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從2015年首批電信普遍服務建設任務啟動,到如今“村村通寬帶、鄉鄉通5G”,行政村通5G比例超過90%,這十年,有工程師踩著泥濘扛設備的堅守,有村民看著手機對信號滿格充滿期待,更有數字技術讓鄉村產業“破圈”的驚喜。
值此電信普遍服務實施十周年之際,工信智媒體(通信世界)特策推出“十年普惠 共赴山海——電信普遍服務十周年紀念專題(2015-2025)”專題。立足通信行業專業視角,梳理政策演進與技術突破的行業脈絡,聚焦網絡惠民的民生溫度,打造電信普服十年的“重要瞬間+卓越成就+深刻思考”。
農村通信網絡是廣大農村接入數字經濟時代的信息“大動脈”。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農村通信網絡建設,2015年10月,國務院第10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標志著我國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歷經十年耕耘,這項惠及億萬農民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始終以“人民郵電為人民”為初心,構建起覆蓋城鄉的信息通信網絡體系,歷史性實現“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為我國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01
政策演進:從“村村通”
到“雙千兆”的戰略升級
2013年,我國實現行政村“村村通電話”的階段性目標,為農村信息通信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但隨著數字社會加速發展,僅靠語音通信服務已難以滿足農村地區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于2015年12月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部署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以推動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網絡建設與發展。
01
光纖寬帶網絡普及階段
2015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2016年度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申報指南》,啟動第一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該試點主要面向未通寬帶的行政村和已通寬帶但接入能力低于12Mbit/s的行政村,支持農村及偏遠地區加快光纖寬帶發展。2015年到2018年,我國先后開展了三批試點,共支持全國27個省(區、市)13萬個行政村的光纖寬帶建設與升級改造;同期,行政村通光纖比例從不足70%提升至98%以上,農村百兆寬帶用戶占比從不足20%增長至90%以上。
02
移動網絡深度覆蓋階段
從2018年起,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開始重點支持農村地區移動網絡基站建設,推動網絡基礎設施從“有線”向“無線”延伸。2021年開展的第七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重點推進4G基站補盲行動,助力實現全國行政村4G網絡深度覆蓋。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繼續深化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首次提出“行政村通5G”目標,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在農村地區開展5G網絡建設,逐步拓展覆蓋范圍、提升網絡質量。
03
邊疆地區全面覆蓋階段
為著力破解邊疆地區因建設成本高、自然條件差導致的網絡覆蓋難題,2023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寬帶邊疆”建設的通知》。該通知聚焦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9個沿邊省份,明確在電信普遍服務項目中予以重點支持,旨在深化邊疆地區城鄉移動和固定寬帶網絡覆蓋,并加快推動網絡向5G和千兆光網升級。
02
發展成效:從基礎覆蓋
到普惠服務的十年跨越
01
網絡覆蓋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4年底,我國還有5萬個行政村未通寬帶,15萬個行政村網絡接入能力不足4Mbit/s,城鄉間網絡接入能力存在明顯差距。截至目前,我國已部署實施十一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累計支持13萬個行政村光纖網絡建設,以及10萬個農村地區4G、5G基站建設。當前,全國行政村、貧困村通寬帶比例已全部提升至100%,實現未通寬帶行政村“動態清零”;光纖寬帶平均下載速率超過130Mbit/s,行政村4G、5G網絡覆蓋率分別達99%和90%,平均下載速率分別達49Mbit/s、200Mbit/s。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國貧困地區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02
農村網民規模不斷擴大
為確保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通信服務,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基礎電信企業降低資費水平,面向農村脫貧戶持續提供五折及以下的資費優惠,相關精準降費舉措已惠及近3000萬農村脫貧戶。國際電信聯盟數據顯示,中國固定寬帶、移動業務服務資費在人均國民總收入中的占比連年下降,2024年分別降至0.45%、0.5%,處于全球較低水平。截至2025年6月,中國農村網民規模達3.22億戶,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提升至69.2%,城鄉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
