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張霖郁
/ 黃大路
設計/ 土 豆
9月中旬,在一家德系豪華品牌新車型的發布會上,《汽車商業評論》了解到他們已開始削減商超店的數量。
“新店的開店比例上,我們將把商超店控制在20%以下,盡管我們需要商超店曝光,但成本太高,效率又太低。”該品牌的營銷負責人告訴《汽車商業評論》。
2013年,特斯拉在北京僑福芳草地開設了國內首家購物中心直營店,這種線上下單、線下體驗的新零售方式,引發“造車新勢力”品牌如蔚來、小鵬、理想等紛紛跟進,在城市核心商圈的購物中心設立體驗店或展廳。
![]()
當年,對于已有固定4S店網絡規模的傳統車企來說,尤其是國內車企的新能源品牌,也都紛紛加入這場潮流。
傳統豪華品牌如奧迪也開始嘗試在城市商業中心布點。過去十年里,新能源汽車品牌一度成為購物中心首層最引人注目的“新物種”,為商場帶來高人氣和話題度。
![]()
然而進入2023年后,這一趨勢出現了明顯下滑。
頭部新能源車企開始收縮商場門店,中小品牌因資金壓力縮減網點,消費者的新鮮感也有所下降。
一些高端購物中心發現,“車越來越多,客流卻不增反降”,曾經炙手可熱的汽車體驗店模式正在經歷降溫和轉型。
《汽車商業評論》研究了從2019年至2024年各大車企公開的渠道信息,基本的結論是,商超店以及傳統車企之前運營的直營模式,其規模正在縮減,但即便傳統車企更多回歸到4S店模式,但整個的流程路徑也已經發生變化。直面消費者,是本質。

新勢力關閉部分商超店
新能源汽車和豪華品牌在購物中心開設門店的數量在2019–2021年間經歷了快速增長,并在2022–2023年達到高峰;但進入2023年下半年以來,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商超店數量增速放緩,部分出現減少。
一些品牌開始將渠道下沉至更低線級城市,彌補高線城市收縮的部分。因此,不同城市級別呈現出此消彼長的趨勢。
為清晰對比各級城市的變化,下表列出了2019、2021和2023年末約定時間點上一線、二線及三線及以下城市中商場汽車門店的數量估計:
![]()
以上數量根據公開數據和趨勢推算的近似值,實際統計可能有所差異,但反映出總體增減趨勢。
可以看出,一二線城市在2021年前后商場門店數量激增,占據了全國大部分比例,而三四線城市直到近年才逐步被覆蓋。
2023年時,全國進入購物中心的新能源汽車門店總數一度超過5000家,分布于約247個城市、2200多個購物中心。一線和核心二線城市聚集了其中的大部分門店(約六至七成),許多熱門商圈的購物中心曾同時入駐多達5家以上新能源汽車品牌。
經過前幾年的瘋狂擴張,2023年起各大品牌的商超店進入“盤整期”。一些品牌依然在擴張網絡,但更多品牌開始關店止損或調整選址。
新勢力品牌出現收縮。
2023年內,小鵬汽車在全國范圍關閉了約46家購物中心門店,凈減少21家,這是各品牌中關店數量最多的。
![]()
在北京等地,原本集中多家新能源車企的商場里,部分品牌悄然撤店。例如,北京龍湖天街曾匯聚理想、蔚來、小鵬、極狐、極氪、問界等近十家新能源品牌,如今僅剩蔚來和嵐圖兩家,其余撤出后鋪位已被Gucci、YSL、Chanel等高端零售替代。
理想雖仍在擴展渠道,但也放慢了商場開店步伐。其所有門店均開在綜合商業體內,但2023年僅新開35家購物中心店,卻關閉了11家;相比2021年成倍開店的盛況,如今理想在商超渠道趨于理性。
![]()
理想甚至開始戰略轉移。
2023年底起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開出了首批大型旗艦零售中心,其選址轉向城市汽車園區或獨立商業街面,而不再局限于購物中心內,以提供更全面的銷售與服務功能。
特斯拉作為先行者,這兩年也在重新評估門店布局。它在中國曾一度開設超過200家體驗店,大多位于熱門商圈商場。
但2022年起特斯拉陸續關閉租金最昂貴的展廳,并將資源投向成本更低、功能更齊全的郊區門店,這類店集展示、銷售、交付、售后一體的中心。
截至2024年,特斯拉在中國的總體門店數仍在增加并下沉,其直營店已超過500家,覆蓋100多個城市,但主要增量來自三四線城市的新開交付中心;反之,在一線城區的純展示店數量有所減少或遷移。

傳統豪華們的謹慎入局
傳統豪華品牌對商超店一直抱著探索與觀望的態度,投入較為謹慎。
奧迪是個典型例子。一汽-奧迪的銷售仍主要通過經銷商4S店進行,但2021年起,奧迪與上汽成立的新渠道開始試水都市體驗店。
上汽奧迪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地核心商圈的商場開出了“都市店”或“用戶中心”,作為高端品牌的直銷展示窗口。
![]()
