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〡李老逵
前天我在“李老逵閑侃歷史文化”上寫了一篇,抒發了一下我對成都有杏書店的“哀思”。
![]()
這兩天,我看到很多著名評論人也先后發表了看法,比如《斯偉江:有杏書店被不幸關閉》,《二湘:在告別的年代,告別一家即將消逝的獨立書店》,維舟《當又一間書店倒下》等等。
現在一個書店,倘若只靠賣書,生存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里面都會有咖啡屋,藝術品之類的,再有就是靠舉行各種活動。
但是,活動和活動是不一樣的。倘若莫談國事時事,只聊風花雪月,大概也就平安無事了。
![]()
小時候聽到過一句話,叫做“人生煩惱讀書始”,一個人若是只知吃喝玩樂,大概能一生享受(當然也要有這個命);如果讀書多常思考,還要“獨立”,估計麻煩和痛苦就少不了了,開書店當然也不例外。
張豐老師還是很灑脫很超然的,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他在文章里說,知道這個消息,他幾乎是面帶微笑的。
![]()
圖片來源,公號“nan說”
可惜現實卻并非都如微笑一般溫暖,畢竟現在又已是一個寒風凜冽的深秋。
有朋友傳話張豐老師,最好不要說“不可抗力”。“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也不好,要刪掉。
張豐老師說,他們可能看“打仗”很敏感,書店要和誰打仗呢?其實,我更在乎的是“美好”這兩個字。
然而,很多紀念文章都用了這段《圣經》提摩太后書4章的經文:那美好的 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 ,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 以後,自有公義的冠冕為我留存。
或許是時候了,盡管我們不情愿,但也該學會與那些美好告別了。
我在這篇文章里寫道:“在那座陰雨的小城里,我從未忘記你”,我會永遠記住“有杏”這家書店和這個名字。
“在這樣的時代,一個書店被消失,也正是她的榮光。”我將會繼續在心里和它隔空對話,精神交流。
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很多時候并不會因為物理狀態的消失而消滅,反而會因為時間空間的告別被銘記。
張豐老師前不久去德國做了一次交流講座,據說也有人傳話給他,說要“多講正面”。
過去我們曾經都有一個說法,就是對于故鄉,自己可以說它的不好,而其他人說則有些刺耳,祖國也是如此,因此現在常說要“內外有別”,不要“授人口實”。
但我們無法回避也必須正視的是,在互聯網和全球化的今天,其實所謂內外,早已很難完全分開,信息的傳遞已接近于光速。
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是真正的自信。就好像他們抬著惡搞川普的畫像游行,也不怕別人笑話一樣。
據說“有杏”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書店門前有一株高大的杏樹。這個名字很好聽,諧音是“有幸”。
有幸遇見,有幸相逢,卻不幸告別,不幸離去。
落地的麥子不死。若是死了,它將結出許多子粒。
同樣,又有誰能告訴我,一個圓圓的杏核,它的正面又在哪里呢?
對不起,我只看到了它堅硬的外殼和雖苦但能 化痰通便的功效。
![]()
-完-
喜歡本文,敬請轉發、分享、點贊、在看。
作者:李老逵,法學雙碩士畢業,曾在國務院部委工作多年,嫉惡如仇,仗義敢言,因此辭職改做執業律師。赤子之心不改,憂國憂民常在,忙時搬磚,閑暇寫作。文章多替蒼生寫,不為君王唱贊歌。
發聲不易,敬請搜jinliandeliangyigan(金蓮的晾衣桿)或長按下方二維碼,加本人微信進粉絲群,讓我們永不失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