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PT展核心聚焦三大方向:5G技術催生的新業務形態、具身智能的落地實踐,以及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其中,“融合”成為貫穿全程的關鍵邏輯——針對5G-A與AI如何深度融合,進而賦能千行百業發展這一核心命題,工信智媒體總編劉啟誠與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5G-A領域總裁方坤鵬展開深度對話,共同探析“融合之勢”的實踐路徑與未來價值。
![]()
工信智媒體總編 劉啟誠(左)
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5G-A領域總裁 方坤鵬(右)
01
5G-A發展的多維度突破
從技術到商業的正向循環
觀點一
從運營商的戰略布局到普通用戶的實際需求,從技術標準的完善到場景化應用的突破,5G正從“網絡建設期”邁向“價值兌現期”,面向toC既有應用的體驗提升,是5G-A價值兌現的初級階段,而具身智能體(如智能Agent終端、智能網聯車、四足機器狗、人形機器人等)是釋放5G-A潛能的重要載體,將成為5G-A價值兌現的高級階段。
“經過6年多的發展,5G已在技術標準、網絡建設、終端滲透與商業模式四個維度形成正向發展態勢,為后續創新應用奠定了基礎。”方坤鵬談道。
技術標準:打開“聯接金字塔”,不止于to C
隨著R19標準的凍結在即,5G標準正式進入5G-A演進的新階段。“R19協議不再局限于to C,而是打開了‘聯接的金字塔’,實現to C端、物聯的全演進,為后續多元業務落地奠定了技術基礎。”方坤鵬表示。作為承前啟后的關鍵產業時期,5G-A一方面提供萬兆體驗、毫秒級時延和大上行帶寬等增強能力,另一方面催熟通感一體、Ambient IoT等創新能力逐步邁入商業化階段。
網絡建設:連片覆蓋成型,容量與體驗雙升
網絡建設是5G落地的關鍵支撐,從站點規模來看,截至8月末,我國5G基站總數達464.6萬個,且在發達城市已實現連片建設。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5G移動電話用戶滲透率分別為63.1%、64%、63.3%、63.9%,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分別達到1063億GB、595.2億GB、724.7億GB和150.5億GB……網絡覆蓋的完善不僅解決了“信號有無”問題,更通過技術優化提升了密集場景下的體驗——例如“蘇超”決賽萬人體育館中,5G-A支撐高清直播無卡頓,改變了傳統密集區域網絡擁堵的狀況。
終端滲透:從手機到智能體,品類持續豐富
終端是5G觸達用戶的直接載體,目前終端已從手機向多元化延伸:一方面,5G手機滲透率已達較高水平,120多款手機已支持5G-A能力,AI手機發貨量已達4億部。另一方面,具身智能體成為新增長點,終端生態正從“個人設備”向“智能家庭/場景設備”拓展。具備AI座艙和智能駕駛能力的智能網聯車已達4000萬輛,2025年8月全球首屆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北京的順利舉辦極具象征意義,如同1896年人類運動會標志“身體覺醒”,機器人運動會標志著具身智能進入發展新階段。
商業模式:從“流量經營”到“體驗經營”
只有將技術、網絡能力轉化為用戶需要的業務和體驗,5G-A產業才能持續發展。“要能給用戶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與優質體驗,用戶才愿意為服務付費,商業模式自然能逐步跑通。”方坤鵬表示。為了讓廣大消費者和企業真正享受到標準化的5G-A與AI融合服務,新的套餐和產品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運營商可能推出更多基于AI應用和場景的“體驗型套餐”;另一方面,相較于分別采購不同服務、自行開發和維護,個人/企業客戶可以購買的是“端-網-云-算融合套餐”,而非獨立的網絡或云服務。
02
具身智能:5G-A延伸的核心場景
從“玩具”向“工具”跨越
觀點二
具身智能是5G-A技術落地的重要場景,正從“展示道具”“娛樂玩具”向“實用工具”過渡。
場景落地,解決社會痛點
