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世界資源研究所)
![]()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即將在亞馬遜中心地帶召開,本屆大會被廣泛期待為“氣候適應COP”。在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氣候風險加劇的今天,加強氣候適應與韌性建設已經刻不容緩。
氣候行動通常分為兩類:減緩(mitigation)和適應(adaptation)。減緩旨在減少或消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適應則幫助社區和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盡管二者在應對氣候危機中同等重要,但在競爭有限的氣候資金時,減緩往往更受青睞,適應獲得的關注與資金則遜色一籌[1],導致社區和生態系統在風暴、洪水、火災及其他氣候威脅面前愈發脆弱。
然而,減緩與適應并非截然對立,兼具減排與韌性提升雙重效益的解決方案已然存在,且其協同潛力遠未被充分挖掘。隨著全球氣溫逼近危險閾值[2],其對人類、生態系統和經濟的影響遠超以往,在此背景下,加大對減緩與適應協同路徑的投資則顯得尤為關鍵。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梳理了六大協同策略,供業界交流互鑒。
研究表明
氣候適應與減緩可協同推進
氣候適應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需要與經濟民生協同發展,更可與氣候減緩形成合力。WRI分析了300多個氣候適應投資項目,發現其中近半數能撬動減排的雙重效益,例如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或部署更具韌性的可再生能源[3]等。
![]()
植樹等舉措在減緩氣候變化的同時,也幫助社區抵御干旱、洪水等氣候影響 | 圖源:Jake Lyell/Alamy
部分項目減排的經濟價值,已與其氣候適應效益相當,甚至更高。例如,烏茲別克斯坦的“韌性景觀恢復項目”減排效益預計達3.5億美元,超過其在避免損失及其他社會發展方面的1.667億美元收益[4];聚焦于可持續土地管理的“哥倫比亞遺產項目”預計可實現逾15億美元的減排效益和13.5億美元的其他收益[5]。然而,這些潛在的減排效益多被忽視,導致項目總回報被嚴重低估。充分評估適應項目的減緩收益,有助于量化項目實際價值,重塑投資決策,引導資金流向兼具雙重效益的項目。
六大策略探索減緩和適應協同發展
以下六大策略,既能遏制高碳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也能同時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1
推廣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全球能源需求,尤其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需求正在攀升。但氣候變化卻使電力系統面臨嚴峻考驗。極端天氣破壞能源基礎設施,推高用電需求,導致停電頻發。
集中式布局、遠距離傳輸的電力系統在發生局部故障時,容易波及更大范圍,因此在極端天氣面前格外脆弱。
相比之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分布式電網則更具韌性。它們可以實現就近供電,且小規模項目具備成本優勢,非常適合輸電線路更短、配電范圍更小的分布式電網。在洪水、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后,獨立的可再生能源系統可以幫助社區維持運轉,離網的太陽能板或風力發電機更能為醫院及其他應急服務部門提供應急電力[6]。
![]()
盧旺達的一家鄉村診所正在安裝屋頂太陽能板。該舉措可增強醫療服務的氣候韌性,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圖源:Walt Ratternman/Sunepi
2
推動可持續農業與土地利用
WRI研究發現,在可持續農業與林業領域,約57%的適應性投資項目可同步帶來減緩效益,其協同效應僅次于能源行業。盡管農業、林業與土地利用貢獻了全球21%的溫室氣體排放[7],但通過農林復合(agroforestry)、輪作種植(rotational cropping)、林牧復合(silvopasture)和社區管理森林(community-managed forests)等可持續實踐,不僅可減少土地利用相關排放,還能增強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
以林牧復合系統為例,它將多樣化的樹木或灌木種植與農作物和牲畜相結合。該類系統的固碳量比同等面積的無樹區域多5到10倍[8]。樹木與灌木還可保護牲畜免受極端高溫的影響[9],提供更富營養的草料,并在干旱季節保障飼料供應,從而提升生產穩定性,保護農民收入與糧食安全。此外,作物多樣化與農田植樹還能帶來額外收入。在全球范圍內,若將林牧復合系統擴大至約7.7億公頃,雖需投入約2730億美元,卻有望為農民帶來高達2.36萬億美元的經濟收益[10]。
在中國寧夏,農業節水灌溉設施項目完成了渠系改造,使灌區內植被(尤其是防護林、經濟林和牧草)面積增加,發揮固碳作用,增加了碳匯。此外,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合理灌溉可使土壤有機碳含量提高11%-35%,應對干旱的同時提升了固碳效益。
![]()
在農田與牧場中種樹,可增加收入來源,并讓土地吸收更多碳 | 圖源:USDA/Flickr
3
投資氣候智慧型建筑
建筑與施工領域貢獻了全球37%的溫室氣體排放,其排放主要源自水泥、鋼鐵和鋁等材料的生產及建筑運行能耗[11]。在減排的同時提升建筑本身的氣候韌性,是推動該領域轉型的關鍵。
