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三金老師
圖表|三金老師
圖片丨賽事官方相冊
貢嘎,蜀山之王,與14 座 6000 米級雪峰一起見證2025貢嘎100極限冰川越野賽圓滿舉辦。作為一場高海拔賽事,天公作美,組織得當,我作為一個參賽選手也順利完賽,對賽事體驗的滿意度評價良好。
![]()
以親歷者之眼,回顧賽事途中點滴回憶,盤點一下本場賽事及個人的所見所想。
![]()
賽道盤點
![]()
貢嘎100賽道設計遵從常規,以最長距離為主干路線,其它短距離組別通過截取這個主路線的某些路段串聯而成。
從紙面數據、賽道難點和地形路況三個層面來盤點、分析本次貢嘎100的賽道情況。
■ 賽道數據
受近期持續下雨和臨近比賽日天氣預報的影響,貢嘎100賽道數據經歷了賽事招募公布、賽前改線、賽事執行(選手手表記錄)三個階段的數據變化。
三個組別在賽前改線和賽事執行階段,賽道距離、累計爬升和下降數據均發生了變化,且累計爬升和下降相對于距離的變化更大。
我們分組別盤點一下:
![]()
100KM組別的賽事執行(手表記錄)數據相較于賽事招募的公布數據
? 距離增加5.7 KM,變化率≈ 5.80%。
? 爬升減少2326 m,變化率≈ -29.35%。
? 下降減少3205 m,變化率≈ -35.20%。
賽道變化分析:
距離增加5.80%,但爬升減少29.35%,下降減少35.20%。
爬升/距離比率從80.63 m/km降至53.85
m/km,下降/距離比率從92.62 m/km降至56.73 m/km,難度大幅下降。
![]()
55KM組別
? 距離增加0.1 KM,變化率≈ 0.18%。
? 爬升減少865 m,變化率≈ -33.51%。
? 下降減少1912 m,變化率≈ -34.07%。
數據變化分析:
距離幾乎不變,但爬升和下降減少約33-34%。
爬升/距離比率從102.30 m/km降至67.89 m/km,下降/距離比率從103.16 m/km降至67.89 m/km,難度明顯下降。
![]()
30KM組別
? 距離減少0.9 KM,變化率≈ -3.35%。
? 爬升減少1062 m,變化率≈ -38.45%。
? 下降減少1085 m,變化率≈ -38.96%。
賽道變化分析:
距離減少3.35%,但爬升和下降減少約38%。
爬升/距離比率從102.68 m/km降至65.38 m/km,下降/距離比率從103.53 m/km降至65.38 m/km,難度顯著下降。
組委會從應對近期持續降雨和比賽日天氣預報的角度,所有組別的賽道實際難度遠低于最初招募時的設計,也低于賽前改線后的難度,使賽道更易完成,減少選手和賽事組織的風險。
■ 賽道難點
紙面數據的變化顯示:
賽事執行相對于賽事招募,所有組別的爬升和下降均大幅減少(減少幅度29%-38%),距離變化較小;相對于賽前改線,爬升和下降進一步減少(減少幅度8%-20%),距離變化微小。
但是賽道真的簡單嗎?
從賽事的成績跟蹤系統的數據顯示:百公里選手在夜間降雨來臨前,規劃賽道的完賽率30%,55km的完賽率約在75%,(以上數據非官方最終數據)。
![]()
我們將賽道爬升數據按照環法坡度分級(不考慮地形路況),會發現即使在難度降低的賽事執行的路線上,坡度超過15%的HC級坡就有7個,最高坡度接近27%,且持續距離約3KM。分組別來盤點的話:
百公里組別:至少7個HC級的爬升,其中5個坡度在20%以上,最大27%;
55KM組別:3個HC級的爬升,包含一個27%的坡度;
30KM組別:2個HC級的爬升,最大坡度20%。
以上數據為降低難度后的手表記錄數據分析。
貢嘎100的創賽招募的slogan就是“貢嘎無坦途,開局即煉獄”,如果本次賽事按照最初設計的賽道舉行,對所有組別的選手來說,都將是一場煉獄之旅。
![]()
大家期待創賽招募的那條初始路線嗎?