產業界持續在5G-A賦能AI應用的領域探索。在個人市場方面,整合四足具身智能體,針對“一老一小”需求設計服務:機器狗通過5G網絡實現家長手機端實時查看,支持跌倒判斷、戶外陪伴等功能,還可聯動家庭攝像頭實現“動態看家”。目前,部分省市已經出現了融合四足機器狗和5G-A網絡服務的新型產商品,AI賦能的智能機器狗為人們的居家生活和日常陪伴提供了新的選擇。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將見證更加豐富的5G-A與AI融合產品的到來。
在智慧出行方面,現在的電動車普遍配備了AI助手和多塊大尺寸的屏幕,在通過語音指令完成絕大部分(近90%)的座艙控制操作的同時,讓車內的每一位乘客都獲得高清的畫質和絲滑的操作體驗。在駕駛體驗上,今年智能駕駛快速發展,中國L2輔助駕駛滲透率超過50%,國家也積極出臺L3智能駕駛相關法規。無論是座艙還是“影子模式”智駕的訓練,都離不開車載5G連接的大帶寬和低時延。
而在行業應用領域,AI促使行業從“自動化”向“智能化”升級。5G-A無源物聯將會成為聯接行業萬物的“毛細血管”,通過對資產的全生命周期跟蹤,實現智慧物流、資產追蹤、環境監測等高價值應用。
技術訴求,“一大三高”新要求
具身智能的發展對5G網絡提出了遠超手機的技術要求,方坤鵬總結——5G-A網絡能力向“一大三高”多維能力演進。具體來看,大上行:圖像/視頻實時傳輸是多模態交互的基礎,上行20Mbps是提供類人良好交互體驗的條件;高可靠:智駕、具身智能等需實時推理與指令級反饋,網絡必須“零丟包、零中斷”;高并發:多Agent并行運行將在多種場景下出現,網絡需保障多業務“并行不悖、協同高效”;高實時:交互頻次從語言交互的1Hz~10Hz,到動作精準控制的100Hz,網絡必須“實時響應”。
“未來我們一方面要打造一條全能超寬管道,另一方面要以AI業務體驗為中心保障AI全場景業務應用。”方坤鵬表示,“首先是頻譜的演進,充足的頻譜資源是上行能力兌現的關鍵。需要通過新增或重耕的方式,把更多的頻譜資源用于5G-A,實現更高的上行速率和小區容量。”移動網絡需要靈活使用各類上行創新技術,基于靈活頻譜接入、上行多載波聚合和SUL等創新技術,按需靈活地調度頻譜資源,最大化上行體驗。其次,網業協同提供端到端的模態級保障是關鍵。端到端精準識別用戶意圖,把復雜的任務拆解成視覺、語音、文本等具體的多模態內容,面向多模態內容傳輸,無線網絡能動態構建分層分級的智能傳輸管道差異化保障。
03
5G-A×AI融合:
從“技術可行”到“商業可持續”
觀點三
AI技術正與5G深度融合,既為5G網絡優化提供支撐,產業鏈協同突破,
推動技術落地與商業閉環。
5G-A與AI的融合,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是對商業模式的重構,技術標準的完善、場景需求的爆發,正推動產業鏈形成正向循環。盡管5G-A與AI的融合前景廣闊,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需產業鏈協同突破。為此,方坤鵬提出3方面建議。
一是強化技術協同與標準制定。產業鏈各方應加強合作,形成移動AI時代的應用體驗標準,并且建立相應的網絡指標、接口和協議的標準化的同時,降低集成復雜度。
二是豐富產業生態和應用孵化。運營商、終端廠商、基礎設施提供商、AI應用企業等各方建立產業創新合作機制,持續孵化產業標桿和爆款應用,提升AI應用的行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是探索創新商業模式。運營商可嘗試從“流量計費”轉向“體驗計費”以及“算力計費”,并為行業客戶提供“網絡+算力+應用”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
PT展觀察丨發展AI WAN:技術演進的必然選擇
工信部向中國移動頒發衛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
北京PT展需要新活力
作者:劉啟誠 孟月
責編/版式:王禹蓉
審校:王 濤 梅雅鑫
監制:劉啟誠
【通信世界新媒體矩陣】
央視頻 | 微軟MSN | 視頻號 | 微博 | 今日頭條 | 百家號 | 網易號 | 搜狐 | 騰訊新聞
新浪看點 | 雪球號 | 抖音 | 快手 | 愛奇藝 | 知乎 | 嗶哩嗶哩 | 咪咕視頻 | CSDN | 36氪
【新媒體團隊】
監制|劉啟誠
審校|王濤 梅雅鑫 張鵬
編輯|王禹蓉
視頻制作|蔣雅麗 黃楊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