優化建筑設計有助于實現協同效益,保護居民免受極端高溫影響,進而減少空調使用需求,降低能耗與排放[12]。例如,在北半球朝北、南半球朝南設置窗戶,可通過減少太陽直射來為建筑降溫;將屋頂涂白可反射60%-90%的陽光,降低室內外溫度[13]。此外,提高建筑能效也能顯著減少能源消耗及排放。
另一協同路徑是以低碳材料替代高排放建材。例如,在高架建筑的地基材料中,使用以可持續方式砍伐的木材替代混凝土,可能帶來更低的排放[14],同時還能減輕洪水損害、降低損失。
4
改善公共交通系統
交通運輸領域貢獻了全球24%的二氧化碳排放 [15]。同時,道路、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也易受風暴、城市內澇及極端降雨等影響。發展具有氣候韌性的公共交通體系,能夠同時應對這兩大挑戰。
研究顯示,與私家車相比,公共汽車與軌道交通每乘客公里溫室氣體排放最多可降低約三分之二[16],若將公共交通在城市客運出行中的比例提升至34%,全球可累計減排超1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17],相當于每年減少近350萬輛燃油車上路[18]。
在建設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時,應同步增強其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通過升級改造現有設施,并將抵御自然災害、海平面上升或極端高溫等能力納入設計標準,可保障交通系統長期穩定運行,減輕對依賴公共交通的低收入及其他脆弱人群的影響。
韌性措施還能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例如,公交車體采用熱反射涂層、車站周邊種植樹木,可在熱浪中為乘客帶來陰涼。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城市的經驗表明,此類措施在提升公共交通可靠性與客流量的同時,也實現了氣候效益最大化[19]。
5
保護和恢復沿海濕地
作為獨特的生態系統,沿海濕地(包括潮汐沼澤、紅樹林和海草床等)既是天然水體過濾器,也是海洋生物棲息地。它們能有效抵御風暴潮,緩解海平面上升的沖擊。其土壤和植被中更儲存著100億至240億噸碳[20],相當于近250億英畝森林一年的固碳量,每年生態價值高達1900億美元[21]。
以深圳大鵬新區灰綠結合海堤建設項目為例,據估測,2021-2050年間,其海岸線紅樹林恢復工程平均每年可以產生133萬元的固碳價值和19萬元的釋氧價值。
恢復和保護沿海濕地,不僅能在2050年前實現每年2.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額外封存[22],還能強化其作為應對氣候危機的“天然海防線”的作用。在推進相關工作時,應充分吸納依賴濕地為生的本地社區的參與。例如斐濟[23]和巴布亞新幾內亞[24]等地已實踐了基于社區的保護與教育模式,在守護濕地的同時,也助力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
紅樹林不僅支撐當地生計、孕育多樣物種,還能保護沿海社區抵御風暴與海平面上升,同時吸收大量溫室氣體 | 圖源:Damocean/iStock
6
保障原住民土地權利
原住民與當地社區守護著全球約半數的土地與現存完整森林[25]。這些生態系統不僅儲存了全球森林碳匯的17%[26],提供了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棲息地[27],也為周邊社區帶來氣候調節和水資源安全等生態韌性福祉。在秘魯、巴西等地,原住民區域的森林覆蓋率損失普遍低于其他地區[28]。
然而,盡管他們守護著廣闊的土地,但其合法土地權利僅在全球14%的森林面積上得到承認。依法確認原住民的土地權屬,不僅有助于長期減排,更能有力推動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29],有效管理氣候風險并提升韌性。這也有助于傳承他們在可持續土地利用方面的世代智慧與經驗。
優先推動兼具多重效益的
氣候解決方案
以上僅是氣候行動中協同推進減緩與適應的部分范例。事實上,在不同行業、生態系統、國家與社區中,還存在著更多具備多重效益的解決方案。面對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以及有限的資金和能力,決策者需優先布局此類綜合舉措,以提升民生福祉、守護地球家園。這不僅是對當前挑戰的積極回應,更是對共同未來的明智投資。
WRI長期開展氣候適應相關工作,包括推動氣候適應主流化、評估與管理氣候風險、增強農業氣候韌性、倡導本地適應行動以及增強氣候適應投融資等。自2018年全球氣候適應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成立起,WRI進一步推動對系統性的氣候適應行動的重視與投入。
作者
Aarushi Aggarwal
Carter Brandon
世界資源研究所
社會公平中心(Equity Center)
高級研究員
Bradley Kratzer
世界資源研究所
全球氣候、經濟與金融項目
研究員
Isabella Suarez
(WRI北京代表處可持續轉型中心氣候項目研究員奚文怡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https://www.wri.org/insights/adaptation-finance-explained
[2]https://www.wri.org/insights/1-5-degrees-c-target-explained
[3]https://www.wri.org/research/climate-adaptation-investment-case