03
農村網絡應用日益豐富
一是賦能農業生產,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數字技術加速與農業農村生產各環節深度融合,智慧農業從概念走向現實,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抗風險能力。在高標準農田示范區,依托部署在田間的傳感器和5G網絡,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病蟲害情況等數據得以實時采集,相關平臺通過AI算法進行智能分析與決策,為農民提供精準灌溉、變量施肥及科學施藥的指導方案。在廣袤牧區,智慧牧場通過為牛羊佩戴智能項圈、結合北斗定位技術,實現畜群數字化管理;牧民可通過手機App隨時查看牲畜位置與健康狀況,大幅降低人力成本與管理風險。例如,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智慧牧區項目,通過智能稱重、自動飲水、智慧放牧等模式,實現牧民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
二是增效鄉村治理,構建基層善治新格局。在智慧黨建領域,智慧黨建平臺、黨建小程序可將黨的聲音和政策精準推送至每一位鄉村黨員,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與組織力,讓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路徑更加堅實清晰。在鄉村安防領域,寧夏研發多款AI識別產品,已為21.3萬農村用戶提供家庭安防服務;四川的“魔鏡慧眼”借助熱成像技術,在防火防汛、治安聯防等工作中發揮關鍵作用。在政務服務領域,村民通過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即可辦理社保繳納、證明開具等事項。例如,浙江省“農民建房一件事”改革,依托“浙里辦”平臺將原本多部門、耗時數月的審批流程優化為線上聯辦,實現從“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的升級。
三是助力鄉村振興,開辟農民致富新道路。寬帶網絡的普及讓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數據成了新農資,有效解決產銷對接難、價格不透明等問題,使藏在深山的優質土特產直接走進城市消費者家中,實現從“產得好”到“賣得好”的價值飛躍。陜西省推行“電商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全省全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18.6億元。新疆和田地區通過電商平臺開展“沙漠農場開放日”系列直播活動,推動紅棗線上銷售額突破9億元。電信普遍服務實施十年間,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實現從2015年3530億元到2024年2.56萬億元的跨越式增長,生動展現了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發展的巨大潛力。
![]()
2015—2024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單位:萬億元,數據來源:商務部)
03
面臨挑戰:從“接入鴻溝”
到“能力鴻溝”的深刻轉變
一是網絡覆蓋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依然存在。部分自然村、農業作業區、交通道路沿線等生產生活場景仍存在覆蓋盲區;邊疆、海島等特殊地域因自然環境惡劣、建設與運維成本極高,實現連續、穩定、高質量網絡覆蓋的難度巨大。二是城鄉數字鴻溝呈現從“網絡接入”向“數字能力”轉移的新特征。農村地區居民,特別是老年群體,在智能設備使用、信息辨別、網絡安全防護等方面的數字素養仍有待提升,“不會用、不敢用”的問題制約著數字網絡紅利的充分釋放。三是技術與農業應用的深度融合尚存差距。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我國第一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為10.8%,遠低于第二產業(25%)和第三產業(46%);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精準生產、病蟲害預警、農產品智慧物流等農業核心領域的應用滲透仍較為初級。
![]()
2016—2023年,我國三大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
04
未來展望:從規模建設
到深度賦能的全面升級
一是持續推動網絡從“廣覆蓋”邁向“高質量覆蓋”。應聚焦信號盲區與弱區,持續實施電信普遍服務項目;同時積極探索高空平臺、低軌衛星等新技術在極端地形區域的應用,確保網絡服務的無縫性與韌性。二是著力彌合“數字能力鴻溝”。應聯合各方力量,開展面向農村居民的大規模數字技能普及培訓;推動智能終端適老化改造,開發更契合農村居民需求的數字應用,讓億萬人民共享數字紅利。三是深化數字技術與鄉村發展的融合創新。大力推動5G、物聯網、AI等技術在智慧農業、遠程醫療、數字文旅等領域的深度應用,鼓勵打造一批成效顯著、可復制推廣的標桿案例,培育農村數字經濟新業態,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注入更強勁的動能。
![]()
來了!2026 ICT行業趨勢年會,今年主題你來定
楊杰掌舵移動這六年:提燈引路,邁向AI
中興通訊前三季營收超千億元,算力營收同比增180%
作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陳潤竹 張麗(通訊作者)
責編/版式:王禹蓉
審校:王 濤 梅雅鑫
監制:劉啟誠
【通信世界新媒體矩陣】
央視頻 | 微軟MSN | 視頻號 | 微博 | 今日頭條 | 百家號 | 網易號 | 人民號 | 騰訊新聞
搜狐 | 新浪看點 | 雪球號 | 抖音 | 快手 | 愛奇藝 | 知乎 | 嗶哩嗶哩 | 咪咕視頻 |CSDN
【新媒體團隊】
監制|劉啟誠
審校|王濤 梅雅鑫 張鵬
編輯|王禹蓉
視頻制作|蔣雅麗 黃楊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