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空間論壇下設“空天海洋先進科學與技術論壇”與“第六期長興論壇——海洋裝備綠色智能發展專題論壇”兩個平行子論壇。“空天海洋先進科學與技術論壇”以“空間可持續:通過空間,為空間,在空間”為主題,聚焦人類對拓展宇宙認知與海洋利用的持續追求,旨在構建更加健全的空間產業創新生態,推動導航、遙感等空間技術的可持續應用,為構建更加公平、包容、有效的全球太空與海洋治理體系貢獻智慧。“海洋裝備綠色智能發展專題論壇”作為浦江創新論壇的重要專題活動與長興論壇的延續,圍繞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綠色化和智能化前沿方向,為專家學者搭建了一個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深化合作、共謀發展的高端平臺,為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與會嘉賓從未來空間前沿技術、產業應用與治理范式等多維度展開深入探討,通過解析當前空間領域在協同發展中的關鍵挑戰,共同探索科技賦能產業、產業反哺創新的良性互動機制,為構建可持續的未來空間生態系統提供系統性思路與路徑參考。
PUJIANG INNOVATION FORUM
![]()
一、未來空間技術新賦能:
從觀測地球到守護地球
星球數字體:構建地球生命感知神經。對我們所居住的星球的精準感知,已成為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戰略命題,當代空天科技正為星球編織一張實時感知神經網,持續把脈地球生態系統的關鍵生命體征。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高級研究員、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前主任施建成通過青藏高原水循環衛星觀測,構建高精度模型,揭示“亞洲水塔”的時空變化,為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關鍵決策依據。
中國氣象局上海臺風所研究員魯小琴開發臺風智能預測模型,融合多源衛星數據實現從“事后分析”到“事前預警”的跨越,提升人類社會的氣候韌性。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尹達一研制的高性能光學載荷,實現對內陸水體與近海環境的微觀監測,為水資源管理和污染防控提供“空間天眼”。
馬爾代夫空間研究組織(MSRO)主席馬丁·馬西赫以馬爾代夫為例,強調衛星數據對島嶼生態監測、珊瑚礁保護與海岸救援的核心作用,推動小島嶼國家從“氣候受害者”轉為“生態創新者”。
海洋命運共同體:智能技術賦能藍色經濟。全球海洋航運業正邁向一場以數據驅動和低碳循環為核心特征的深刻產業革命。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劉衛提出智能船舶需融合氣象導航、航線優化與自主避撞技術,通過AI驅動能效管理,降低航運碳排放與運營成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嚴新平指出,“智能船舶是發展智能航運的基石”,其演進路徑是從“船員+設備”到“船員+智能輔助系統”,最終實現能替代部分人工決策的“船員+智能系統”,這是從人力驅動到人機協同的深刻轉變。其團隊在沙潁河示范船舶上驗證的自主航行系統,為智能化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可行范式。
博士生導師,特聘教授楊啟強調,船舶綠色化是滿足國際公約的“生存題”,而非“選擇題”。當前LNG和甲醇是船東主要選擇,但未來主流燃料取決于政策、基礎設施與生態體系的完整性。
ABB集團船舶與港口事業部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經理Alf Kare Adnanes提出“脫碳與自動化是“共生關系”。他認為,海事電氣化的突破在于與自動化深度融合,為每艘船找到最高效的脫碳路徑,不存在“一刀切”方案。先進的船用直流電網技術是優化能效、支撐脫碳的關鍵基礎。
挪威船級社副總裁兼業務發展總監Jan Kv?lsvold主張在等待碳中和燃料的同時,應優先摘取“低垂果實”——即立即應用風帆輔助、螺旋槳優化等成熟能效技術,特別指出港口是脫碳關鍵節點,在核心港口建設碳接收設施能產生巨大的全球減排效益。
空間信息互惠體:彌合可持續發展的數字鴻溝。現代空間技術將天基數據轉化為保障民生與抵御風險的關鍵效益,無聲守護人類經濟社會正常運轉。
亞太安全合作組織教育與培訓部部長許巖松分享亞太空間合作組織通過衛星數據共享、地震預警、農業監測等項目,助力成員國應對自然災害與糧食安全挑戰。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明安圖科學觀測站執行站長范瑾指出,行星際閃爍望遠鏡(IPS)對太陽風活動的監測,可預警地磁暴對電網和導航系統的干擾,是保障現代經濟社會運行的“空間前哨”。
![]()
二、未來空間產業新前沿:
從應用開發到生態構建
超越“發射”的產業革命:在軌制造與空間經濟。在軌制造正在將空間活動從以“發射”為中心的昂貴遠征,重塑為以“建造”為核心的可持續經濟模式,徹底重構空間經濟的底層邏輯。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高升提出,空間機器人技術在軌組裝大型設施(如巨型天線、空間望遠鏡),將徹底改變“一次性發射”的傳統模式,開啟“太空制造”新紀元。
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石志儒表示衛星制造數字孿生技術是實現復雜空間裝備高效、低成本研發與運維的“使能器”,是空間產業智能化的核心。
葡萄牙米尼奧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勞爾·法格羅透露,其團隊正投資建設新的空間工程校園和測試中心,為未來空間制造產業培養工程師并提供地面驗證設施。
未來生物與材料科學范式變革:微重力環境的創新工場。微重力環境可能是人類揭示生命與物質本質規律的關鍵因素,現代空間技術促使“太空實驗室”概念不斷具象化,有望催生超越地面認知框架的顛覆性技術,從而重塑產業未來。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偉波展示的中國空間站生命科學實驗系統,支持從細胞、組織到動植物的長期在軌實驗,為空間農業、生物醫藥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太空實驗室”。