[4]https://documents1.worldbank.org/curated/en/415081654609844800/pdf/Uzbekistan-Resilient-Landscapes-Restoration-Project.pdf
[5]https://www.greenclimate.fund/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fp203-wwf-colombia_0.pdf
[6]https://www.wri.org/events/2019/06/financing-models-electrifying-private-health-clinics
[7]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3/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II_Chapter07.pdf
[8]https://drawdown.org/solutions/silvopasture
[9]https://sustainablefoodtrust.org/news-views/silvopasture-the-benefits-of-integrating-livestock-and-trees/
[10]https://drawdown.org/solutions/silvopasture
[11]https://www.unep.org/resources/report/building-materials-and-climate-constructing-new-future
[12]https://www.wri.org/insights/climate-change-effects-cities-15-vs-3-degrees-C
[13]https://www.energy.gov/energysaver/cool-roofs#:~:text=White%20roofing%20products%20stay%20coolest,preferentially%20reflect%20this%20invisible%20light.
[14]https://www.wri.org/insights/mass-timber-wood-construction-climate-change
[15]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emissions-from-transport
[16]https://www.wri.org/insights/current-state-of-public-transport-climate-goals
[17]https://drawdown.org/solutions/public-transit
[18]https://www.epa.gov/energy/greenhouse-gas-equivalencies-calculator#results
[19]https://buenosaires.gob.ar/metrobus-del-bajo
[20]https://www.climate.gov/news-features/understanding-climate/understanding-blue-carbon#:~:text=A%20small%20but%20powerful%20sink,coastal%20ocean%20areas%20each%20year.
[21]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feature/2023/11/21/what-you-need-to-know-about-blue-carbon
[22]https://oceanpanel.org/wp-content/uploads/2023/09/Full-Report_Ocean-Climate-Solutions-Update-1.pdf
[23]https://www.wri.org/insights/mangroves-tin-roofs-fiji-uses-built-and-natural-infrastructure-climate-adaptation
[24]https://news.mongabay.com/2019/06/healthy-reefs-healthy-people-community-based-marine-conservation-in-papua-new-guinea-commentary/
[25]https://s3.amazonaws.com/oxfam-us/www/static/media/files/GCA_REPORT_EN_FINAL.pdf
[26]https://www.wri.org/insights/4-ways-indigenous-and-community-lands-can-reduce-emissions
[27]https://www.wri.org/insights/indigenous-and-local-community-land-rights-protect-biodiversity
[28]https://gfr.wri.org/social-governance-issues-indicators/indigenous-community-forests?_gl=1*1xchsj2*_gcl_au*NjcxMDg0MDQwLjE3NTQ1NDgyMzcuMTQ3MjAwNjkxMy4xNzYxNTQ4MDI4LjE3NjE1NDgwMjc.#how-much-forestland-is-held-by-indigenous-peoples-and-other-forest-dependent-local-communities
[29]https://www.wri.org/insights/what-exactly-are-nature-based-solutions
(世界資源研究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