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藝術美,是其能夠傳承幾千年,至今仍煥發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這種美并非虛無縹緲,而是基于一套深厚而穩定的審美體系。
![]()
從傳統書法的審美標準進行總結,書法的藝術美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力量的展示與韻致的加持。這二者如同一個人的骨與肉、筋與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一個個體,無論身份如何高貴,若長期癱軟在床,也難以給人健康的美感;反之,一個身體強壯卻舉止粗魯、缺乏內涵的人,也只能被視為一介莽夫。
![]()
唯有那種兼具健康體魄與高雅氣質的人,才能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崇。書法藝術也是如此,力量是其立形的基礎,韻致是其傳神的關鍵。
![]()
力量的展現是書法藝術美的基石。這種力量并非指物理上的蠻力,而是指通過筆墨在紙面上所營造出的視覺張力,是一種充滿生命感的“筆力”。
![]()
缺乏力量的筆畫,會顯得浮滑、軟弱、輕飄,無法支撐起字的形體,更談不上藝術的感染力。
![]()
力量的體現貫穿于書寫的各個環節。筆法是產生力量的最直接途徑。起筆、行筆、收筆的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力量的運用。
![]()
傳統筆法強調“藏頭護尾”,起筆逆入蓄勢、行筆澀行發力、收筆回鋒緊收,雖然墨稀、筆軟、紙柔,卻能展現氣吞山河、力拔楊柳。
![]()
在行筆過程中,書寫者需要控制好提按頓挫的節奏。提筆則線條細勁輕靈,按筆則線條粗壯厚重,頓挫則產生節奏變化和力量積聚。
![]()
這種對毛筆精準的控制力,使得點畫不再是平鋪直敘的墨跡,而是充滿了彈性和內在活力的形態。
![]()
線條的質量直接反映了筆力的強弱。高質量的線條應如“折釵股”,雖經彎曲轉折,仍能感受到其堅韌的骨力;應如“萬歲枯藤”,蒼勁老辣,充滿歷經風霜的堅韌感。相反,扁薄、浮滑、僵直的線條,則顯得無力且缺乏美感。
![]()
結字是力量感在字內空間的架構體現。每個漢字都是一個獨立的造型空間,筆畫之間的安排、組合、呼應,決定了字的內部平衡與穩定感。
![]()
首先要求重心平穩。無論字形是端正還是欹側,其重心必須穩定,如同一個站立的人,姿態可以變化,但雙腳需扎根大地,這樣才能“穩”得住。
![]()
其次講究疏密對比。筆畫繁處不覺擁擠,筆畫簡處不覺空疏,通過疏與密的巧妙安排,形成視覺上的張力,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對比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博弈與平衡。
![]()
再次是穿插避讓。筆畫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機的整體。長筆畫穿插其間,短筆畫巧妙避讓,形成彼此依存、相互扶持的關系,共同構建起一個緊湊而富有生命力的結構。
![]()
成功的結字,能使每一個字都像一個穩固的建筑,屹立不倒,氣勢自生。
![]()
章法是力量感在全篇布局上的宏觀呈現。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是由眾多單字、行列組合而成的整體。
![]()
章法布局需要考慮字與字、行與行、乃至正文與落款、鈐印之間的關系,形成通篇的氣脈貫通。
![]()
行氣是章法的核心。字與字之間并非簡單排列,而是上下呼應,順勢而下,形成一條無形的氣韻流動線。這條線時而平緩,時而激蕩,引導著觀者的視線,也承載著書寫者的情感節奏。
![]()
虛實相生是章法營造力量感的重要手段。筆墨所到之處為“實”,留白之處為“虛”。恰當的留白,并非空虛,而是“計白當黑”,與筆墨形成對比,反襯出筆墨的凝聚力和張力,給觀者以想象的空間。
![]()
整體的平衡與變化同樣重要。作品全局需保持平衡,避免頭重腳輕或左密右疏,但這種平衡不是絕對的對稱,而是在動態中求平衡,在統一中求變化,從而產生一種宏大的、整體的力量感。
![]()
然而,僅有力量是不夠的。如果一味追求力量的外露,而缺乏內在的蘊藉,就容易陷入僵硬、板滯或劍拔弩張的境地,失去了藝術的韻味。
![]()
韻致是書法藝術美的靈魂,它賦予形式以精神內涵,使作品超越單純的技巧展示,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
![]()
韻致是一種更為抽象、更偏重于精神層面的美感,它關乎書寫者的學養、性情、情感和審美趣味。
![]()
濃墨顯得穩重,淡墨讓人靜心,對齊彰顯肅穆,錯落更加自由,圓筆含蓄內斂,方筆無懼張揚,平直爽利果斷,波折灑脫飄逸,長筆暢快飛揚,短筆持重篤定,緊實嚴謹慎重,寬博豁達包容。
![]()
人們能夠從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性格、思想和情緒,這就是韻致的體現,缺乏韻致的作品顯然是沒有靈魂的。
![]()
韻致是與文辭內容、書寫者的人格修養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線條藝術,它歷來與文學、哲學緊密相連。
![]()
書寫的內容,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文章警句,其本身的意境、情感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書寫者的發揮,并通過筆墨形式感染觀賞者。
![]()
王羲之書寫《蘭亭序》時的心境與筆墨,同顏真卿書寫《祭侄文稿》時的悲憤情緒是截然不同的,這種由文意引發的情感,深刻烙印在作品之中,成為其獨特韻致的重要組成部分。
![]()
古人論書,常強調“書如其人”,認為書法是人格的外化。書寫者的學問、品德、性情、閱歷,都會沉淀于筆端,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深厚的文化修養能夠滋養書法的格調,使其散發出高雅、醇厚的“書卷氣”,這是一種超越技法層面的、更為持久和動人的魅力。
![]()
展現書法的藝術美,必須兼顧力量與韻致這兩個核心要素。力量為書法塑造了堅實的形體骨架,使其挺拔、穩固,充滿生命的活力;韻致則為書法注入了精神與靈魂,使其含蓄、深遠,富有情感的波動和文化的內涵。
![]()
力量偏于外,韻致偏于內;力量重在形質,韻致重在神采。二者并非割裂對立,而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關系。
![]()
沒有力量支撐的韻致,會流于柔媚無力;缺乏韻致約束的力量,則易淪為粗野狂怪。優秀的書法作品,必然是骨肉勻停、神形兼備的。
![]()
唯有內外兼修,方能使筆下的點畫線條既蘊含千鈞之力,又洋溢出耐人尋味的雋永韻致,最終真正展現出書法藝術博大精深的獨特之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