澳門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瑪塔·菲利帕·西蒙斯開創性地研究真菌在模擬太空環境(如微重力、高輻射)下的適應性,其成果不僅關乎宇航員健康,更可能催生在地外生產藥物、新材料甚至食物的“空間生物技術”。
國際深空探索協會創始成員安麥特透露,其合作的月球探測任務將測試無線充電、抗極端溫度等技術,這些針對地外環境的工程解決方案,本身即具有巨大的商業轉化潛力。
開辟經濟增長的立體疆域:空天地海一體化全域通信。通過構建一個空天地海一體化的智能網絡,由通信、導航、遙感技術融合催生的萬億級經濟增長空間,將空間技術優勢轉化為立體域內的經濟發展新動能。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楊軍強調,低空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如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依賴于整合衛星、高空平臺、地面基站的綜合網絡,這是空間技術賦能萬億級新經濟形態的直接體現。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尹達一教授提到,其團隊正參與中葡“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項目,致力于開發下一代空-海立體光學傳感技術,旨在實現從近海到遠洋的全域、實時監測。
三、未來空間治理新范式:
從拓荒競爭到可持續文明
軌道資源經歷從爭奪到共享的范式轉變。面對有限軌道資源的硬約束,從排他性爭奪走向協同性共享,已成為保障空間資產安全、實現太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必然。
土耳其航天局前局長塞爾達爾·侯賽因·耶爾德勒姆呼吁,通過共享軌道數據、推進AI賦能交通管理,避免低軌擁擠;國際組織需承擔協調責任,制定技術標準與通信協議,提升軌道使用效率。
平方公里陣列天文臺頻譜經理費德里科·迪·弗魯諾警示,衛星集群的無線電波束干擾已威脅深空觀測,需通過技術減緩(如波束避讓)與多邊談判平衡天文探索與商業開發。
地月空間正成為邁向多星球文明的戰略起點。作為人類走出地球搖籃的第一個實質性跳板,地月空間承載著文明從“單星球物種”向“多星球物種”演進的首輪考驗與希望。
安麥特介紹,中土合作開發的AI驅動月球機器人將參與嫦娥八號任務,通過多機器人協同測繪與資源探測,為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提供技術支撐。
高升指出,大型設施在軌建造需突破機器人高精度控制、柔性結構組裝等技術,推動空間站從“單點部署”邁向“軌道工廠”模式。
創新共同體:重塑空間領域的合作范式。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于曉洲發起的CubeSat學生項目與勞爾·法格羅院長推動的校企合作衛星計劃,揭示了未來空間創新依賴于全球化的“微創新”網絡和產學研深度融合。
許巖松介紹的APSCO多國合作機制表明,面對高昂的成本與技術挑戰,共建、共享、共治的“空間創新共同體”是開發未來空間的必然路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的空間治理體系。構建公平、包容且可持續的空間治理體系,是實現太空時代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前提與秩序基石。
土耳其航天局前局長塞爾達爾·侯賽因·耶爾德勒姆指出,空間資源有限且脆弱,需建立動態監管框架,將可持續性納入太空項目全生命周期,通過國際協作規范太空垃圾追蹤、環境影響評估等,遏制短期逐利行為。
馬丁·馬西赫強調,小島嶼國家應主動參與全球空間治理,將海洋生態保護經驗延伸至太空領域,推動“通過空間”實現地球與空間的雙重可持續發展。
OKAPI Orbits德國公司首席技術官克里斯托弗·凱布舒爾提出,需建立太空交通協調平臺與責任分配機制,通過數據共享和行動標準化,避免衛星碰撞與頻率干擾,實現“太空交規”的全球共識。
四、未來展望
前沿技術驅動變革,未來產業加速聚能。空間技術作為拓展人類認知與活動疆域的關鍵引擎,正持續突破能力邊界,推動形成以空間可持續為核心的全球治理新范式。
![]()
未來空間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拓展人類生存疆域的戰略支點,更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領域。唯有打破技術壁壘、優化產業生態、創新治理體系,才能實現空間資源高效利用與全球合作的良性互動,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面向未來,應重點推進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技術自主創新與開放協同。聚焦在軌制造、深空探測、空間信息等關鍵領域,突破共性技術瓶頸,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實現高水平自主可控與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有機統一。
二是推動空間產業與地面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空間技術在地球觀測、海洋開發、低空經濟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應用場景,培育萬億級空間經濟新集群。
三是構建包容共治的全球空間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國際規則與標準制定,推動建立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外空與海洋治理框架,攜手國際伙伴共同應對空間安全、軌道資源、太空環境治理等全球性挑戰。
![]()
本文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科技創業研究室副研究員朱悅執筆。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