■ 賽道地形路況
從完賽選手的訪談描述來看,本次調整后的賽道硬化路面偏多是大多數選手的共識。
我們根據選手的訪談、實際的賽道經歷,整理了3個組別的賽道地形路況,非官方數據,僅作參考。
![]()
![]()
![]()
● 對于地形路況的歸類,我們在統計的時候遵從以下原則:
山地小徑:將高山攀爬、冰川碎石及高海拔山間路段都歸為此類;
山林野徑:將林間土路、草甸小徑和徒步土路歸為此類;
硬化路面:盤山公路、鄉村硬化路面、其它硬化路面歸為此類;
非鋪裝路面:不符合上述分類的歸為此類;
![]()
參賽選手
本次貢嘎100越野賽,創賽招募僅1000名額,大概組別為100KM組有100人,55KM組有約300人,30KM組約600人。具體完賽數據以官方為準,不做贅述。
通過在賽事選手群觀察和賽事現場的訪談溝通,選手的區域分布廣泛,除去成都、重慶占據一部分名額,無論沿海的廣東、江浙和上海,還是偏內陸的山西、東北地區以及北京等都有組隊來參賽的選手。
![]()
● 從選擇報名貢嘎100賽事的初衷和人群來劃分,主要有以下三類:
① 高海拔賽事和徒步的愛好者;
② 對貢嘎雪山的向往者,借著賽事的機會來打卡;
③ 朗途賽事的擁躉和粉絲。
由于是首屆賽事,政府機構對冰川地區承載選手持有待觀察的態度,只開放100個名額,因此貢嘎100百公里名額尤其搶手,即使賽前因線路變更,開放退賽機制,百公里組仍滿額,一票難求。
出于對貢嘎雪山的神往和朗途賽事粉絲的追隨,有多位選手在身體受傷的前提下,依然不遠千里而來,站在了賽事起跑線上。最快退賽選手據說在出發經過酒店時就選擇了退賽,一直在起點等會參賽小伙伴的歸來。
![]()
賽事體驗
■ 賽事補給標準、豐富、充足和實用,貼合環保理念,也貼合跑者的實際需求,沒有過多的煽情的補給品類。
![]()
■ 會場搭建和賽場氛圍體現了一個成熟賽事團隊的功底,尤其是歡迎晚會和終點沖刺,讓選手們的情緒價值拉滿,受到普遍好評。
![]()
![]()
■ 組織方提供的的參賽物資和完賽物資,精美多樣,給選手帶來意外驚喜,且所有物資均按照品牌市售標準提供。
![]()
● 強裝檢查的話題
本次賽事有一個強裝檢查的小插曲,就是在換裝點女子領先選手的第一名趙福芬、第二名張潓萍因為強裝檢查不合格,被強制退賽。退賽原因主要是充電寶規格不符合強裝標準。據張潓萍介紹,她攜帶的是5千毫安的充電寶,而組委會要求的是1萬毫安(見視頻)。也讓我感受到組委會在高海拔賽事組織中的嚴謹,對強裝檢查完成了從國內普遍存在的“有就可以”,到嚴格執行“標準合規”的轉換。
● 賽事的不足之處
嚴格來說,首屆貢嘎100賽事的“槽點”并不算是人為原因導致,而是來自于天氣和因為天氣造成的賽道變更。依筆者之見大概有三點:
![]()
① 天氣預報中的多云和陣雨并沒有如約出現,反而在比賽過程中變成了高溫和曝曬,賽前,組委會和選手對裝備準備和強裝要求都是按照降雨、降溫的預期作準備的,導致選手對賽事進程中對高溫天氣應對不充分。
② 由于賽道地形地貌等因素的限制,有的選手抱怨在CP1之后的堵車問題,好在這對競速選手影響不大。
③ 賽道的硬化路面占比較大。這也是國內大部分景區賽事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
賽事展望
⒈ 賽道組別豐富的可能性
貢嘎地區海拔層次的多樣性,為不同路線設計提供了可能。
本次賽事,最精華的穿越冰川和埡口的賽段僅僅給到了百公里組別,55和30組別都在1600-3100的海拔區間行進。
下一屆貢嘎100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路線呢?
冰川地區對選手人數的承載能力有多少?
會讓更多選手、更多組別的路線穿越冰川,直面雪山嗎?
會有更長距離的組別嗎?
未來會將貢嘎大環線的路線開發出來嗎?
這一些猜想,都需要組委會在未來給我們呈現更多的可能。
![]()
⒉ 賽事的持續性和對經典賽事的仰望
擁有天時地利人和貢嘎100,有沒有可能承載中國高海拔越野賽的野望呢?
答案飄在風中。
相信朗途賽事與當地政府部門通過首屆賽事,能建立起互信、共贏的理念,讓更多越野跑愛好者加入到冰川賽道,甚至催生出更加宏大的貢嘎大環線賽道。 ■
![]()
投稿、應聘兼職作者,請聯系
trailrunner@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