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沉睡三千年的三星堆,又一次讓天下都驚了,隨著考古挖得越來越深,那些造型怪里怪氣的青銅器、金器、玉器,不光是給我們看了一個神秘古蜀國的樣子,還把一本看著挺不靠譜的古書,《山海經》,又給拉了回來,好像越來越多的線索都在說一個事兒,那個跟中原文明不太一樣的三星堆,可能跟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
這事兒也不是瞎猜的,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三星堆挖出來的那個青銅神樹,跟《山海經》里寫的“扶桑樹”太像了,1986年那會兒,三星堆二號坑挖出來一號青銅神樹,快四米高,分了三層,每層三根樹枝,一共九根,每根樹枝上還站著一只鳥,這不就跟《山海經·海外東經》里說的一樣嘛,“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書里畫的那個扶桑神樹,是太陽睡覺的地方,樹上有十個太陽,都是金烏鳥馱著輪流上班,三星堆這個神樹,不多不少正好九只鳥,可不就對著那九個在樹上歇著的太陽嘛,這種巧合,讓好多學者都覺得,這青銅神樹就是《山海經》里扶桑樹的現實版,是古蜀人拜太陽的一種體現。
![]()
除了那個大大的青銅神樹,三星堆最抓人眼球的,就是那些長相奇怪的青銅面具,特別是那個“縱目面具”,它的眼珠子是柱子一樣往外凸出來的,耳朵也特別大,根本不像正常人,這張怪臉,又在《山海經》里找到了影子,書里寫了古蜀國第一個老大叫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山海經·大荒北經》里還說有個叫“燭龍”的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眼睛也是豎著的,“直目”或者“縱目”的說法,跟三星堆面具的樣子對上了,這就讓人想,這些面具可能就是古蜀人照著他們老祖宗或者神的形象做的祭祀東西。
![]()
要是說青銅神樹和縱目面具只是文化上有點像,那考古發現里藏著的遷徙線索,就給“夏朝遺民”這個說法增加了不少底氣,考古圈里都覺得,三星堆文化不是平白無故冒出來的,它那個厲害的青銅文明一下子就發展起來了,背后很可能有外面的人過來幫忙,這群外面來的人,很可能就跟夏朝滅亡有關系。
![]()
史書上寫,夏朝最后那幾年,商湯打了夏桀,夏朝就完了,打輸了的夏朝人跑哪兒去了,書上沒怎么細說,有些學者就發現,三星堆文化起來的時間,正好跟夏商換代那會兒差不多,《山海經·大荒西經》里還記了一個叫夏耕的夏朝將軍,跟商湯的部隊打仗輸了,頭被砍了都沒死,最后跑到了巴蜀地區的巫山。
![]()
這故事雖然神神叨叨的,但給夏朝人進四川提供了個思路,更關鍵的是,三星堆遺址里挖出來的陶器、玉器,比如陶盉、牙璋這些,有很明顯的中原二里頭文化(好多人都說是夏文化晚期)的風格,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就直接說過,三星堆挖出來的文物里,好多都是中原夏商王朝風格的東西,這說明三星堆跟中原文明關系很近,這種文化上的交融,再想想夏朝滅亡那個歷史背景,味道就不一樣了,一群掌握著當時最牛的青銅技術和禮器制度的夏朝貴族或者工匠,國家沒了,家也沒了,就帶著他們的寶貝和文化,一路往西跑,最后到了成都平原這個又富饒又清靜的地方。
![]()
他們到了這兒,就跟本地的古蜀文化合到一塊兒了,把中原的規矩、技術跟古蜀人那種獨特的拜自然、搞巫術的傳統結合起來,這才有了三星堆這么個既有中原影子,又特別有地方特色的燦爛文明,那些在《山海經》里被中原人當成“奇聞怪談”的神和傳說,什么人頭鳥身的神,能通天的神樹,可能就是這幫夏朝遺民帶到四川的祖先記憶和神話故事,在新的家里用青銅的樣子重新做了出來,固定了下來。
![]()
當然了,三星堆到底咋來的,學術界還有好幾種說法,沒個準信兒,“夏朝遺民說”也只是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和古書對比的一種猜想,可三星堆跟《山海經》越來越多對得上的地方,確實給了我們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想象空間,它讓我們重新去看《山海經》的價值,這本以前被當成瞎編的書,可能不全是神話,而是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給我們留下了上古時代寶貴的歷史碎片和文化記憶,隨著三星堆考古挖得更深,這個千古謎題的答案,可能就埋在更深的土里,等著被叫醒的那一天。
參考文獻:
1. 陳德安. (2000). 三星堆:古蜀王國的圣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 蒙文通. (1987). 古史甄微. 巴蜀書社.
3. 王巍. (2021). 三星堆考古新發現的幾點思考. 考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