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當前,應對氣候變化、防治海洋污染、推動藍碳增匯、實現航運脫碳、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正在成為全球剛性需求。
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現有治理體系難以應對新問題、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和模式正在轉變、新興議題推動治理體系重構……當前,全球海洋治理體系已進入深度調整期。
在今天(11月6日)舉行的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上。多位官員和專家學者表示,作為海洋大國,中國正逐步從全球海洋治理的“后來者”轉變為“貢獻者”。隨著中國海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專家們表示,展望未來,全球海洋治理將更加注重公平、合作與可持續,各國應攜手共進,完善國際海洋法律體系,加強國際組織協調,拓展合作領域,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合理、包容高效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在這一進程中,中國將發揮更大作用,為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作為全球海洋治理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始終將自身發展置于人類共同發展的宏大敘事中,積極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在主題發言中表示,當前,應對氣候變化、防治海洋污染、推動藍碳增匯、實現航運脫碳、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正在成為全球剛性需求。
數據顯示,全球海洋經濟規模每10年翻一番,已占全球GDP比重的4%以上,到2050年全球海洋經濟規模增加值或將達到5.2萬億美元。海洋經濟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
但同時,當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海洋污染等問題相互交織,全球有3000多個主要港口正面臨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等災害的直接威脅,全球貿易和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面臨風險。
“協作共治成為應對全球挑戰的國際共識。”孫書賢介紹,中國建設性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海洋秩序。今年10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協定》。
![]()
11月6日,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現場。攝影/章軻
專家介紹,近年來,科技創新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關鍵支撐。目前,海洋觀測、探測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等領域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深水、綠色、智能、安全”在海洋領域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聯合國發起的“海洋十年”行動,也進一步凝聚全球科學力量,并將產生變革性的海洋解決方案和有效的治理工具。
與此同時,中國也牽頭發起了海洋大科學計劃,圍繞氣候與生態研究的前沿方面,發起實施“海洋負排放”“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在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海洋觀測預報與防災減災、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空間規劃、藍色經濟、海洋綜合管理、能力建設等領域實施了100余項“小而美”“惠民生”項目。
開幕式上,鷺江創新實驗室正式發布中歐藍色發展投資基金。該投資基金由鷺江創新實驗室等國內外資本機構和上市企業共同發起,首期募資規模20億歐元,并在此框架下設立人民幣基金100億元。基金重點投向可持續藍色經濟與產業領域。
同期還發布了深海生境智能認知與探索多模態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唐冬梅介紹,深海生境智能認知與探索多模態大模型是聯合國“海洋十年”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下的公共科技產品和核心成果之一,旨在通過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技術,突破深海數據稀缺的瓶頸,實現對深海典型生境的智能模擬和預測。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馬超飛介紹,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是我國首個“遙感-重構-預測”全鏈路海洋AI大模型,實現了對海洋環境的深度透視與前瞻預測,為推動海洋環境監測體系的重構與升級,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
孫書賢在上述主題發言中表示,未來,各方應加強理念與戰略對接,增進利益融合,以海為善,以海為伴。攜手應對海洋領域氣候變化,開展藍色碳匯和海洋減排合作,聯合開展海洋重要生態系統監測和健康評價,共同發布海洋環境狀況報告,提高海洋環境污染防治能力。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藍色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