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復一山,一嶺高一嶺。學堂遍黃岡,處處讀書聲。百年老師范,代代鑄師魂。初心似紅燭,不畏霜天永放光明。” 9月22日晚,根據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2025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安排,黃岡師范學院大型原創黃梅戲音樂劇《霜天紅燭》在寧夏中衛市職業技術學校震撼上演。
![]()
黃岡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初敏,校黨委書記陳向軍,校黨委副書記王基家,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藝術首席專家,中衛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及中衛市各縣市教育局領導出席演出現場,沙坡頭區大、中、小教師和學生代表500余人觀看了本次演出。
![]()
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黃岡師范學院90余名師生跨越千里,將承載著大別山紅色基因的黃梅戲藝術帶到寧夏,為當地師生奉獻了一場融合了紅色文化、師范傳統與戲曲魅力的藝術盛宴。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深情的唱腔和動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現場每一位觀眾,收獲了經久不息的掌聲與真摯的贊譽。
![]()
“這是我第一次現場看黃梅戲,太美了!”中衛市某中學生動情地說,“故事里的老師讓我特別感動,我好像也懂得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真正含義。”
寧夏當地教師紛紛表示,這場演出不僅是一場藝術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黃岡師范學院的“薪火相傳、初心不改”“一根教鞭伴終身”的精神和我們寧夏教育工作者是相通的,這種以藝術為載體的交流方式非常有力量。”
演出團隊學生演員說:“能把革命老區精神、黃岡教育文化和學校的故事帶到祖國的西北,我感到無比自豪。看到臺下觀眾濕潤的眼眶,我覺得一切奔波都是值得的。”
9月23日,學校演出團隊的成員們馬不停蹄深入中衛市多所中小學,通過舉辦黃梅戲藝術講堂、開展黃梅戲唱腔與身段藝術體驗課、指導學生藝術社團等,將大別山紅色文化、師范教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貫于思政教育、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之中。這種“送戲+送教”的深度浸潤模式,讓寧夏的孩子們從“觀看者”變成了“參與者”,親手觸摸戲曲藝術,親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在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美的種子,也為學校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與良好的口碑。
據悉,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也將此次展演納入全區中小學美育浸潤展示暨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以“寧鄂攜手 以美潤心”為主題,通過美育成果觀摩、高雅藝術展演、專家引領賦能等多種形式,成功搭建起鄂寧兩地美育交流與傳承的橋梁,為深入推動中西部地區中小學美育工作注入了嶄新的活力。
一次跨越千里的文藝之旅,一曲響徹塞上江南的黃梅新韻,百廿黃師的家國初心與教育堅守,伴隨著現代黃梅戲的悠揚旋律,從巍峨的大別山麓到雄渾的賀蘭山闕,唱響了一曲跨越山河的動人教育贊歌。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高雅藝術的精彩展演,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深情對話。本次活動再次充分證明,優秀的藝術能跨越地理的阻隔,崇高的精神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從大別山到賀蘭山,黃師人用藝術傳遞了教育的溫度,用行動書寫了新時代的文化擔當。
![]()
附:作品導讀:《霜天紅燭》是黃岡師范學院原創的一臺融紅色文化和教師教育題材于一體的大型黃梅戲音樂劇精品劇目,該劇以百廿老校“甘于堅守”的發展歷程為背景,講述了以“黃師蘭”為代表的教師群體在革命戰爭年代不怕犧牲堅持辦學、“一根教鞭伴終身”、“薪火相傳、初心不改”的感人故事。劇目將革命戰爭年代的家國情懷、“百廿師范”的奮斗史與黃梅戲的婉轉旋律完美結合,生動詮釋了“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深刻內涵,是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文藝思政課”。該劇自2019年校慶日成功首演以來,先后獲全國高校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二等獎、湖北省綜合文藝最高獎第十一屆“屈原文藝獎”和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湖北省委宣傳部文藝精品創作扶持項目立項,先后受邀進京參加“戲劇中國”優秀劇目展演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戲劇展演、第九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節目錄制等,受到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學習強國、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教育新聞網、湖北日報等主流媒體先后進行了廣泛專題報道。截止目前,《霜天紅燭》已累計在校內外演出了68場,成為彰顯大別山精神、鄂東教師教育文化和展現學校辦學育人成效的“靚麗名片”。(通訊員:余艷軍 劉細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