這些店通常面積較小但設計豪華,承擔品牌展示和部分銷售功能。截至2023年,上汽奧迪已在全國開出數十家都市體驗店。
這意味著奧迪品牌在商超內的店面數量短期上升。然而,由于上汽奧迪渠道尚處于建立初期,其商場店經營效益還有待檢驗。考慮到豪華品牌注重投入產出效率,未來這些都市店若業績不佳也可能面臨調整。實際上,在某些城市,《汽車商業評論》注意到他們已關閉了商超店,目的是為了止損。
相比新勢力的激進擴張和快速收縮,傳統品牌整體仍謹慎觀望:既想利用商圈提升品牌形象,又擔心投入過高,因此在一線試點為主,二三線城市較少涉足商超直營店。
市場上也有一些后來者或特殊模式的案例。例如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品牌,以及極氪、飛凡等新品牌,這幾年也紛紛進駐各地購物中心。
部分新進入品牌為搶占客流,不惜用高額租金換取一樓顯眼位置。另一方面,一些資金不充裕的品牌選擇經銷商合作以維持商場展廳。
阿維塔在2022年上市時也效仿特斯拉和蔚來,在全國主要城市核心商場快速鋪設了近60家直營體驗中心,北京一度有12家,選址三里屯、中關村等處,店面面積200–400平米。
然而高昂的運營成本與不理想的銷量使其不堪重負。
2023年起阿維塔徹底調整渠道策略,放棄所有直營店。超過90%的門店改由經銷商接手運營,僅在北、上、廣等極少數城市保留少量直營據點,隨后這些直營點也陸續轉為經銷模式。
![]()
此舉意味著阿維塔等新品牌基本退出了燒錢的商場直營“軍備競賽”,改以更輕資產的經銷網絡覆蓋市場。
總體上,經銷商代理模式的展廳多分布在成本較低的郊區賣場或當地汽車城,部分仍位于購物中心內但租賃費用由經銷商承擔。
因此,阿維塔直營店大量關閉后,其品牌在商超內的總門店數量實際是凈減少的,但通過經銷渠道拓展了一些三四線城市的銷售網點。

各品牌運營狀況
商超店的運營狀況存在較大壓力。
租金成本是首要難題。購物中心首層店鋪的租金高昂,一線城市核心商圈往往達每日每平方米幾十元,折算年租金常數百萬元起步。
許多新能源體驗店面積在150–300㎡之間,僅房租一年就要200–500萬元不等;若地段極佳如北京三里屯的旗艦店,年租金甚至超過4000萬元。
如此高成本下,店面銷售收益往往無法覆蓋支出。據一位經營者透露,某新能源品牌在一線城市標桿商場280㎡門店,月均成交不到5臺車,但月租和人力成本遠超汽車毛利,導致持續虧損。
不少品牌初期為了搶占市場,有廠家補貼支撐門店運營,但長期虧損不可持續。一旦廠家補貼減少或融資遇冷,這些店便難以為繼。
坪效(單位面積產出)方面,據業內統計,商場內新能源汽車店的坪效平均僅為傳統快時尚服飾店的30–50%,遠低于珠寶、化妝品等零售品類。從短期銷售收入看,很多汽車展廳都是購物中心里的“租金吃緊戶”。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門店的效益不完全體現在現場銷售上,更大的價值在于品牌營銷和客戶轉化。
店內成交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顧客看車后可能通過線上下單、或日后在其他渠道購買。
因此,這類門店的隱性回報包括品牌曝光、獲客和數據收集等。例如蔚來、理想的展廳常舉辦用戶沙龍、親子活動,拉長顧客停留時間,增強品牌黏性。
從這個角度看,商超店的“內容坪效”較高——它們更像線下廣告位和用戶運營中心,而非純銷售點。
但即便如此,面對每年千萬級的租金和運營開銷,品牌方也不得不權衡投入產出。在資本市場趨冷、車企紛紛追求盈利的背景下,控制成本成為2023年各家共識,壓縮高租金的商場店數量就是直接手段。
客流量變化與營銷價值:早期汽車進駐購物中心時,往往能形成“圍觀”效應,為商場帶來大量新增客流。消費者逛街時看到新款酷炫車型,哪怕不買車也樂于上前體驗,給門店引流。同時車企也借助商場的人氣提升曝光,一舉兩得。
然而隨著近年各大商場新能源汽車扎堆,“首層三、四家車店比鄰而立”的情況變得常見,審美和體驗疲勞開始出現。消費者對遍地車展廳的興趣下降,很多人只是走馬觀花,真正進店了解的人數減少。
有購物中心反映,品牌車店越開越多,但場內實際進店客流卻下滑。一些潛在客戶覺得商場里看車人多嘈雜,不如去郊區4S店深度試駕,導致轉化率降低。
這說明商超店在經歷初期的人氣紅利后,邊際效應遞減。
當然,對于尚知名度不高的新品牌,商場展廳依然是獲取客戶的有效手段,但對于特斯拉、理想這類銷量和口碑已做起來的品牌而言,繼續依賴商圈店拉客的必要性在降低。
因此頭部品牌開始抽身,而新進入或弱勢品牌則接棒承租這些位置,以期提升自身人氣。這導致商超汽車業態內部也出現了分化:強者主動縮減,弱者被迫接盤或退出,整體店鋪數量因此從高點回落。

背后原因
2019–2024年的數據和現象表明,中國汽車品牌商超店經歷了從興盛到調整再到遞減的過程。
