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離我們這么遠,宇航員飛過去要多久?一兩個月?一年?還是根本到不了?這個問題遠比你想象的復雜,也遠比你想象的震撼。
![]()
我們常聽說火星距離地球“2億公里”,但這其實只是一個平均值。地球和火星都繞太陽公轉,但軌道大小不同、速度不同,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時刻在變化。
在最近的時候(稱為“火星沖日”),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距離可縮短到約5460萬公里;而在最遠的時候(火星在太陽另一側),可以拉開到超過4億公里。

這就導致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宇航員無法隨時起飛,只能在火星與地球相對“接近”的時候出發。這個發射窗口每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錯過了,就得等兩年多。
所以,別以為這像打車一樣說走就走。你得等天時地利都湊齊,才有資格啟動引擎。
目前最節能的火星飛行方式,叫做霍曼轉移軌道。它不是直線走最短路,而是走一條橢圓形的“能量最省軌道”,借助太陽引力和行星運動,把飛船“送過去”。
![]()
在這種軌道下,從地球到火星大約需要6~9個月。
比如美國的“毅力號”,2020年7月30日出發,2021年2月18日登陸火星,總計飛行203天,約6.8個月。
![]()
還有咱中國的“天問一號”,是同年2020年7月23日出發,2021年2月10日被火星捕獲,總計飛行202天,約6.7個月。
不過,這些都是無人探測器。如果是載人任務,事情會復雜很多。因為考慮到人體承受力、生命維持系統、輻射防護等問題,不可能像探測器那樣“全速沖刺”。
![]()
NASA與SpaceX的估算表明:以目前的推進技術,人類飛往火星單程仍需6~9個月。如果未來采用“核熱推進”(NTP)等新技術,飛行時間有可能壓縮到90~120天,因為它利用核反應堆加熱推進劑,能效遠超傳統化學火箭,但這項技術尚未實用化,目前僅停留在地面測試階段。
換句話說,從現在看,一個完整的載人火星任務,往返至少需要兩年時間:半年去、半年回、一年在火星上等待下一個返回窗口。你不是在“飛行”,你是在穿越一個天文級的遠距孤島。
![]()
聽到“6~9個月”你可能會覺得慢,那能不能用更強的火箭、更快的推進器來提速?理論上可以,現實中幾乎做不到。
原因很簡單:推進=燃料,燃料=重量,重量=更多燃料。這是火箭工程中著名的“質量悖論”:要飛得快,需要更多的推進能量,這意味著你要帶更多推進系統,就會更重,而更重就需要更大的推進力,于是你需要更大的燃料,燃料更重,又需要更多燃料來推燃料……
這就成了一個越想快,越飛不動的死循環。
![]()
以SpaceX的“星艦”為例,這是目前地球上最強的運載火箭之一,預計滿載可將100噸以上的貨物送往火星軌道,但這仍然遠遠不夠支撐一個完整的載人任務。
更別提你還得考慮“回來”的事:返回地球的燃料、氧氣、水、食物、備用設備、緊急支持系統……這些都得一塊帶上或在火星上“現場制造”,每多帶一公斤,就意味著飛行時間和成本成倍上升。
所以,我們不是不想快,而是快不起。
![]()
別以為“6個月太空飛行”只是長途旅行那么簡單。在地球軌道上呆過半年以上的宇航員,身體都會出現一系列退化性變化,更別說跨越火星、脫離地球磁場、防護極差的深空環境。
根據NASA和ESA的長期研究,人在太空中,身體會迅速退化。最明顯的是:骨頭開始“掉鈣”。每個月骨密度下降1~2%,因為不需要承重,身體就自動開始“削減功能”。
![]()
緊接著是肌肉萎縮、心臟功能下降,血液分布失衡,容易頭暈、失重、低血壓。
還有就是眼球的變化。因為顱內壓力變高,眼球會被輕微壓扁,有些宇航員的視力永遠沒恢復。
別忘了更嚴重的太空輻射。地球有磁場幫我們擋住大部分宇宙射線,太空中沒有。太陽風暴一來,宇航員暴露在幾十倍劑量的輻射中,直接影響細胞、免疫、甚至DNA。
![]()
2015年,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在國際空間站駐留了340天,與他留在地球的雙胞胎弟弟進行同步對比實驗。結果顯示,他的染色體端粒、認知反應速度、基因表達、免疫系統都出現了顯著變化,有些至今仍未完全恢復。
所以,飛去火星,并不是“長一點的航班”,而是一次逼近人類生理極限的遠征挑戰。
即便如此,那為什么我們仍然要去火星探索呢?因為火星,可能是人類唯一的備份星球。
![]()
它是太陽系中最像地球的星球:有晝夜、有四季、有極地冰蓋、有古河道痕跡、有地殼運動。科學家甚至認為火星曾經擁有液態水,可能孕育過生命。
而人類的太空探索,從來不只是“科學好奇”。它更像是一場保險:一旦地球發生不可逆的災難(比如核戰爭、氣候崩潰、小行星撞擊),我們還有第二張門票。
![]()
目前,NASA計劃在2030年代中期實現載人火星任務,項目代號“Artemis后續計劃”,預計投入高達數千億美元。他們的策略是先在月球建基地,作為“火星中轉站”。
SpaceX的馬斯克則另辟蹊徑,提出用Starship超重型火箭,直接從地球起飛、直奔火星。他曾公開表示:“我希望自己能死在火星上——但不是在撞擊中。”他的時間表更激進,甚至預言2029年前后就可能首次載人試飛。
![]()
而中國航天,也在默默推進。2021年“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后,中國官方首次提出“2040年前后載人登陸火星”的構想。相比美方激進,中國更穩:先搞清火星地質、氣候、生存條件,再考慮人過去。
三種路徑,美國強調“月球跳板”,SpaceX追求“直接飛越”,中國堅持“穩扎穩打”。誰先到火星?看的是誰能先解決“錢、命、技術”這三道關。
![]()
在我看來,我們這一代人,極可能會在有生之年,看到第一個地球人踏上火星。也許是馬斯克的Starship,也許是中國航天的長征,也許是NASA。
但不管是誰先邁出這一步,都意味著我們走出地球這個圈子,真正跨入了星際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