,聽讀是一種休閑活動,也應用于學園的教學。但主要限于富裕階層,類似奢侈消費,畢竟訓練一個掌握閱讀的技能的奴隸是筆不小的投入。
![]()
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在廣播和電視的時代,就已推斷,新的技術會讓我們重新進入口頭文化時代,變得“部落化”。
![]()
洪流之下,專注賣書
以上的討論,似乎都對實體書店不利。許多書店也在壓力之下紛紛向文化空間轉變。在此,我們想關注另一方向:仍把重點放在賣書,并且頑強地生存下來的書店。
它們雖然難以在價格上建立核心優勢,卻憑借獨特的選品眼光與運營邏輯,開辟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
第一種,“廣積糧”型,以私域流量構建信任紐帶。
位于濟南的不貴書店是家純粹的書店——店內沒有咖啡、文創業務,甚至都沒有桌椅,只有一個個滿滿當當的書架和留出的過道。
老板戲稱自家是濟南第六好的書店,經營方式質樸但有效。幾部手機,好友位全都滿員,他會在上面推薦圖書、答復顧客的疑問。
![]()
書店里的一道風景就是一張張讀者捧著一摞剛買到的書的合影,常常面帶笑容。店如其名,不貴書店的折扣力度比一般書店的要大,這讓店里充滿了人氣,甚至深夜都要客人來訪。店主和妻子就是通過書店生意認識的。
當其他店主在群里探討經營和行業情況時,他只是平靜地日復一日曬出交易額。一年營收500萬的業績正是從群里傳出的。當然,這背后是巨大的庫存壓力和高強度的工作量。
![]()
第二種,“打野”型,以流動與故事延續書和書店的生命。
杭州的夢蝶書店以出售二手書為主,老板橄欖經常出現在各類市集上為書店輸血和引流。
![]()
店里的書頗有一番來歷。如果你曾讀到過教授/老人死后大批藏書被當作廢品賣的新聞,夢蝶書店能減少這類惋惜。因為其中的一些,被夢蝶完整接受了,并做成目錄,使書籍躲過了淪為紙漿的厄運。
橄欖的書攤上有一張手寫簡報,在網上有一定的傳播度。那是他從書中的各種痕跡拼湊出原主人的生平:杭州某工廠的工人,80年代漢語言專業函授,最遠去過五臺山,藏書卻涵蓋從歐、美、亞、非四大洲的作者的一千多本書。
![]()
在集書和散書之間,書的命運多了一些詩意。和很多獨立書店主不同的,老板橄欖,并不強調個人特征,反而希望書店是個容納不同人特質的空間。這讓逛書店更有尋找、發現的樂趣。
這批二手書,也給橄欖也打開了閱讀窗口,開啟了他對臺灣詩歌的關注,此后搜集書也有了新的方向。
![]()
第三種,“專業壁壘”型,以深度確立不可替代性。
北京的人文考古書店走的是專業路線,其選品甚至成為不少教授了解某領域動態的參考。客戶中有不少高校與研究機構,最大的單筆訂單曾超過60萬元。
書店同時開通網購服務,至于為什么仍堅持在實體書店。老板解釋說原因之一是這世上還有買不起書的人。這份善意不止于允許翻閱,她曾為支持一位讀者完成論文,親手拍攝了一本價格高昂、印量極少的考古報告的章節資料,讓書店成為傳遞知識的火種。
![]()
尾聲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介紹書店:那是一個地方,里面沒有喧鬧的直播聲。你走進去,可以選擇獨自搜尋、閱讀,如果喜歡即刻就能擁有;或者和其它讀者一起,參與一場面對面的活動。
![]()
空山九帖·王維的寂寞
在那里,時間很慢,慢到足以讓一個想法生根發芽。
真正的奢侈,不是物質的昂貴,而是有一個可以與自己對話、與他人交流的空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