除了高昂的運營成本之外,市場競爭格局包括當下的價格戰是原因之一。
隨著新能源車市場從早期增量轉向存量競爭,優勝劣汰開始顯現。
早年蜂擁入場的造車新勢力中,有的逐步站穩腳跟,銷量大增,不再需要靠遍地開店博眼球,有的則發展受挫,銷量低迷,難以支撐龐大渠道。
頭部車企在品牌知名度提升后,逐漸理性評估哪些店能帶來真實銷售,對閑置或虧損網點堅決關停,以提升運營效率。
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線新品牌在市場重壓下資金鏈吃緊,被迫收縮戰線甚至退出高成本渠道。
第二是銷售模式與渠道策略調整。
汽車銷售模式近年來趨向線上化和直銷化,渠道角色發生改變。
線上電商與數字營銷的深入,使消費者獲取車型信息、下單購車越來越方便,實體店作為信息渠道的重要性下降。
特斯拉模式證明,無需密集4S網點也能實現銷量增長,這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小米也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很多廠家開始重新思考線下網絡的定位。過去擴張門店是為“人找車”,現在更強調“車找人”,品牌主動通過線上觸達客戶,再通過少量體驗中心完成最終轉化)。
在這種理念下,少而精的渠道策略逐漸取代“遍地開花”。品牌傾向于在一座城市保留1-2家旗艦體驗店即可滿足展示、試駕需求,其余銷售服務通過數字平臺和流動展車等完成。
理想汽車高層就曾表示,將通過線上工具和用戶口碑來覆蓋市場,不追求單店銷量最大化,而要提高整體市場占有率。所以當核心目標轉變后,那些冗余的門店自然沒有保留必要。
第三是電商滲透與用戶購車習慣改變。
消費者購車行為也在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用戶習慣于在手機上瀏覽車型配置、比價,甚至在線直接下單。
特別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更信賴互聯網信息而非銷售顧問,實體店更多承擔交付和服務功能。
電商滲透率的提升降低了傳統展廳的作用,這使車企敢于嘗試縮減線下網絡密度。
與此同時,汽車上門試駕、送車到家等新服務模式出現,也一定程度替代了逛商場看車的需求。
購車“去中介化”的趨勢下,品牌與消費者的觸點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商場門店。簡而言之,數字渠道崛起削弱了商超店原本在用戶決策鏈中的地位。
第四是之前所說的店面租金高企與成本上升。
疫情之后商業地產租金水平雖有波動,但熱門商圈位置價格依然剛性上揚,成本壓力只增不減。加之人力、裝修等投入,商超店成為燒錢重地。在車企追求利潤的背景下,這是首當其沖要砍的成本項之一。
2023年以來新能源車行業還經歷了價格戰(大幅降價沖銷量),導致利潤率下滑,更加劇企業削減開支的意愿。租金上漲疊加盈利壓力,使得品牌戰略從“攻占黃金地段”轉為“精打細算”,不再盲目維持虧損店面。
最后是品牌戰略收縮與業務重心轉移。
越來越多的車企轉向郊區綜合店,他們將新增門店開在城市邊緣的汽車園區或獨立展廳,而非昂貴的購物中心。例如特斯拉在國內新開的多為Tesla Center綜合體,包含展示、交付、維修等功能,選址在租金低廉但交通方便的郊區。
蔚來也在部分城市建設大型交付中心,用于新車交付和售后服務。這樣的轉型意味著:中心商場里單純展示的店面減少,而集銷售服務于一身的城市展廳增加。
![]()
雖然這些中心不具備商場天然人流,但車企會通過線上運營、預約試駕等方式引流,降低對商圈自帶客流的依賴。
另外增加的是社區店與下沉網絡。
有些品牌探索在社區商業或新零售空間開設小型體驗店,以更加貼近目標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圈。
例如有傳言稱某些新勢力考慮在居民區附近開迷你體驗店,方便一家三口就近看車。
這類社區體驗店面積更小、租金便宜,但能夠高頻觸達本地用戶,彌補大型商場店輻射半徑有限的缺點。
此外,品牌大規模下沉三四線市場也催生了多樣化渠道:授權經銷商在當地商場中庭設置臨時展臺、縣級市開設品牌體驗小站等。這些創新模式雖然形態不同,但核心都是為了降低單店投入,讓銷售網絡更具性價比和可持續性。
總的來說,2019–2024年這五年,是中國汽車零售模式大變革的縮影。
無論是商超店、直營店或是代理制模式,這些都是服務于企業更好的銷售。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商超店的這股潮流已經開始回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